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位百法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请参见附表。
┌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阿赖耶识)────────────────────八┐
│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    │
│   │   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宇  │   │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
宙  │   │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     │
万 ─┤   │    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法
│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
│   法处所摄色)──────────────────十一│
│不相应法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 │
│     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  │
│     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   │
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
四位
【佛学常见辞汇】
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摄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请参见附表。
┌愿乐位  愿乐信解,自利利他,此当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见位   为见道位,此当初地。    ├ 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为修道位,此当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渐进至于佛地,此当八地至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本位
【佛学常见辞汇】
本来的位子,也就是本来的身。
见道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达少许二无我理,体会真如,乍见中道,故名见道位,又名通达位。
【三藏法数】
见道位者,即声闻初果也。谓断三界见惑,而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也。(初果,即须陀洹也。)
果位人
【佛学常见辞汇】
已经證得果位的人,如阿罗汉、菩萨、佛等是。
信位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證到十种信位的菩萨。
煖位
【佛学常见辞汇】
指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已,进而专修四谛观之位,为四善根之一。
【三藏法数】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一世界内位置
【佛学次第统编】
一世界内位置,分地居、空居。
一、地居 地居有三界:
一、琰魔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地狱,二、饿鬼,在地下者。
二、金轮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人,二、畜生,在地面者。
三、释天帝界 此界有二趣:一、二天(一忉利,二四王);二、神仙,在地上者。
二、空居 空居有四天:一夜摩,二兜率,三化乐,四他化。
娑婆世界位置
【佛学次第统编】
娑婆世界所在之一浮幢佛刹,此佛刹之名。如:
一、无边妙花光香水海。
二、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花。
三、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
四、种上二十重世界。
第一重 最胜光世界 离垢灯佛
第十二重 光明照耀世界 超释梵佛
第十三重 娑婆世界 毗卢遮那佛
第十四重 寂静离尘光世界 遍法界胜音佛
第二十重 妙宝燄世界 福德相光明佛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
一、诸漏已尽 已灭尽诸有漏也。
二、梵行已立 已立诸梵行也。
三、所作已办 诸所应作,皆已成办也。
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诸有也。
五位修證
【佛学次第统编】
明声闻修行之位有五: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无学位。
无学位
【佛学次第统编】
无学者,言学道圆满,更无修学也。无学位者,谓断至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證五分法身(见后文),名罗汉果。
此位断分别俱生烦恼并尽。
一、分别起烦恼 依邪思惟,缘起诸邪见之烦恼。
二、俱生起烦恼 依无时以来,恒与身俱之烦恼。
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馀涅槃。
一、子缚 子种子也。对见思烦恼之苦果,曰子。以烦恼系缚,曰子缚。
二、果缚 生死之苦果,缚我不得解脱,曰果缚。
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
【三藏法数】
无学位者,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趋向也。大乘之究竟极果,即是佛耳。所谓佛者,其义不可具说。然姑求括略诠解,则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也。
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觉行圆满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
转依位别
【佛学次第统编】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一、损力益能转 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證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二、通达转 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證得一分真实转依。
三、修习转 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證得真实转依。
四、果圆满转 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證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五、下劣转 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證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六、广大转 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證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
十信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总为十信,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也。」
一、信心 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馀,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 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 不杂曰精,无间名进,谓唯以念心精明,进趣真净之地。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 善入佛法,造心分别为慧,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发显。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 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 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知道不远,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 谓心进无退,则能保护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气分,与己相接。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以护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来照,又复回光,以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现也。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 谓心回向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 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