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创伤(創傷)  拼音:chuāng shāng
1.由刀、枪等锋利物品损伤皮肤或其他组织而造成的伤害。
2.因遭受打击或外力影响而造成对身心的伤害。如:「他试图再努力肯定自己,以抚平失败的创伤。」
《國語辭典》:创口(創口)  拼音:chuāng kǒu
受伤的伤口。《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创口已合,未忘痛耶?」
分類:创口伤口
《漢語大詞典》:血坑
指流血的伤口。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 白大嫂子 抱起孩子慌忙走到灶坑边,抓一把灰塞在 扣子 头上的血坑里。”
分類:流血伤口
《國語辭典》:交口  拼音:jiāo kǒu
1.众口同声、齐声。唐。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宋。陆游 书感诗:「常记当年赋子虚,公卿交口荐相如。」
2.交谈、对谈。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令大臣与议,无屈帝尊与虏交口。」《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彼此有意,只不曾交口。」
3.争吵。《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行至日晡,遇一个恶少后生,要买宝刀,两个交口厮争。」
《國語辭典》:裹创(裹創)  拼音:guǒ chuāng
包扎受伤的伤口。
分類:包扎伤口
《國語辭典》:痊瘉(痊癒)  拼音:quán yù
疾病治好。《文明小史》第五八回:「黄世昌自从看见了这个札子,他的病立刻痊瘉。」也作「全愈」、「全瘉」、「痊可」、「痊愈」。
《國語辭典》:合口  拼音:hé kǒu
1.可口、适合口味。《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
2.齐声、同声。《英烈传》第二回:「这些人便合口说道:『敢不从命!』」
3.会合处、交会处。《周书。卷一。文帝纪上》:「太祖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骑五千镇河、渭合口,为图河东之计。」
4.吵嘴、斗嘴。《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出》:「你如今与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还心愿,也免在家闲争合口。」《水浒传》第七回:「官人休要坐的,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5.合口呼的简称。参见「合口呼」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
6.伤口结痂瘉合。如:「这伤口还未合口,不能乱动。」
《國語辭典》:合口呼  拼音:hé kǒu hū
字音里有ㄨ介音或主要元音为ㄨ。如「欢」(ㄏㄨㄢ)、「呼」(ㄏㄨ)。称为「合口呼」。简称为「合口」。
《漢語大詞典》:含血
(1).含有血液。形容人类或其他动物。史记·律书:“自含血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於人怀好恶喜怒之气?”血,一本作“ 齿 ”。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公刘 仁德,广被行苇,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使乾皮復含血,枯骨復被肉,允所谓遭仁遇神,真所宜传而著之。”又指人及其他动物。 汉 王粲 《大暑赋》:“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
(2).犹吮血。吮吸伤口的瘀血。形容爱抚将士。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含血吮疮抚战士, 思摩 奋呼乞效死。”按, 李思摩 曾中弩, 唐太宗 亲为吮血。
《國語辭典》:扑粉(撲粉)  拼音:pū fěn
拍上香粉。唐。韩偓 昼寝诗:「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宋。陆游 浣沙溪。浴罢华清第二汤词:「浴罢华清第二汤,红绵扑粉玉肌凉。」
《國語辭典》:溃烂(潰爛)  拼音:kuì làn
身体外表的皮肤,或胃肠道、内脏的上皮等,因细菌侵入、化学物质的腐蚀,或机械性的磨擦,导致组织细胞的坏死、腐烂而出脓的病状。
《漢語大詞典》:疮痛(瘡痛)
疮口或伤口痛;疮伤病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至大林中,有病象疮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处,乃枯竹所刺也。”《三国演义》第五一回:“ 周瑜 虽患疮痛,心中自有主张。”
《国语辞典》:刀伤(刀伤)  拼音:dāo shāng
被刀刃砍割的伤口。如:「你刀伤痊瘉了没有?」
《国语辞典》:拆线(拆线)  拼音:chāi xiàn
拆除缝线,通常指伤口瘉合后,将缝线移除。
《國語辭典》:封口  拼音:fēng kǒu
1.封闭张开之处。如:「寄信前,记得要封口啊!」
2.闭口不露实情,或使人不得吐露实情。如:「这件事千万要封口,别再声张了。」
《漢語大詞典》:血口
(1).血盆大口。形容凶相。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张开吃人的血口,大大的吞噬一番。”
(2).带血的伤口。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一嘴巴子硬触触的鬍子查儿,脖子上带着两三道血口子。”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第二次负伤》:“我那左脚上的伤口,始终顽固地张着铜钱大的紫红色血口,一走就出血。”
分類:伤口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