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3,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下一页
住无上
欲界人天识住
初禅天识住
二禅天识住
三禅天识住
空处天识住
识处天识住
无所有处天识住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大身众生居住
住持依
安住心
佛类词典(续上)
法住胜住无上
欲界人天识住
初禅天识住
二禅天识住
三禅天识住
空处天识住
识处天识住
无所有处天识住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大身众生居住
住持依
安住心
法住胜
【三藏法数】
谓如来既于诸法自得利益,住于真如法位,又复怜悯一切众生,皆欲令其安住于此,与己无异,是名法住胜。(真如法位者,谓一切诸法,皆以真如理性而为位也。)
谓如来既于诸法自得利益,住于真如法位,又复怜悯一切众生,皆欲令其安住于此,与己无异,是名法住胜。(真如法位者,谓一切诸法,皆以真如理性而为位也。)
住无上
【三藏法数】
谓如来本住大寂灭定,而复有三种住,一者住圣人之位,二者多于天中住,三者多于净土中住。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住无上也。
谓如来本住大寂灭定,而复有三种住,一者住圣人之位,二者多于天中住,三者多于净土中住。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住无上也。
欲界人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识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后,依身而住。又若因修戒善,感报而生欲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欲界人天识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
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识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后,依身而住。又若因修戒善,感报而生欲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欲界人天识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
初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于欲界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感报而生色界初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初禅天识住。
谓于欲界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感报而生色界初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初禅天识住。
二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感报而生色界二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二禅天识住。(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也。)
谓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感报而生色界二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二禅天识住。(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也。)
三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感报而生色界三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三禅天识住。
谓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感报而生色界三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三禅天识住。
空处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既得三禅天定,犹厌身色系缚,乃转加功力,观察色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无诸色相,感报而生无色界空处天,此识即依空处而住,是为空处天识住。
谓既得三禅天定,犹厌身色系缚,乃转加功力,观察色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无诸色相,感报而生无色界空处天,此识即依空处而住,是为空处天识住。
识处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既得空处天定,识缘虚空,定心复散乱,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定不动,感报而生无色界识处天,此识即依识处而住,是为识处天识住。
谓既得空处天定,识缘虚空,定心复散乱,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定不动,感报而生无色界识处天,此识即依识处而住,是为识处天识住。
无所有处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既得识处天定,此心缘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感报而生无色界无所有处天,此识即依无所有处而住,是为无所有处天识住。
谓既得识处天定,此心缘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感报而生无色界无所有处天,此识即依无所有处而住,是为无所有处天识住。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大身众生居住
【三藏法数】
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甚深无量,一切佛及菩萨莫不依此而住。如经所说,佛菩萨有大智慧、大神通乃至大慈悲之类,无非圣法之所含摄。犹如大海,一切鲲鲸大身之类,咸依之而居也。
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甚深无量,一切佛及菩萨莫不依此而住。如经所说,佛菩萨有大智慧、大神通乃至大慈悲之类,无非圣法之所含摄。犹如大海,一切鲲鲸大身之类,咸依之而居也。
住持依
【三藏法数】
谓人依段、触、思、识四种之食,则能摄养诸根,住立支持,故名住持依。(段食者,段即分段,谓以香味解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也。触食者,谓眼识等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等触,而生喜乐,资益诸根也。思食者,谓第六意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润益诸根也。识食者,识即第八识也。谓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也。)
谓人依段、触、思、识四种之食,则能摄养诸根,住立支持,故名住持依。(段食者,段即分段,谓以香味解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也。触食者,谓眼识等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等触,而生喜乐,资益诸根也。思食者,谓第六意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润益诸根也。识食者,识即第八识也。谓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也。)
安住心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