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朝命
朝廷的命令;朝廷的任命。《史记·南越列传》:“然 南越 其居国窃如故号名,其使天子称王,朝命如诸侯。”《南史·袁粲传》:“ 粲 素静退,每有朝命,逼切不得已,然后方就。”《宋史·儒林传三·程大昌》:“会岁丰,酒税踰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 大昌 力拒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左良玉》:“ 左良玉 偃蹇 武昌 ,不奉朝命,其东下以讨 马 阮 为名,实叛逆也。”
《漢語大詞典》:上坐
亦作“ 上座 ”。
(1).受尊敬的席位。《史记·孝武本纪》:“及五年脩封,则祠 泰一 、 五帝 於明堂上坐,令 高皇帝祠 坐对之。”《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詘。” 颜师古 注:“上坐,尊处也。” 唐 韩愈 《送穷文》:“主人於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 方蛟 小人得志,愈加忘形,竟踞上坐。”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 祁老人 的必定让客人坐上座, 祁老人 的一会儿一让茶, 祁老人 的谦恭与繁琐,都使 富善先生 满意。”
(2).佛教语。一寺之长,“三纲”之首。多由朝廷任命年高德劭者担任。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 中寺 者, 晋 太元 五年 会稽王 司马道子 之所立也…… 天监 十五年,上座 僧慈 等,更揆日缔架,赫然霞立。” 宋 赞宁 《大宋僧史略·杂任职员》:“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干局者充之。《高僧传》多云被勅为某寺上座是也。 道宜 勅为 西明 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 宋 张耒 《明道杂志》:“士人有 双渐 者,性滑稽,尝为县令,入僧寺中。主僧半酣矣,因前曰:‘长官可同饮三杯否?’ 渐 怒,判云:‘谈何容易,邀下官同饮三杯;礼尚往来,请上坐独吃八棒。’竟笞遣之。”
亦作“ 上座 ”。 坐于上位;入席。《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 韩信 )拜礼毕,上座。”《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你二位老人家请上坐,好受女儿女婿的礼。” 夏丐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 乐华 成为一个被特别优待的客人,这个同学请他上座,那个同学给他斟茶,使他反而不很自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皓 :过节,大家叙一叙。请 袁先生 上坐,上坐,上坐。”
(1).受尊敬的席位。《史记·孝武本纪》:“及五年脩封,则祠 泰一 、 五帝 於明堂上坐,令 高皇帝祠 坐对之。”《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詘。” 颜师古 注:“上坐,尊处也。” 唐 韩愈 《送穷文》:“主人於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 方蛟 小人得志,愈加忘形,竟踞上坐。”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 祁老人 的必定让客人坐上座, 祁老人 的一会儿一让茶, 祁老人 的谦恭与繁琐,都使 富善先生 满意。”
(2).佛教语。一寺之长,“三纲”之首。多由朝廷任命年高德劭者担任。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 中寺 者, 晋 太元 五年 会稽王 司马道子 之所立也…… 天监 十五年,上座 僧慈 等,更揆日缔架,赫然霞立。” 宋 赞宁 《大宋僧史略·杂任职员》:“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干局者充之。《高僧传》多云被勅为某寺上座是也。 道宜 勅为 西明 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 宋 张耒 《明道杂志》:“士人有 双渐 者,性滑稽,尝为县令,入僧寺中。主僧半酣矣,因前曰:‘长官可同饮三杯否?’ 渐 怒,判云:‘谈何容易,邀下官同饮三杯;礼尚往来,请上坐独吃八棒。’竟笞遣之。”
亦作“ 上座 ”。 坐于上位;入席。《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 韩信 )拜礼毕,上座。”《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你二位老人家请上坐,好受女儿女婿的礼。” 夏丐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 乐华 成为一个被特别优待的客人,这个同学请他上座,那个同学给他斟茶,使他反而不很自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皓 :过节,大家叙一叙。请 袁先生 上坐,上坐,上坐。”
《漢語大詞典》:待阙(待闕)
(1).谓虚位以待。 南朝 梁 沈约 《太常卿任昉墓志铭》:“川谿望归,岩阿待闕,幽光忽断,穷灯黯灭。”
(2).等待补缺任命。 宋 王安石 《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君以 治平 三年,待闕於 常州 ,於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 宋 苏轼 《与鲜于子骏书》之三:“日夕归 南康军 待闕。”
(2).等待补缺任命。 宋 王安石 《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君以 治平 三年,待闕於 常州 ,於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 宋 苏轼 《与鲜于子骏书》之三:“日夕归 南康军 待闕。”
《漢語大詞典》:授任
授官任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有 街亭 违命之闕, 箕谷 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异也。”《南史·齐高帝纪论》:“ 文 武 授任,不革旧章,明罚厚恩,皆由己出。”
分類:任命
《漢語大詞典》:佥谐(僉諧)
(1).《书·舜典》记帝 舜 征询意见以任命臣工之事,多有“僉曰”、“汝谐”之语,后遂以“僉谐”谓遴选、任命朝廷重臣。《梁书·江革传》:“ 广陵 太守 江革 ,才思通瞻,出内有闻,在朝正色,临危不挠,首佐台鉉,实允僉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真宗 尹京, 毕 相 士安 为府判,沉毅忠厚。中书将有僉谐, 太宗 令辅臣歷选,俱不称旨……近臣少喻上意,方以 毕公 进,果大喜,遂用参大政。”
(2).指共同认定,一致认可。 宋 王禹偁 《慰上大行皇帝谥号庙号表》:“懋建鸿名,永光清庙。礼官博士,讨论而无异辞;公卿大夫,僉谐而合旧典。”
(2).指共同认定,一致认可。 宋 王禹偁 《慰上大行皇帝谥号庙号表》:“懋建鸿名,永光清庙。礼官博士,讨论而无异辞;公卿大夫,僉谐而合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