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觉音(觉音)  拼音:jué yīn
印度的一位高僧。生卒年不详,约在四至五世纪间。生于北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精通《吠陀》等经典,后从离婆多出家学习巴利三藏,五世纪初到斯里兰卡,住在大寺,从僧伽波罗进修三藏经典和注疏,后移居犍陀伽罗寺研究著作。是巴利语系最杰出的学者。他几乎把巴利三藏都作了注释。并著作《清净道论》,是一部综述上座部佛法的名著。晚年回印度朝拜提树,不知所终。
《国语辞典》:慧南  拼音:huì nán
宋代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1002~1069)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十一岁出家,后从石霜、楚圆得法。得法后,住江西黄龙山,法席甚盛,设三关以使学者触机而悟,天下丛林称之为「黄龙三关」。为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始人。弟子以祖心、克文、常总最有名。
《国语辞典》:弘忍  拼音:hóng rěn
唐朝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602~675)俗姓周,蕲州黄梅县人,为中国禅宗第五祖。七岁从道信出家,后定居黄梅双峰山东山寺,聚徒说法,世称「东山法门」。著名的弟子有神秀、慧能、智诜等。有《最上乘论》传世。
《国语辞典》:法砺(法砺)  拼音:fǎ lì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李,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为律宗相部宗创始人。初为灵裕法师弟子。后从静洪、洪渊研究律学。在邺(今河北临漳境内)讲律四十馀遍。著有《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等。弟子有明导、昙光、道成等。
《漢語大詞典》:阿贵(阿貴)
(1).阿谀逢迎官位高的人。管子·重令:“贪利之人,将以此收货聚财;懦弱之人,将以此阿贵事富。”
(2).偏袒显贵者。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苟阿贵以比党,苟剽声以羣吠。”
《漢語大詞典》:骞骧(騫驤)
升腾。谓地位高升。騫,通“ 鶱 ”。 宋 邵雍 《和登封裴寺丞翰见寄》:“静默有功成野性,騫驤无路学时贤。”
《漢語大詞典》:升俪(升儷)
谓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结婚。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曹彬 居第卑陋,未尝修广……及中宫升儷,门户翕赫,里巷之间,舆马填牣,亦止加丹堊而已。”
《漢語大詞典》:食爵
谓按爵位高低供给。国语·晋语八:“夫爵以建事,禄以食爵,德以赋之,功庸以称之。”
《国语辞典》:弘一  拼音:hóng yī
近代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擅长于书画、篆刻。曾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留日时名岸,号叔同。回国后在天津、浙江、南京等地学校任教。主编过《音乐小杂志》、《文美杂志》,兼乐曲创作。民国七年在杭州从虎跑寺了悟和尚出家,隔年于灵隐寺受具足戒。自此一改过去浪漫的生活,清苦自持,不收徒、不建寺,以弘扬《南山律》为毕生之志,创设南山律学院。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道祖略谱》等及《演讲集》行世。
《国语辞典》:慧沼  拼音:huì zhǎo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650~714)俗姓刘,淄州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先后师事玄奘、窥基,精通法相唯识之学。在唯识宗的弘扬,他除了充实窥基的学说,并批判圆测、道證等诸家异说,使窥基一系的唯识,取得正统的地位,世称为「淄州大师」。与窥基、智周并称「唯识三祖」。
《国语辞典》:道绰(道绰)  拼音:dào chuò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卫。唐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他是继承北魏昙鸾净土思想的大师,也是净土宗的创始人之一。提倡称名念佛,自己日念七万遍,度众无数,当时晋阳、太原、汶水三县七岁以上男女没有不称阿弥陀佛名号的,可见他化人之深。著有《安乐集》二卷,将净土法门作系统的阐述,为净土宗的要籍。
《漢語大詞典》:余尊(餘尊)
(1).指直系亲属以外的长辈。仪礼·丧服:“何以大功也?先君餘尊之所厌,不得遇大功也。”
(2).指国君以外的位高者。仪礼·聘礼“宾降堂,受老束锦,大夫止” 汉 郑玄 注:“止不降,使之餘尊。” 贾公彦 疏:“凡宾主体敌之法,主人降,宾亦降。今宾降,使者不降者,使之餘尊,虽令降而不降。”
(3).遗留的崇高地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 齐顷公 亲 齐桓公 之孙,国固广大而地势便利矣,又得霸主之餘尊,而志加於诸侯。以此之故,难使会同,而易使骄奢。”
《漢語大詞典》:扳高
谓竭力与地位高的人结亲或拉关系。《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赵六老 却要扳高,央媒求了喜帖,选了吉日,极隆重的下了一副谢允礼,自此聘下了 殷 家女子。”
《漢語大詞典》:骄伉(驕伉)
(1).放纵倨傲。《穀梁传·桓公十八年》“ 濼 之会不言及夫人何也,以夫人之伉,弗称数也” 晋 范宁 注:“ 濼 之会,夫人骄伉,不可言及,故舍而弗数。”
(2).指地位高贵。 唐 柳宗元 《故秘书郎姜君墓志》:“不矍矍於进取,不施施於骄伉。左絃右壶;乐以自放。”
《國語辭典》: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識泰山)  拼音:yǒu yǎn bù shì tài shān
比喻不知礼敬或认不出权贵者。《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