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众生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回向)
众生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参见:三无差别)
【三藏法数】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众生数忍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忍辱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众生不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事不可思议之一。(参见:不可思议)
【三藏法数】
谓世间众生,为从何来,复从何起;从此命终,当从何生;皆不可思议,故云众生不可思议。
众生本觉心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所谈。(参见:心莲)
众生意乐意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意趣之一。
【三藏法数】
菩萨见众生修得一善者,赞叹其善,增彼勇猛;见多贪者,赞叹佛土清净殊胜,除彼贪欲;见懈怠者,赞叹诸佛精勤不息,除彼懈怠。皆令心生信乐,发其趣向,是名众生意乐意趣。
众生无边誓愿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弘誓愿之一。(参见:四弘誓愿)
【佛学常见辞汇】
四弘誓愿之一。(参见:四弘誓愿)
【三藏法数】
此依苦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遍观六道众生等类,无量无边,皆被生死诸苦所逼,一一不虚,故发誓愿欲度脱之,令出三界。故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解一切语言三昧者,得此三昧解众生语而为说法。」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同药王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者,总持不失之力用也。就体言则为三昧。就用言则为陀罗尼。
广济众生神咒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异名。
摄众生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谓之接生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之一。以摄一切众生而饶益之为戒法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香印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众生好度人难度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二种众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见者,执世间之法,皆悉断灭无常也。常见者,谓执此身死已复生,相续不绝也。)
五事恃怙──众生五事恃怙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恃怙,犹倚赖也。佛为愚痴众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无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无为之道,故说此五事以警发之。
〔一、恃怙年少〕,谓人倚赖年少血气刚强,随情任意,恣作非为,而不顾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谓人倚赖形貌端正,娇媚于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顾老丑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势〕,谓倚赖势力强盛,任作威福,陵蔑于他,无所畏忌,不顾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器〕,谓倚赖才调器量,超越卓异,妄自尊大,轻藐于人,而不顾祸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贵族〕,谓人倚赖种族尊贵,阀阅高显,憍傲纵恣,侮慢于人,而不顾衰败之相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