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诸法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家建立诸法,先有三门:一小乘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小乘成实宗立八十四法,大乘法相宗立百法,总以之收束于五位:一、色法,有物质之形者,又以物质为因而生者。二、心法,了识事物者。三、心所法,随附于心法而起者,是为心法所有之法,故名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不附随于心法者。五、无为法,常住而不自因缘生者。成实宗之八十四法,无一一记之之明文,故措之。俱舍为物心两实之宗,故其次第为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于此中摄七十五法。法相为唯心无物之宗,故其次第为心、心所、色、不相应、无为、于此中收百法。如图。
唯识修道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修万法唯识之理,立五位:一、资粮位,于地前住行向之三十心,贮佛道资粮之位。二、加行位,于三十心之终,将入见道,而为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三、通达位,于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三心),通达于二空无我之理之位,即见道也。四、修习位,自初地之住心至第十地出之心(即等觉)间,重修习妙观以断馀障之位,即修道也。五、究竟位,究竟断惑證理之位,即无学道也。开之则为三僧祇四十一位。是法相宗之所立也。见唯识论九。因果合有四十一位。此于十住之前,开十信位,则为五十一位。于第十地之终,开等觉,则为五十二位。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天台宗用五十二位。惟开合不同耳。
胎内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人在胎内生育之次第分五位:一、羯罗蓝位Kalalam%,译言和合或杂秽,或凝滑膜。父母之赤白二谛初和合而成一团凝滑之位。二、頞部昙位Arbudam%,译言疱。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为疮疱形之位。三、闭尸位Pes/i,译言血肉。经三七日,渐为血肉之位。四、健南位Ghana,译言坚肉,凝厚,肉团。经四七日,渐至肉坚之位。五、钵罗奢祛位Pras/a%kha,译曰支节,形位,五支。经五七日,渐具六根之位。于是乎出生也。见俱舍论九,同光记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人在母胎发育之间分为五位。(参见:五位)
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曹洞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洞山良价禅师为广接上中下之三根而开五位。其法借易之卦爻而来。先以阴阳之爻如图相对。(-)正也,体也,君也,空也,真也,理也,黑也(--)偏也,用也,臣也,色也,俗也,事也,白也。取离卦回互叠变之而为五位。先言变叠之次第,则离卦如,第一重之,则为重离卦,第二取重离卦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为中孚卦,第三取中孚卦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为大过卦,更取其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还于前之重离卦,故三变而止。宝镜三昧谓之「叠而为三。」次取单离以其中爻回于下,则为巽卦,以中爻回于上,则为兑卦,依之而成前后之五卦。宝镜三昧谓之「变尽成五。」以此五卦判證修之浅深,名为功勋之五位,示理事之交涉,名为君臣之五位。功勋之五位,为洞山之本意,君臣之五位。为曹山之发明。又由卦爻之形而图黑白之五位。是亦洞山之发明:第一正中偏,正者、体也、空也、理也、偏者、用也、色也、事也、正中之偏者,正位之体处,具偏用事相之位也。是能具为体,所具为用,故以能具之体,定为君位。是君臣五位之君位也。学者始认体具之用,理中之事,作有为修行之位,为功勋五位之第一位,配于大乘之阶位,则与地前三贤之位相当。第二偏中正,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体之位也。因之以能具之用定为臣位。即君臣五位之臣位也。在修行上论之则为正认事具之理用中之体,达于诸法皆空真如平等之理之位,即大乘之见道也。第三正中来,是有为之诸法如理,随缘,如性缘起者。即君视臣之位也。学者于此,如理修事,如性作行,是与法身菩萨由初地至七地之有功用修道相当者。第四偏中至(一本作兼中至林间录以之为大谬),是事用全契于体,归于无为者,即臣向君之位也。学者于此终日修而离修念,终夜用而不见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无功用修道位也。第五兼中到,是体用兼到,事理并行者。即君臣合体之位,而最上至极之佛果也。已上就法而论事理之回互,为君臣之五位,就修行上而判浅深,为功勋之五位。五灯会元曹山章曰:「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兼带者言兼中到之一位。白隐之五家要语曰:「却怪大圆镜智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于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宝镜三昧多时,果證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无碍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为足,亲入正中来一位依兼中至真修,获得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最后到兼中到一位折合还归炭里坐。」黑白之五相,五灯会元以第四偏中至作○纯白,第五兼中到造●纯黑者非也(是由偏中至误为兼中至而来),洞山之作有五位显诀,五位逐位颂,功勋五位颂,曹山之作,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五位旨诀,黑白五相偈。
五位三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三昧:一、世间三昧,有漏之四禅八定也。二、声闻三昧,四谛之法也。三、缘觉三昧,十二因缘之法也。四、菩萨三味,六度万行之法也。五、佛三昧,一佛乘之法也。五种三昧即为五乘,是胎藏界三重曼荼罗之总体,如来秘密加持之法门也。故各修其法而与理相应,则皆得到于佛地。大日经疏七曰:「若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曼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同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
五位君臣
【佛学大辞典】
(杂语)曹洞宗开祖洞山禅师之所设。以真理立为正位,以事物立为偏位,其偏正二位作交互,以质学者之修證。曹山嗣洞山譬之于君(正位)、臣(偏位)之二位,而阐明其理者。是洞宗之秘要也。见五位附录。
五位无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于色界四禅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为生于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三,灭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识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无心,是逼于打伤病苦等而一时气绝失心之位也。此无心为于一期相续之身上论者,故不言死生位之二无心,且末那,阿赖耶,之二识,恒时相续而无断绝无心之时,故不言之。但于六识论之。见百法问答钞三。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无心,谓无分别识心也。非全无心,但分别识心不行,故言五位无心也。
〔一、睡眠〕,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闷绝〕,谓诸众生,惊倒闷绝,六识昏昧,见闻觉知,一时顿息,是名闷绝无心。
〔三、无想定〕,无想定者,即色界无想天所修之定也。谓修无想定时,身心俱灭,念虑灰凝,诸想不起,是名无想定无心。
〔四、无想报〕,谓因中厌生灭心,习无想定,故感报生无想天,经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无想报无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灭尽定〕,谓入此定时,一切受领思想之心,一时灭尽,都无见闻觉知,出入之息亦尽,是名灭尽定无心。
五位显诀
【佛学大辞典】
(书名)洞山所作。显五位之要诀。有曹山之解释。见曹洞二师录。
五品弟子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圆教八位之第一。修观行即五品之行之位也。是为外凡,故曰弟子。(参见:五品)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五停心观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贤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观法之位。
不觉现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虽为圣者之位,然仍自然任运而起烦恼,故有此名。
六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十信位,二、十住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五、等觉位,六、佛地位也。旧译之华严经,说此六位。新经立等觉位而为七位。见十住心广名目五。
【佛学常见辞汇】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佛地位。
六根清净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
文殊三世果位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虽为助释迦之化,一时现菩萨之因位,然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为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称为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下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中略)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号平等。(中略)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度天人已入于涅槃。(中略)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自说,七十二亿反作一缘觉,而般涅槃,又现作佛,号龙种尊。」心地观经三曰:「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梨,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菩萨璎珞经四曰:「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来。(中略)佛世尊,刹号空寂,正于此处成无上等正觉。(中略)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曰:「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此界现受教。(中略)佛刹名无碍,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过去之佛名)。央崛摩罗经四曰:「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世教化。(中略)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宝积经六十曰:「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
内凡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方便位中四善根位之称。所谓软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