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事行
(1).事迹。《管子·正世》:“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於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北齐书·李希光传》:“ 萧轨 、 王敬宝 事行,史闕其传。” 明 宋濂 《故温州路总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铭》:“ 彦照 之事行,其都凡如此。”
(2).行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韩诗外传》卷二:“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卢光启》:“ 唐 末举人,不问事行文艺,但勤於请謁,号曰精切。”行,旧读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
(4).指社会伦理关系。《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以象事行,宫为君,商为臣。” 孔颖达 疏:“以象事行者,谓使人法象五声,是事行也;若宫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2).行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韩诗外传》卷二:“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卢光启》:“ 唐 末举人,不问事行文艺,但勤於请謁,号曰精切。”行,旧读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
(4).指社会伦理关系。《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以象事行,宫为君,商为臣。” 孔颖达 疏:“以象事行者,谓使人法象五声,是事行也;若宫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漢語大詞典》:逆节(逆節)
(1).叛逆的念头或行为。《管子·势》:“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是时 僕固怀恩 虽未叛,然其逆节已著矣。”
(2).指违背伦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 韦昭 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节乳母》:“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3).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 彭宠 反畔, 张丰 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六朝名教颓陵》:“ 晋 王敦 、 桓温 ,叛臣也,而《世説》犹称 敦 为 王大将军 ,称 温 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节为异。”
(4).指叛逆者。 三国 魏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揜讨逆节,折衝四海。”《宋书·沈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仇兆鳌 注:“逆节,指附贼者。”
(5).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
(6).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
(2).指违背伦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 韦昭 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节乳母》:“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3).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 彭宠 反畔, 张丰 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六朝名教颓陵》:“ 晋 王敦 、 桓温 ,叛臣也,而《世説》犹称 敦 为 王大将军 ,称 温 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节为异。”
(4).指叛逆者。 三国 魏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揜讨逆节,折衝四海。”《宋书·沈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仇兆鳌 注:“逆节,指附贼者。”
(5).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
(6).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
《國語辭典》:五伦(五倫) 拼音:wǔ lún
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镜花缘》第九九回:「门上有了这样能事家人,恩主于五伦之中,虽于朋友这伦有些欠缺,毕竟少了许多应酬之烦。」也作「五常」。
《國語辭典》:人伦(人倫) 拼音:rén lún
1.人类的伦常。《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三国演义》第二○回:「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
2.人类。《荀子。富国》:「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禽兽恶死,人伦好生,仆实不辜,桓、庄何罪。」
3.人才。《北史。卷四一。杨播传》:「典选二十馀年,奖擢人伦,以为己任。」《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铨品人伦,各尽其用。」
4.评选人才。《北史。卷二一。崔宏传》:「浩有鉴识,以人伦为己任。」
2.人类。《荀子。富国》:「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禽兽恶死,人伦好生,仆实不辜,桓、庄何罪。」
3.人才。《北史。卷四一。杨播传》:「典选二十馀年,奖擢人伦,以为己任。」《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铨品人伦,各尽其用。」
4.评选人才。《北史。卷二一。崔宏传》:「浩有鉴识,以人伦为己任。」
《漢語大詞典》:七教
(1).古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互相间各自应当遵从的伦理规范。《礼记·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孔颖达 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妇三、君臣四、长幼五、朋友六、宾客七也。”《荀子·大略》:“修六礼,明七教。”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礼记·王言》“尊齿”作“顺齿”,“廉让”作“强果”。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礼记·王言》“尊齿”作“顺齿”,“廉让”作“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