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杂住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五趣杂居地条。
识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识之所安住,识之所爱著,名为识住。有四识住七识住之别。
【佛学常见辞汇】
识所安住或爱著的境界。(参见:四识住)
灌顶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住之一。为十住位之最顶,故名。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住之一。
【三藏法数】
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
大悲三念住
【佛学常见辞汇】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不住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不著生死的相。
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学常见辞汇】
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灵知妙明真如的心。
离动亦不住静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诸定,对动得名。若住静中,又堕一边。故宜不住,双舍两非。盖三界之中,一切行业,无非三种,善恶不动三者是也。善与恶对,不出动也。动与静对,仍不出有为也。所以有为不出动静二行,动行不出善恶二业。灭恶复不著善,动业离矣。虽离于动,亦不著静,是为不住。动静同无,乃真自在。
分列住地
【佛学次第统编】
由住地故,惑有五种,三藏法数云:「五住地惑,五住者,谓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住,根本无明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也。
一、一切见住地惑 一切见者,即三界分别见惑也。谓诸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著三界,故名一切见住地惑。
二、欲爱住地惑 欲爱者,即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爱住地惑。
三、色爱住地惑 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
四、有爱住地惑 有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于禅定,不能出离,故名有爱住地惑。
五、无明住地惑 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谓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即住方便土,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馀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
十住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十住者: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 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 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修行者,起行造修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游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 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 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住著
【俗语佛源】
唐·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有「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的诗句,这是描写画面的。住著在佛教中是执著的意思。唐·希运说:「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所谓学无心,就是清心寡欲,不计得失,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断除所有粗细烦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住著。(无名氏)
游僧撵住持
【俗语佛源】
游方僧撵走住持僧。游僧,指在外云游参学,到别的寺院去挂单暂时居住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寺院的大和尚。相似意义的俗语还有「香火赶出和尚」。比喻反客为主,外人撵走主人。如《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妇人也要挨著他坐。他喝声道:『你另找地方坐去!』那妇人道:『这可是新样儿的!游僧撵住持,我们的屋子,我倒没了座了!』」(李明权)
三宝──住持三宝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并三宝章)
〔一、泥龛塑像为佛宝〕,泥龛塑像者,佛灭度后,以泥木雕塑为像,住世不绝,是为佛宝也。
〔二、黄卷赤轴为法宝〕,黄卷赤轴者,即今大藏经卷是也。以其住世不灭,是为法宝也。
〔三、剃发染衣为僧宝〕,剃发染衣者,谓剃除须发,著染色衣,即世间之僧,以能流通佛法,是为僧宝也。
十义──妙高十义喻十住菩萨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妙高,即须弥山也。以其四宝所成,出七金山之上,故名妙高。如来说华严经时,以自在神力,升此山顶,加被法慧菩萨,说十住菩萨之法行有此十喻焉。(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宝者,金银琉璃水精也。七金山者,一双持、二持轴、三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障碍、七持地,皆言金者,有金色光明故也。)
〔一、体妙〕,谓此山以四宝所成,其体胜妙。以喻菩萨由闻思修,解四法而为妙体也。(闻谓闻受佛法,思谓思惟佛法,修谓修习佛法,解谓解了佛法。)
〔二、相妙〕,谓此山有八方四级,其相胜妙。以喻菩萨具足四德八圣之妙相也。(八方者,即东西南北四维也。四级,犹四层也。四德,即常乐我净也。八圣即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三、色妙〕,谓山之北金色,东银色,南琉璃色,西水精色,一切草木鸟兽等物,随所至处,则同其色,自常不变。以喻菩萨四辩为色,令物所解皆同,而自智不变也。(四辩者,义辩、法辩、辞辩、说辩也。)
〔四、德妙〕,谓此山八方猛风所吹,不能令动。以喻菩萨八法不能动也。(八法者,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也。)
〔五、眷属妙〕,谓七金山七重围绕,及七香水海海印旋流,犹如眷属。以喻菩萨七支奉戒,如金山围绕;七识流转,如海印旋流也。(海印者,大集经云: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与外色,大海中皆有印像,故名海印。七支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七识即意识,谓意识流动不息也。)
〔六、依持妙〕,谓此山唯诸天及得神通者之所依止居住;以喻菩萨第一义天依持而住,可以神会,非有情能升也。(第一义天,即第一义谛之理也。)
〔七、作业妙〕,谓此山不离本处,而镇四洲,映蔽日月,而成昼夜。以喻菩萨不离本处,遍应十方,映蔽佛日及菩萨月,而成涅槃生死昼夜也。(四洲,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日月于山腰旋转,而成昼夜,故云映蔽日月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昼夜者,涅槃为昼,生死为夜也。)
〔八、生果妙〕,谓此山有波利质多罗树,能利益天众,而生妙果。以喻菩萨生教行果,而犹妙树也。(波利质多罗,华言圆生。谓枝叶四布,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在山顶三十三天善法堂之东北,诸天于树下游乐,故云利益天众。)
〔九、为首妙〕,谓此山于世界成时,四洲之中,最为先成,是名为首妙。以喻菩萨,世界初成之时,先出于世,为诸众生现种种资具也。
〔十、坚固妙〕,谓此山于世界坏时,铁围等山悉皆灭坏,而此山坏最在后,名为坚固。以喻菩萨,若世界将坏,最后灭度,为诸众生而说上定,令免三灾也。(上定,无色界定也。三灾,风灾、水灾、火灾也。)
本住法
【三藏法数】
谓法界之法,本来常住,有佛无佛,性相常然,是名本住法。
常住不坏名常
【三藏法数】
常住不坏名常者,谓诸菩萨,烦恼之惑已灭,则真常之理方显,真常之理,不生不灭,不坏不变,是名为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