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92,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伏案
伏犀
赤伏符
伏龟
多伏
伏辕
畏伏
发伏
俛伏
伏事
火伏
伏弩
厌伏
心伏
摧伏
《國語辭典》:伏案  拼音:fú àn
上身靠在桌子上。指读书及办理文书等事。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包做伏案睡做梦科云,老夫公事操心,那里睡的到眼里,待老夫閒步游玩咱。」
《漢語大詞典》:伏犀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唐 李贤 注:“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髮际隐起也。”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马侍御 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贵不可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此子顶圆眼秀,人中端正,山根直接印堂,合伏犀贯顶法,宜令读书。”
《國語辭典》:赤伏符  拼音:chì fú fú
一种谶文。汉时刘秀曾得赤伏符,占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以为得天命,于是藉此起事,推翻新莽,恢复汉朝。见《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后泛称帝王取得天下的符命。元。郭钰 早春试笔诗:「喜闻诸将黄金印,共捧中朝赤伏符。」
《漢語大詞典》:伏龟(伏龜)
传说中俯伏在松树下的神龟,为松树之精所化。《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 唐 李商隐 《高松》诗:“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朱鹤龄 注引《嵩山记》:“ 嵩高山 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为伏龟,採食其实得长生。”
《分类字锦》:多伏
埤雅传曰短脚者多伏多伏𪀉鹅之类是也又曰水生之鸟咮多圆而善唼善唼亦𪀉鹅之类是也
分类:
《漢語大詞典》:伏辕(伏轅)
(1).伏在车辕上。指拉车。 唐 窦庠 《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诗:“ 荆山 璞在终应识, 楚国 人知不是狂。莫恨伏辕身未老,会将筋力事 王良 。” 姚雪垠 《言志篇》:“老马伏辕征路远,晓窗愁杀白头翁。”
(2).指拉车的马。比喻常人。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之一:“吾祖入 吴 市,应龙非伏辕。”
《漢語大詞典》:畏伏
敬服。伏,通“ 服 ”。陈书·程灵洗传:“ 灵洗 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江公墓志铭》:“试辟痈太学,锋鋭涉敏,同舍畏伏。”
分類:敬服
《漢語大詞典》:发伏(發伏)
(1).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汉书·张敞传:“其治 京兆 ,略循 赵广汉 之迹。方略耳目,发伏禁姦,不如 广汉 。”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或哀矜折狱,或推诚惠爱,或治身清白,或擿姦发伏,咸为良二千石。” 宋 王安石 《大理寺丞杨君墓志》:“及其为吏,披姦发伏,振摘利害……有以过人如此。”
(2).突出伏兵。 宋 苏舜钦 《庆州败》诗:“一麾发伏鴈行出,山下掩截成重围。”《英烈传》第七一回:“只看林莽中高悬红灯为号,一齐发伏追击。”
《漢語大詞典》:俛伏
(1).弯下身子。 南朝 梁 江淹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中坐瞰蜿虹,俛伏视流星。”
(2).趴在地上。隋书·音乐志中:“皇帝出閤,奏《皇夏乐》辞: 夏 正肇旦, 周 物充庭。具僚在位,俛伏无声。”明史·郭绪传:“诸酋闻,咸俛伏呼万岁,请归侵地。”红楼梦第六三回:“ 贾珍 父子忙按礼换了凶服,在棺前俛伏。” 谭作民 噩梦诗:“百灵万鬼俛伏争罗拜,忽然山崩海裂启天閽。”
《國語辭典》:伏事  拼音:fú shì
1.指在朝廷或官员属下任职。晋。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谁谓伏事浅,契阔踰三年。」
2.服侍、侍候。《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养做外宅,又讨个妳子并小厮,伏事走动。」
《國語辭典》:伏侍  拼音:fú shì
1.侍奉。《西游记》第一六回:「这个放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身伴要讨个丫鬟伏侍,曾对吴大郎说。」
2.收拾。《水浒传》第四六回:「你与我拔了这贱人的头面,剥了衣裳,我亲自伏侍他。」
《漢語大詞典》:火伏
谓心星(大火)隐没。左传·哀公十二年:“ 丘 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 杜预 注:“火,心星也,火伏在十月。”新唐书·历志三上:“《麟德历》霜降后五日,火伏。小雪后十日,晨见。”
分類:大火隐没
《漢語大詞典》:伏弩
(1).埋伏弓箭手。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大怒,伏弩射中 汉王 。”后汉书·袁绍传:“ 操 出行围, 配 伏弩射之,几中。”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孟良 ﹞由 大猛养 进 猛遮 ,土弁 刀召鈐 伏弩截杀。”
(2).隐蔽着的用机械发射的弓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尸穸:“按《汉旧仪》,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製有其机也。”
(3).泛指暗箭。明史·叶旺传:“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为我兵所获。”
《漢語大詞典》:厌伏(厭伏)
(1).倾倒伏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厌伏。”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七:“﹝ 周子文 ﹞少时喜射猎,常入山,忽山岫间有一人……此人便牵弓满鏑向 子文 , 子文 便失魂厌伏。”
(2).用权威和强力制伏。北齐书·神武纪下:“王若厌伏人情,杜絶物议,唯有归 河 东之兵,罢 建兴 之戍……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 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託之害。”金史·海陵纪:“﹝ 亮 ﹞在 东京 ,专务立威,以厌伏小人。”
(3).折服。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猾胡闻风已厌伏,聚听大议羞乱常,愿如故约不敢妄,脱甲争献寳玉觴。”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四年:“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奬,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
(4).用巫术镇伏邪祟。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
《漢語大詞典》:心伏
犹心服。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丝布启》:“妾遇新縑,自然心伏;妻闻裂帛,方当含笑。”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夫解难者以理为本,如理有所闕,欲令有识心伏,不亦难乎!”
分類:心服
《漢語大詞典》:摧伏
折伏,制服。隋书·经籍志四:“ 释迦 之苦行也,是诸邪道,并来嬲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尽皆摧伏,并为弟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达罗毘荼国:“ 如来 在昔於此説法,摧伏外道,广度人天。”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佛:“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魔军摧伏休兵仗,青史都无贰负臣。” 赵朴初 《原来是这样的不可思议》诗:“他摧伏了魔军,他得到了大解脱。”
分類: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