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灰头土面(灰頭土面)  拼音:huī tóu tǔ miàn
1.佛教用语。指修行得道者为度化众生而投入红尘,不事修饰。《五灯会元。卷一八。杨州齐谧首座》:「个汉灰头土面,寻常不欲露现。而今写出人前,大似虚空著箭。」
2.形容头面污秽。宋。葛长庚〈菊花新。念我东皇大帝儿〉词:「灰头土面、千河水,把我如何洗。」也作「灰头土脸」、「灰头草面」。
《漢語大詞典》:补特伽罗(補特伽羅)
佛教语。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旧译为“福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补特伽罗,数取趣也。”意为屡往五趣轮回者。 章炳麟 《无神论》:“若云由补特伽罗而生,而此补特伽罗者亦復无其自性,是故人我之见必不能立。”参见“ 五恶趣 ”。
《漢語大詞典》:五恶趣(五惡趣)
佛教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轮迴处所。相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而言,均为不良之趋所。《无量寿经》卷下:“往生 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亦省作“ 五趣 ”。《俱舍论》卷八:“谓前所説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按,傍生,即畜生。
《國語辭典》:大慈大悲  拼音:dà cí dà bēi
大慈,佛家用语,指爱一切众生;大悲,指拯救一切受苦难的人。「大慈大悲」形容救度众生的广大慈悲。《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亦形容人心肠好,非常慈悲。《水浒传》第四回:「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
《國語辭典》:大发慈悲(大發慈悲)  拼音:dà fā cí bēi
大大地发出慈爱怜悯。《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兄弟是为百姓请命的意思,还望老同年大发慈悲,就是兄弟也感之不尽了。」
《國語辭典》:千手千眼观音(千手千眼觀音)  拼音:qiān shǒu qiān yǎn guān yīn
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千眼象徵观照世间,千手象徵普济群生,都是大悲心的表现。其造形在汉地一般是两手两眼下面左右各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眼。亦有塑成千手千眼。在西藏佛教的画像,除千手千眼外,头部共五层,底三层为三面像,第四层是忿怒像,顶层是阿弥陀佛。无论汉、藏,千手千眼观音都是最受崇敬的菩萨之一。
《國語辭典》:普度众生(普度眾生)  拼音:pǔ dù zhòng shēng
佛教用语。指以一种广大无分别的慈悲心,解脱众生的悲苦,使登彼岸,到达解脱境界。《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度众生,号作天人师。」也作「普渡众生」。
《國語辭典》:十八层地狱(十八層地獄)  拼音:shí bā céng dì yù
中国民间信仰认为人死后所入的痛苦世界。这个世界有十八层级,愈下则愈苦。一般用来比喻最悲惨的报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听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也作「十八地狱」。
《漢語大詞典》:神通游戏(神通游戲)
谓佛菩萨以神通化度众生如游戏然。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列氏 之言,曰 周穆 ,曰 华胥 ,则佛之神通游戏也,梦幻空花也。”
《漢語大詞典》:伽持
佛教用语。一般写作“加持”。意谓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西游记》第九八回:“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國語辭典》:六道轮回(六道輪迴)  拼音:liù dào lún huí
佛教用语。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六种范围内转化不休。元。无名氏〈点绛唇。道妙玄微套。混江龙〉曲:「全不怕上天照察,也不怕六道轮回。」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十种众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法界之众生也。见教时问答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的众生。
大众生弥卢
【佛学大辞典】
(明王)谓不动尊也。见底哩三昧耶不动念诵法。梵Meru。
下化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起四弘誓愿,上求菩提,下济众生也。完具此上求下化之二者,名为大菩提心。往生要集上末曰:「总言之愿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心,别谓之四弘誓愿。」九品义曰:「菩提心者,觉悟义也。(中略)若略说者,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心也。」止观一上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六众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六根以譬狗等六畜也。杂阿含经四十三曰:「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著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常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中略)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身念处,身之不净观也)。俱舍论三十引此经,谓之六生喻经。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参见:三界唯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