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6,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骥伏盐车
埋伏圈
木伏
理冤摘伏
龙跳虎伏
龙蟠虎伏
龙盘虎伏
鹿伏鹤行
陵母伏剑
佛类词典
六种调伏

伏忍
伏淫经
伏惑行因
伏钲
《漢語大詞典》:骥伏盐车(驥伏鹽車)
典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 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伯乐 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驥於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於天,若出金石者,何也?欣见 伯乐 之知己也。”后以“驥伏盐车”谓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宋 黄庭坚 《次韵晁补之廖正一赠答诗》:“驥伏盐车不称情,轻车肥马凤凰城。” 明 吾丘瑞 《运甓记·辞亲赴任》:“争奈尘埋,未逢鑑识,譬之剑沉 丰 狱,驥伏盐车。”
《漢語大詞典》:埋伏圈
埋伏者所控制的范围。 黎汝清 《三号瞭望哨》:“鬼子上了我们的当,知道我们有了准备,便想撤退逃跑,正巧落在我们的埋伏圈。”
《骈字类编》:木伏
后汉书·律历志》:木晨伏十六日七千二百二十分半行二度万三千八百一十一分,在日后十三度有奇而见东方。
《漢語大詞典》:理冤摘伏
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这三起事都问得絶妙,理寃摘伏么可也如神。”
《漢語大詞典》:龙跳虎伏(龍跳虎伏)
犹言龙腾虎卧。喻笔势。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龙跳虎伏归毫底,鱼跃鳶飞入兴么。”
《漢語大詞典》:龙蟠虎伏(龍蟠虎伏)
雄踞貌。 郭小川 《夜进塔里木》诗:“看吧看,那一群庞然大物--黑压压,龙蟠虎伏。”
分類:雄踞
《分类字锦》:龙盘虎伏(龙盘虎伏)
楼异《嵩山三十六峰赋》:联络偃覆兮,龙盘而虎伏。
分类:嵩山
《高级汉语词典》:鹿伏鹤行
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
《漢語大詞典》:陵母伏剑(陵母伏劍)
王陵 为 汉 将。 项羽 取 陵 母,欲以招 陵 。有 汉 使来, 陵 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儿, 汉王 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志,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项王 怒,烹 陵 母。后 陵 卒从 汉王 定天下,封为 安国侯 。事见《汉书·王陵传》。 三国 魏 嵇康 《明胆论》:“ 陵 母伏剑,明果之儔,若此万端,欲详而载之,不可胜言也。” 五代 李瀚 《蒙求》:“ 陵 母伏剑, 軻 亲断机。”
六种调伏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调伏恶法障碍之六法也。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也。二、众生调伏,谓调伏一切众生,知声闻性缘觉性乃至人天性之别,使夫夫得道也。三、行调伏,谓修万行调伏诸烦恼,为众生修苦行而不悔恨也。四、方便调伏,谓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使初发心者劝持戒离生死,已发心者亲近善友受持经法等也。五、熟调伏,谓对众生无善根者,说人天之乐,使发菩提心,对有善根者,说出世间之法,使之增长,成熟善果也。六、熟调伏印,谓菩萨自身之善法得成熟而印于自己之心也。印者法印也。菩萨善戒经三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菩萨调伏恶法的障碍的方法,即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以调伏身心之烦恼障。二、众生调伏,谓菩萨要调伏众生,须先知道其根性,然后说法使之得道。三、行调伏,谓菩萨修六度万行以调伏诸烦恼,为众生修苦行而不后悔。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去调伏一切众生,对初发心的人劝他持戒以离生死,对已发心的人则劝他多亲近善友以及受持经法。五、熟调伏,谓对于无善根的众生说人天的快乐,以使他发菩提心,对于有善根的众生则说出世间法,以使他善根增长,早日成熟善果。六、熟调伏印,谓菩萨自身修行之善法成熟而印于自己之心。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一、性调伏〕,谓菩萨宿有善根种性,故能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由是得證菩提,是名性调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众生调伏〕,谓菩萨善能调伏一切众生。若有声闻性者,令得声闻道。有缘觉性者,令得缘觉道。乃至有人天性者,令其得人天乐,是名众生调伏。(声闻道,即四谛也。缘觉道,即十二因缘也。)
〔三、行调伏〕,谓菩萨以万行调伏诸烦恼故,而能具足佛道。复为众生故,修习苦行,心无悔恨,是名行调伏。
〔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如初发心者,教持禁戒,脱离生死。已发心者,教令亲近善友,受持经法,是名方便调伏。
〔五、熟调伏〕,谓菩萨为诸众生无善根者,说人天乐,令其发菩提心;有善根者,说出世法,令其增长成熟善果,是名熟调伏。
〔六、熟调伏印〕,印即法印,以法自印其心也。印有三种:一谓菩萨专念菩提,其心柔软,未能清净,名下熟调伏印。二谓菩萨虽得清净,未能具足最大寂静,名中熟调伏印。三谓菩萨修行多劫,具足清净,获大寂静,道品圆满,名上熟调伏印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佛学大辞典】
(杂语)惑之对治,有伏与断之别。(参见:伏断)
伏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一。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断烦恼,但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而不使起之位也。忍者慧心安住于法也。大乘义章十二曰:「言伏忍者,就能为名,始习观解能伏烦恼,故名伏忍。」
【佛学常见辞汇】
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叫做伏忍。
【三藏法数】
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證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伏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行欲经也,为给孤独长者,分别求财及受用之胜劣不同。非法求财,而荡然无礼,谓之淫,非色欲之谓也。
伏惑行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藏教之菩萨虽伏见思之惑,然修行三祇之因,惑未断尽也。以断此三界之惑,即不能再生于三界,化益众生也。
伏钲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叩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