共631,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西山住部
灰山住部
自性住佛性
色爱住地惑
决定住
行住坐卧
如来常住
成住坏空
佛性常住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住心
住心品
住正定聚愿
住地
佛类词典(续上)
北山住部西山住部
灰山住部
自性住佛性
色爱住地惑
决定住
行住坐卧
如来常住
成住坏空
佛性常住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住心
住心品
住正定聚愿
住地
北山住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第二百年末,对于制多山部而起,住于制多山之北部,故称为北山住部。见宗轮论述记。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第二百年末,对于制多山部而起,住于制多山之北部,故称为北山住部。见宗轮论述记。
西山住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Aparas/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大众部中初度之分派也。见宗轮论述记。
(流派)Aparas/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大众部中初度之分派也。见宗轮论述记。
灰山住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部执异论曰:「灰山住部。」异部宗轮论曰:「鸡胤部。」宗轮论述记曰:「真谛法师云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本音及义,皆无此说。此从律主姓以立部名。」三论玄义曰:「灰山住部,此依住处为目。此山有石,堪为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为名。」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部执异论曰:「灰山住部。」异部宗轮论曰:「鸡胤部。」宗轮论述记曰:「真谛法师云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本音及义,皆无此说。此从律主姓以立部名。」三论玄义曰:「灰山住部,此依住处为目。此山有石,堪为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为名。」
自性住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佛性之一。(参见:佛性)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术语)三佛性之一。(参见:佛性)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常见辞汇】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学次第统编】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俗语佛源】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證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无名氏)
【三藏法数】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常见辞汇】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学次第统编】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俗语佛源】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證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无名氏)
【三藏法数】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色爱住地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住地惑之一,色界一切之思惑也,举爱之一种以兼摄他种。
【三藏法数】
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
(术语)五住地惑之一,色界一切之思惑也,举爱之一种以兼摄他种。
【三藏法数】
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
决定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住之一。菩萨自八地已上,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之位。见三藏法数二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住之一,即菩萨自八地以上,得不还不退之位。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从八地、九地,已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故名决定住。(八地九地者,不动地、善慧地也。)
(术语)六种住之一。菩萨自八地已上,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之位。见三藏法数二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住之一,即菩萨自八地以上,得不还不退之位。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从八地、九地,已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故名决定住。(八地九地者,不动地、善慧地也。)
行住坐卧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举止动作,谓之四威仪。心地观经曰:「行住坐卧,受诸苦恼。」观念法门曰:「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往生要集下本曰:「今劝念佛,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
【俗语佛源】
指身体的四种状态。语出佛经,如《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行住坐卧,受诸苦恼。」戒律谓,出家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定,不能草率、任意,称为「四威仪」。佛家还认为,诚意修行的人,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都要摄心不乱,念佛不辍。不过,在行住坐卧四种状态中,以坐的状态为最适宜。如明·袁了凡《静坐要诀·豫行》指出:「修行之法,行住坐卧,总当调心。但卧多则昏沉,立多则疲极,行多则纷动,其心难调。坐无此过,所以我用耳。」后亦用行住坐卧泛指一举一动。如《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你只看那猴儿,无论行住坐卧,他总把个脑袋扎在胸坎子上,倒把脖儿扛起来。」(李明权)
(杂语)举止动作,谓之四威仪。心地观经曰:「行住坐卧,受诸苦恼。」观念法门曰:「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往生要集下本曰:「今劝念佛,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
【俗语佛源】
指身体的四种状态。语出佛经,如《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行住坐卧,受诸苦恼。」戒律谓,出家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定,不能草率、任意,称为「四威仪」。佛家还认为,诚意修行的人,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都要摄心不乱,念佛不辍。不过,在行住坐卧四种状态中,以坐的状态为最适宜。如明·袁了凡《静坐要诀·豫行》指出:「修行之法,行住坐卧,总当调心。但卧多则昏沉,立多则疲极,行多则纷动,其心难调。坐无此过,所以我用耳。」后亦用行住坐卧泛指一举一动。如《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你只看那猴儿,无论行住坐卧,他总把个脑袋扎在胸坎子上,倒把脖儿扛起来。」(李明权)
如来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二十七曰:「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术语)涅槃经二十七曰:「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成住坏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劫也。(参见:四劫)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劫)
(术语)四劫也。(参见:四劫)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劫)
四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第一、一成劫,有二十增减,初一增减之间,由初禅天下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自光音天(新曰极光净天)有情次第降生,最后无间地狱生有情一人,即为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成立,谓之成劫。二住劫,二种世间安稳存住之时也。其间亦经二十劫。三坏劫,亦有二十增减。其中前十九增减,自初禅天至地狱之有情,各随其业因或出于二禅以上,或移于他界,至不留一人,谓之有情世间坏。其后一增减,发大火灾,荡尽初禅以下。谓之坏劫。四空劫,即坏了后,虚空无一物也,故曰空劫。亦有二十增减。依之四劫合成八十增减。增减者,于住劫所立之数量也。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又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此一增或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增减即二十小劫也,此为一成劫之量。馀三劫之时量,与此等。第二、一坏劫,二成劫,三中劫,四大劫。见俱舍论十二。梵Kalpa。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参见:四字部四劫)
【佛学常见辞汇】
1。成劫、住劫、坏劫、空劫。2。坏劫、成劫、中劫、大劫。
【三藏法数】
(出佛祖统纪)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有大风起,吹水生沫,而成须弥等山。时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天众既多,居处迫窄。其福减者,下生世间。最初有一天子从光音天没,来生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其寿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诸天来生初禅梵世天中,为梵辅天,其寿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天中,为梵众天,其寿二十小劫。如是渐渐下生欲界天中。时光音诸天,有福尽者,化生为人,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地涌甘泉,味如酥蜜,因试尝之,遂生味著,失其神通,及以身光。世间大暗,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昼夜。彼时众生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复食自然粳稻,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来生者,入母胎中,遂有胎生。时自然粳稻,朝刈暮熟,刈复随生,米长四寸。后因人多,贪取渐生,糠铖刈已不生。第四小劫,乃至第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成劫。(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二、住劫〕,住劫者,谓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第二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第四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弥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第六师子佛乃至欲乐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兴,说法度人。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世,满足一千也。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色仙。梵语迦叶,华言饮光。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楼至,华言爱乐。)
〔三、坏劫〕,坏劫者,谓世界坏减也。有二十小劫。如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从海底出,大海尽竭,须弥崩坏,风吹猛燄,烧上梵天,悉成灰烬;乃至三千世界一时烧尽,名为坏劫。(器世间者,世界如器故也。梵天,即初禅天也。三千世界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四、空劫〕,空劫者,谓世界空虚也。有二十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世已下,世界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
(名数)有二种:第一、一成劫,有二十增减,初一增减之间,由初禅天下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自光音天(新曰极光净天)有情次第降生,最后无间地狱生有情一人,即为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成立,谓之成劫。二住劫,二种世间安稳存住之时也。其间亦经二十劫。三坏劫,亦有二十增减。其中前十九增减,自初禅天至地狱之有情,各随其业因或出于二禅以上,或移于他界,至不留一人,谓之有情世间坏。其后一增减,发大火灾,荡尽初禅以下。谓之坏劫。四空劫,即坏了后,虚空无一物也,故曰空劫。亦有二十增减。依之四劫合成八十增减。增减者,于住劫所立之数量也。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又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此一增或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增减即二十小劫也,此为一成劫之量。馀三劫之时量,与此等。第二、一坏劫,二成劫,三中劫,四大劫。见俱舍论十二。梵Kalpa。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参见:四字部四劫)
【佛学常见辞汇】
1。成劫、住劫、坏劫、空劫。2。坏劫、成劫、中劫、大劫。
【三藏法数】
(出佛祖统纪)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有大风起,吹水生沫,而成须弥等山。时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天众既多,居处迫窄。其福减者,下生世间。最初有一天子从光音天没,来生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其寿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诸天来生初禅梵世天中,为梵辅天,其寿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天中,为梵众天,其寿二十小劫。如是渐渐下生欲界天中。时光音诸天,有福尽者,化生为人,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地涌甘泉,味如酥蜜,因试尝之,遂生味著,失其神通,及以身光。世间大暗,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昼夜。彼时众生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复食自然粳稻,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来生者,入母胎中,遂有胎生。时自然粳稻,朝刈暮熟,刈复随生,米长四寸。后因人多,贪取渐生,糠铖刈已不生。第四小劫,乃至第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成劫。(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二、住劫〕,住劫者,谓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第二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第四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弥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第六师子佛乃至欲乐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兴,说法度人。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世,满足一千也。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色仙。梵语迦叶,华言饮光。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楼至,华言爱乐。)
〔三、坏劫〕,坏劫者,谓世界坏减也。有二十小劫。如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从海底出,大海尽竭,须弥崩坏,风吹猛燄,烧上梵天,悉成灰烬;乃至三千世界一时烧尽,名为坏劫。(器世间者,世界如器故也。梵天,即初禅天也。三千世界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四、空劫〕,空劫者,谓世界空虚也。有二十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世已下,世界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
佛性常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于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同体也。止观八曰:「涅槃寄灭谈常。」同辅行曰:「寄应迹灭度,谈法身圆常。」
【佛学常见辞汇】
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意思。
(术语)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于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同体也。止观八曰:「涅槃寄灭谈常。」同辅行曰:「寄应迹灭度,谈法身圆常。」
【佛学常见辞汇】
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意思。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临涅槃悬记灭后初百年乃至第十百年之事。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临涅槃悬记灭后初百年乃至第十百年之事。
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者安住于道之心相也。日本真言宗空海,依大日住心品而立真言之十住心。(参见:十住心)
【佛学常见辞汇】
安住于道的心。(参见:十住心)
(术语)行者安住于道之心相也。日本真言宗空海,依大日住心品而立真言之十住心。(参见:十住心)
【佛学常见辞汇】
安住于道的心。(参见:十住心)
十住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于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于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淫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梦死,非道恶人,无信,无德者。属于此部者。本不可列于教判之内,以皆为可进第二心之阶段,故列于此处也。二、愚童持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斋者,持八关斋也。恶者非始终为恶,为内薰与外缘所诱,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义礼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摄于其中。三、婴童无畏心,婴童为母所抱则安,愿生于天得神佛拥护则满足。如弘法注:「外道生天,暂得苏息。」(秘藏宝钥)乃修四禅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为世间三个之住心,摄于胎藏界曼荼罗第三大院外金刚部之众,以下为出世间。四、唯蕴无我心,入佛之法门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厌苦,愿寂灭后涅槃者,观四谛之理。执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得唯我空者,即声闻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实是也。五、拔业因种心,较前者更进。处于无佛世界,修无言等业,见飞华落叶,观十二因缘之法者,即烦恼所作之因虽拔而其习气未薰在者,如缘觉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类摄于胎曼释迦院之眷属。六、他缘大乘心,他缘与无缘同,住于自他怨亲平等之观,悟真如平等,度众生界使归入佛界也。正与法相宗所教相当。弥勒菩萨之内證法门也。七、觉心不生心,从前心之赖耶缘起进一步,入于心境俱空之證,觉悟心性之不生不灭。说三论宗所谓八不中道,起信论所说当之。此文殊菩萨之内證也。以上二心为三乘教,以下三心为一乘教。八、一道无为心,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性心。法华所说,以心即境无为无相为极意,大日经谓为「如实知自心」配于天台宗。观音菩萨之内證也。九、极无自性心,有浅深之二释。浅释者,华严法界诸法即真如实相,真如无自性,随变不守自性,染净真妄交辙,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义也。深释者,是由毗卢遮那之教觉而无自性。华严之法门当之,以为普贤菩萨之内證。以上九心是为显教之摄也。十、秘密庄严心,秘密者金胎两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无尽法门也。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其法门之德谓之庄严。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此十住心有横竖二者,横十住心者于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论。横十住心为胎藏界之十住心,竖十住心为金刚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处谓为不二之十住心。出决义钞直牒十。
【佛学常见辞汇】
是密宗的教相判释。一、异生羝羊心,异生,谓凡夫,凡夫不辨善恶,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恶趣的修因。二、愚童持斋心,即由外因缘发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间之果报。三、婴童无畏心,即求生天上,离恶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为世间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属人天乘。)四、唯蕴无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蕴,此是声闻乘的住心。五、拔业因种心,即观十二因缘,拔惑业因缘之种,出于三界,此是缘觉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小乘教。)六、他缘大乘心,即起度他之无缘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觉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观,无知心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此是三论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三乘教。)八、一道无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圆融,无相无为,一道清净,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极无自性心,缘起无自性,无自性之极致,则事事无碍,此是华严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一乘教。)十、秘密庄严心,秘密庄严即曼荼罗,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为金刚乘教。
(名数)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于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于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淫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梦死,非道恶人,无信,无德者。属于此部者。本不可列于教判之内,以皆为可进第二心之阶段,故列于此处也。二、愚童持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斋者,持八关斋也。恶者非始终为恶,为内薰与外缘所诱,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义礼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摄于其中。三、婴童无畏心,婴童为母所抱则安,愿生于天得神佛拥护则满足。如弘法注:「外道生天,暂得苏息。」(秘藏宝钥)乃修四禅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为世间三个之住心,摄于胎藏界曼荼罗第三大院外金刚部之众,以下为出世间。四、唯蕴无我心,入佛之法门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厌苦,愿寂灭后涅槃者,观四谛之理。执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得唯我空者,即声闻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实是也。五、拔业因种心,较前者更进。处于无佛世界,修无言等业,见飞华落叶,观十二因缘之法者,即烦恼所作之因虽拔而其习气未薰在者,如缘觉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类摄于胎曼释迦院之眷属。六、他缘大乘心,他缘与无缘同,住于自他怨亲平等之观,悟真如平等,度众生界使归入佛界也。正与法相宗所教相当。弥勒菩萨之内證法门也。七、觉心不生心,从前心之赖耶缘起进一步,入于心境俱空之證,觉悟心性之不生不灭。说三论宗所谓八不中道,起信论所说当之。此文殊菩萨之内證也。以上二心为三乘教,以下三心为一乘教。八、一道无为心,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性心。法华所说,以心即境无为无相为极意,大日经谓为「如实知自心」配于天台宗。观音菩萨之内證也。九、极无自性心,有浅深之二释。浅释者,华严法界诸法即真如实相,真如无自性,随变不守自性,染净真妄交辙,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义也。深释者,是由毗卢遮那之教觉而无自性。华严之法门当之,以为普贤菩萨之内證。以上九心是为显教之摄也。十、秘密庄严心,秘密者金胎两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无尽法门也。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其法门之德谓之庄严。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此十住心有横竖二者,横十住心者于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论。横十住心为胎藏界之十住心,竖十住心为金刚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处谓为不二之十住心。出决义钞直牒十。
【佛学常见辞汇】
是密宗的教相判释。一、异生羝羊心,异生,谓凡夫,凡夫不辨善恶,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恶趣的修因。二、愚童持斋心,即由外因缘发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间之果报。三、婴童无畏心,即求生天上,离恶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为世间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属人天乘。)四、唯蕴无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蕴,此是声闻乘的住心。五、拔业因种心,即观十二因缘,拔惑业因缘之种,出于三界,此是缘觉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小乘教。)六、他缘大乘心,即起度他之无缘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觉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观,无知心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此是三论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三乘教。)八、一道无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圆融,无相无为,一道清净,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极无自性心,缘起无自性,无自性之极致,则事事无碍,此是华严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一乘教。)十、秘密庄严心,秘密庄严即曼荼罗,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为金刚乘教。
住心品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入真言门住心品之略,大日经品名,明真言行者之心相。
(书名)入真言门住心品之略,大日经品名,明真言行者之心相。
住正定聚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使极乐往生人,皆住于正定聚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使极乐往生人,皆住于正定聚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住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名生法之根本体,住者所住,地者所生之义也。一切之烦恼分类为五住地。胜鬘宝窟中末曰:「言地者,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目之为地。」
(术语)以名生法之根本体,住者所住,地者所生之义也。一切之烦恼分类为五住地。胜鬘宝窟中末曰:「言地者,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目之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