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世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7 【介绍】: 隋时吐谷浑首领。夸吕子。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夸吕卒,世伏嗣立。在位七年,与隋修好,并娶隋宗室女光化公主为妻。后因内乱被杀。

人物简介

全陈文·卷十六
知道,平昌安丘人,梁武康令挺从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末唐初齐郡章丘人。隋炀帝大业末,与辅公祐率众起事,转战淮南,自称将军。寻破高邮,攻历阳,居丹阳,自称大行台。进用士人,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又上表隋越王,署为东南道大总管。高祖武德二年,降唐,就拜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四年,遣其将克杭、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五年,入朝,加太子太保,留京师。后被毒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京兆华原人,俗姓张。七岁出家。北周毁佛时返俗。隋初投昙猛为师。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十三年,诏令巡方。属世乱,复返南阳。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寺。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其先南阳人。后徙京兆之华原。琳方幼时。外国道人。过其家。叹曰。此儿当隆佛法。不可处之尘埃中也。七岁从俗流出家。非其本志。遂去而从他师焉。周氏之祸久。汩没不能振。隋初。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于时法运复亨。琳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寻赴青齐。披讨律部。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乃旋邺都从炬法师。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既而匡众阐化。名声益起。偶至蒲晋。为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久之叹曰。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岂其理哉。学识材辨。秪以生慢也。宜求所以治之者。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俄而渐进大乘无得。离念唯识等观。入白鹿山绝粒者数矣。昏则登危巅高树。以坐其上。动经旬浃。后造泰岳。夜见火光。环照峰峦。即追求之。见数尼。共议唯识。忽然而隐。未几。入关中。遇昙迁禅师为开摄论。仁寿四年。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就以课业。大业三年。沙门还源。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久之至东都。齐王暕情深定理。每从咨决。鸿胪苏夔禀宗玄训。若高阳沙门道雄道体。赵郡之道献明则。成承善诱。造诣幽微。洪哲致问曰。怀道者多。所专何业。答曰。山谷高深。意定何在。哲曰。山高谷深。由来自尔。答曰。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哲叹伏。十三年具表闻上。将西巡灵迹。属𡨥盗纵横。道途梗沮。仅达襄邓。义宁二年。诏住京之大总持寺。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远奏。造弘法寺迎居之。惟敷中论。或维摩起信而已。夜则燕寂。玄琬律师。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皆邀至第宅授戒。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并为弟子。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京辇虽沙弥净人。犹明律相。斯非其功欤。贞观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琳谓之曰。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以己之疾。悯彼之疾。因垂泪。盖念诸苦趣也。复诫门人曰。生死道长。各宜自拔。时春秋七十六矣。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再烧之愈觉明洁。檀那造木塔五丈。以表其德。琳于洛邑。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课试场屋文业。及好德犯国宪。因逃匿求度。以免罪。后事发觉。逮琳狱。上特原之。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其一人中悔。投林受戒。俄而受戒者。死而复苏曰。见阎王。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吾称以从琳受戒。不复知且引琳为證。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吾因获免罪。放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静琳。俗姓张氏。本族南阳。后居京兆之华原焉。幼龄背世清附缁门。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此儿当贵。若出家者大弘佛法。七岁投僧出家。役以田畴无乖道训。不果本望。深惟非法也。自顾而言曰。此而未舍。与俗何殊。更从一师服膺正化。遭周灭法且附俗缘。年在弱冠希期无怠。会隋氏启运。即投昙猛法师。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犹事沙弥未敢受具。庆蒙开法欲广见闻。辞其本师南游樊邓。便于彼部奉进大戒。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远赴青齐听于律禁。后发前至为诸听先。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回趾邺都。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旧传新解往往程器。时即推令敷化。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展转周听博遍东川。蓄解寻师又至蒲晋。有沙门道逊道顺者。声名大德也。留讲十地经于凉燠。虽复听徒欣泰。而志逾烦梗。下坐处房抚膺审曰。法本治病。而今慢法更增。且道贵虚通。而今耽著弥固。此不可也。即舍讲业专习禅门。初学不净念处等法。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乃学大乘诸无得观。离念唯识弥所开宗。每习一解陶练十年。精其昔知更新后习。而弊食粗衣。情欲斯绝。后入白鹿山。山粮罕继。便试以却粒之法。孤放穷岩又经累载。山中业定昏睡惑心。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旁生一树才得胜人。以草藉之加坐其上。于中系念动逾宵日。怖死既重专深弘观。后闻泰岳特多灵异。便往寻之。既达彼山。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即事追求累日方至。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琳初通讯问。共议唯识等理。未尽言间忽然不见。惆怅久悟法诚尔也。后入关中遇昙迁禅师讲开摄论。一闻如旧慧不新闻。仁寿四年。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琳即于此住。居静课业。行解之盛名布京师。大业三年。有沙门还原等。延请帝城。在明轮妙象诸寺。讲扬摄论识者归焉。寻即降敕召入道场。既达东都禅门更拥。齐王[日*东]情深理定。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学高前古。举朝冠盖。禀宗师训为舟为梁。高阳道雄道体。赵郡道献明则等。并释门威凤。智海明珠。咸承理味酌以华实。襄阳洪哲。德高楚望风力俊骇。闻琳声穆时彦。故来相架。乃致问云。怀道者多。专意何业。琳见其词骨难竞。聊以事徵告云。山谷高深意定何在。哲云。山高谷深由来自尔。琳曰。若如来言。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由是秀颖附津。稽疑重沓。故令誉风宣弥繁赏。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以十三年内具表闻帝。当蒙恩诏令使巡方。并给使人传国书信。行达襄土方趣海南。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途路梗涩还返南阳。义宁二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如常弘演。光阴既积学者成林。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远。奏造弘法。素奉崇信。别令召之。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皂白归依光隆是庆。乃削繁就简。惟敷中论为宗。馀则维摩起信。权机屡展。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承令则。自馀法侣岁献奇伦。任城王及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皇家帝叶请戒第宅。隆礼频繁。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詹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等。并誓为弟子。备诸法物恒令服御。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一举十遍身令众先。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有沙门法常者。盛名帝宇。素与周旋。故来执别。琳曰。不恋此生未贪来报。缘集则有。缘散则无。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曾病。有问疾者。答云。以己之疾悯于彼疾。因而流泪。想诸苦趣故也。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生死道长有心日促。各宜自敬无累尔神。即右胁而卧。寻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六。馀处通冷惟顶极热。迄于焚日方始神散。而形色鲜软特异常比。送于终南至相寺烧。惟舌独存。再取烧之逾更明净。斯即正言法之力矣。弟子等四十馀人。奉跪慈颜无由钦仰。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总四万馀卷。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广布檀那用酬灵泽。初琳居世。化以实录著名。每述至理玄凝。无不垂泣叹奉。言无非涉事不徒行。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曾于雒邑受业于琳。后历官天门。弊于俗务逃流山薮。使弟子度之。若准正敕罪当大辟。后有嫉于德者。罔以极刑。及下狱徵琳。初无拒讳。监狱者深知情量。取拔无由。事从虑过释然放免。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自爰初问法。无惮夷险。衣服坏则以纸补之。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又节量力强羸。名利不缘。语默沈静。修摄威仪。有异名称。涕涶莫显于口鼻。饮食未言于美恶。敬慎之极夫又何加。兼以行位难测。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斯负既抵。故所报类希焉。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乃合守中丸一剂。可有斗许。得支一周。琳服延之乃经三载。便利之际收洗重服。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时值俭岁缘村投告。随得随施安乐贫苦。尝在讲会。俗士三人谋害一怨。两人往杀。其一中悔从琳受戒。岁纪经久并从物故。而受戒者忽死心煖。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其受戒人称枉不伏。引琳为證。王即召追。證便有告。琳生他方金粟世界。王既感證。因放此人。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并委侍人口无再问。及后为福方恨无财。出以示之。琳曰。都不忆有此物也。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可书季代足为师镜。自住弘法敷化四方。学侣客僧来如阛阓。招慰安抚随事忧承。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山林望而有归。轨道立而垂则。逮于殁后此法弥崇。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莫高于弘法矣。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僧众创停仄陋而已。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客主混同去留随意。裕法师云。以道通物。物由道感。惠由道来。还供道众。故僧实由客。深有冥功。裕语有琳近之矣。
乞伏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马邑鲜卑族人,字令和。少有大节,娴弓马,好鹰犬。在北周屡有战功,进位柱国,赐爵西河郡公。入隋拜曹州刺史,发民奸隐,查实户籍,得户数万。后历转数地总管、刺史。至荆州总管、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其奢,风化大洽。炀帝即位,为天水太守。大业五年,帝西巡,以道不整,献食薄,除名为民。卒于家。
伏允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 【介绍】: 隋唐时吐谷浑首领。吕夸子。隋文帝开皇末,国乱,国人杀其兄而立伏允。常扰边,隋炀帝发兵屡破之,伏允遁客党项。隋大业末始复其故地。唐高祖与通和。太宗贞观间因拘留唐使,诏李靖等讨破之,伏允自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8 【介绍】: 唐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为万年县法曹。唐高祖武德元年,上书陈开言路、废百戏散乐、为皇太子诸王慎选僚友。所言称旨,擢治书侍御史。复请捐赋歛、置谏官,皆见纳。太宗朝封乐安县男,转大理少卿,拜大理卿,后出为陕州刺史。高宗永徽五年,以年老致仕。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伏伽。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自大理寺史累补万年县法曹。武德初上书高祖。擢治书侍御史。太宗即位。赐爵乐安县男。转民部侍郎。拜大理卿。出为陕州刺史。显庆三年卒。
释善伏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0 【介绍】: 法名或作等照。唐僧。常州义兴人,俗姓蒋。生即白首。五岁出家。布衣蔬食,日诵经卷,目睹七行,一闻不忘。太宗贞观三年,刺史追充州学,乃日听俗讲,夕思佛义。后周游诸方,历参名师,归住润州桑梓山行慈悲观。寻被除名,复往常州。高宗永徽二年,被括还家,乃入山修苦节。后卒于衡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一名等照。姓蒋。常州义兴人。生而皓首。五岁从兄才法师。于安国寺出家。贞观三年。刺史窦公闻其才学。召补州校庠职。阅佛书不已。博士责之。对曰。欲以博观也。问之无所滞。于是馆中诸生。莫不敬服。俄听四经三论于苏之流水寺璧法师所。又依越之敏法师。然后见天台超禅师。而获西方净土观旨。乃南游交桂广循。北上荆襄。见信禅师于蕲。瞻拜庐山远公净土观堂。归里受无生观于润之岩禅师。后偕晖才二师。行慈悲观。且授鬼神戒。巫有杀以祭者。暴卒而苏曰。吾于伏阇梨处受戒。誓不食肉矣。如何为吾杀。悯尔愚痴。聊贷尔命。后或犯决不恕。自是诸祀腥荤并绝。尝有婺州二人。同贩麻枲。一以蔬祭江神。一杀生祭。及抵岸。而杀祭者尽湿。蔬祭者独燥。虽同一舟。而燥湿异。则戒之验。如此甚至。求鱼肉市肄不易得。官司为减经赋。义兴令。或叵信。惧其惑众。将加之法。其族氏昆季行赂乃免。未几。而令家有蛇狗登床蜇人之怪。筮曰。罪由渎贤圣。祸不可原。竟获谴除名为民。永徽二年。伏亦为有司所括。反初服。然操守益厉。众复聚求法要。其所说所行。大约准十五观四明论云。既久居伏牛山。显庆五年。避讥谤。习静于衡岳。徒众复聚。方谈述微妙。忽曰。一切无常。气息难保。夜深各散。缘尽当离。时皆莫之测。则坚拒户寂然。是夕凡衡之钟磬笙管。有声之器。自能鸣唱。彻晓不已。及破关见伏端坐而逝。遽以奏闻。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善伏。一名等照。姓蒋。常州义兴人。生即白首。性知远离。五岁于安国寺兄才法师边出家。布衣蔬食日诵经卷。目睹七行一闻不忘。贞观三年。窦刺史闻其聪敏追充州学。因尔日听俗讲夕思佛义博士责之。对曰。岂不闻乎。行有馀力所以博观。如不见信请问前闻。乃试之一无所滞。重为联类佛教两用疏通。于是学馆倾首。何斯人之若斯也。后逃隐出家。志乐佛法。欲罢不能。忽逢山水。淹留忘返。斯因宿习非近学也。至苏州流水寺璧法师所。听四经三论。又往越州敏法师所。周流经教颇涉幽求。至天台超禅师所。示以西方净土观行。因尔广行交桂广循诸州。遇综会诸名僧。咨疑请决。又上荆襄蕲部。见信禅师。示以入道方便。又往庐山见远公净土观堂。还到润州岩禅师所。示以无生观。后共晖才二师。入桑梓山行慈悲观。又为鬼神受戒莫啖肉。神又降巫者。令召伏受戒。巫者杀生祀神。神打之次死。降语曰。吾已于伏阇梨受戒。誓不食肉。如何为吾杀生。悯尔愚痴且恕汝命。后更尔者必加至死。自后诸祀永绝膻腥。常婺州二人。同载绩麻为货至江神所。一以蔬祭。一欲杀生。而未行。其麻并湿。前蔬祭麻并乾燥。于是行人忌惮无敢肉祭。故其授戒功验。人神敬仰。有陵犯者立见祸害。江淮间屠贩鱼肉。鹅鸭鸡猪之属。受法开放。市无行肆。官人怪之。有义兴令。素不信。嫌伏动众将加私度之罪。伏昆季赂之。其人忽即狗登绳床众蛇恼患不久除名往常州。筮之。卦云。由犯贤圣罪不可救。其人得急就伏求免。永徽二年。被括还家。然志好出俗见家如狱。复往山居。苦节翘勤人不堪其忧也。众又屯聚。因为说法赞令行慈。不杀者佛教之都门也。不能行之。若讲礼而为倨傲耳。又劝行六道供。以先祖诸亡者无越此途。又曰。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常在伏牛山以虎豹为同侣。食蚊虻为私行。视前六尺未曾顾眄。经中要偈口无辍音。大约十五观四明论以为崖准。显庆五年。行至衡岳。意欲求静返更屯结。说法既久忽告曰。一切无常气息难保。夜深各散缘尽当离。时不测其言也。便返闭而坐。尔夜衡州诸寺钟及笙管鸣声彻晓。道俗咸怪。至房关掩。乃破而开之。见伏端坐久终。便以奏闻。
伏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有《医苑》。
萧炅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早从官,累转仓部郎中。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为河南少尹,裴耀卿荐充江淮河南转运副使。二十二年,耀卿入相,炅以太府少卿领度支事,岁运米一百万石。李林甫荐为户部侍郎。张九龄以其无学术,出为岐州刺史。寻判凉州事,领河西陇右节度使。二十七年,为吐蕃所败。二十八年,为河南尹,依恃权贵,多行不法。天宝初,迁刑部尚书兼京兆尹。八载,为杨国忠奏劾贬官。
释惟忠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幼事大光山道愿禅师出家。既而游嵩岳。见神会禅师。而决择焉。乃复观览圣迹。于江之左。有山僻邃。妍秀可爱。遂营茅舍。而安禅其间。盖其地旧多龙蛇。瘴烟疠雾。白昼冥晦。樵牧者。往往犯之立死。虽有国医。无所施其技。自忠之来。近远宁谧。闻空中声云。承法师力。今得解脱矣。建中三年入灭。寿七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从业于大光山道愿禅师。神骥伏枥虽止也。发蹄则超忽千里焉。游嵩岳见神会禅师折疑沈默。处于大方观览圣迹。见黄龙山郁翠而奇异。乃营茅舍。其穷溪极谷而多毒龙。喷气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医工寡效。忠初不知。独居禅寂涧饮木食。其怪物皆卷而怀矣。山民无害。或闻空中声云。得师居此民之多幸。令我解脱也。乡人因号是山为伏龙。言忠弭伏鳞虫之长。故此名焉。以建中三年入灭。报龄七十八。其年九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21 【介绍】: 唐僧。湖州吴兴人,俗姓李。早岁投径山出家。受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好隐栖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曾至龙门、王屋、嵩山寻访古迹,与丹霞天然为莫逆交。作《三伤歌》,劝诫世人,宣扬禅旨,盛传当世。后卒于随州开元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岁投径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好隐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谓之伏牛和尚,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尝寻访古迹于龙门、王屋、嵩山,作《三伤歌》,盛传当世。穆宗长庆元年(821)卒于随州开元寺。《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景德传灯录》卷三〇、《鉴诫录》卷一〇收诗3首。《全唐诗外编》录此3诗,署伏牛上人。敦煌遗书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为香严智闲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字松年。父杨茂卿,从事魏博田氏府,死于兵变。牢自洛阳走常山,号伏叛垒,有可怜状,军士仇意感解,以尸还之。单缞冬月,往来太行间,冻肤皲瘃,衔哀雨血,路人为之泣下。宣宗大中二年擢进士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2—858 字松年,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童时,父茂卿从田弘正幕,死于叛军中。牢自洛阳走2000里赴常山,号伏乞尸,叛军感而还其父尸。时人称为“孝童”。牢通《左传》,博及史书、百家诸子。登进士第,解褐授崇文馆校书郎,历广文馆助教。武宗会昌元年(841),在兖海观察使推官任。后转监察御史里行,任职平卢节度使幕。再转殿中侍御史,充岭南节度使掌书记。后入朝为著作郎、国子博士,擢河南县令。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卒。生平散见李辀《杨公墓志铭》(见《千唐志斋藏志》)、《新唐书·李甘传》、《唐语林》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三。牢有诗名。大中中,于兴宗任绵州刺史,赋诗寄朝中知友,一时文士属和者甚多,牢亦有和诗。有诗集30卷(一作60卷),今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及断句若干。其中《赠舍弟》一首应为其弟杨宇诗。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慧觉。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世称肥田伏禅师。《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祖堂集》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张文伏 朝代:后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德昭,仙居(今属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登进士第。入仕不久即归隐盂川。后周世宗显德间及宋初屡诏皆不起。曾作诗柬丞相范质。年80馀卒。事迹见《三台诗录》卷一,此书并存其诗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各收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