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91,分260页显示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杨仲元(舜明 )
刘涣(仲章 )
曾公亮(明仲 宣靖 鲁国公 )
吕公绰(仲裕 )
姚仲孙(茂宗 )
仲讷(朴翁 )
郭劝(仲褒 )
梁适(仲贤 庄肃 )
皮仲容
张仲连
王子融(熙仲 皞 )
曾仲明
李仲堰
莫仲
崔黄臣(仲牧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郑州管城人,字舜明。第进士。调宛丘主簿。知沁水、郧乡二县,不附宰相张士逊。历知光、虔、虢三州,官光禄卿,改中散大夫。自言入官五十年,未尝以私怒加人,用以戒诸子。卒年七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78 【介绍】: 宋保州保塞人,字仲章。以父任为将作监主簿,监并州仓。仁宗天圣中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仁宗亲政,擢为右正言。仁宗谋废郭后,涣与范仲淹等伏阙争之,不果。坐事黜通判磁州、知辽州。奉使通河西唂氏,加直昭文馆,历知沧、保、登、邢诸州,累迁镇宁军节度观察留后。神宗熙宁中召还为工部尚书致仕。
全宋诗
刘涣(九九八~一○七八),字仲章,保州保塞(今河北保定)人。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以父任为将作监主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明道二年(一○三三),为左正言(同上书卷一一三)。庆历元年(一○四一),由屯田员外郎加直昭文馆(同上书卷一三一)。历知沧、吉、保、登、邢、恩、冀州。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由知泾州改澶州(同上书卷二二四),同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同上书卷二二八)。元丰元年卒(同上书卷二九一),年八十一。《宋史》卷三二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78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明仲。曾会子。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知会稽县,立斗门,泄镜湖水,民受其利。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出知郑州,有能声。嘉祐初,擢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书左仆射。曾荐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变法。熙宁三年,罢相。次年,判永兴军,旋以太傅致仕。卒谥宣靖。尝与丁度编《武经总要》。
全宋诗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知会稽县。累迁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给事中、参知政事。五年,除枢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英宗即位,依旧执政。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谥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师公亮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会之子。天圣二年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后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郑州,复入知开封府,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神宗时累封鲁国公。熙宁三年以年老辞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兴军。元丰元年卒于京师,年八十,谥宣靖,尝奉敕撰《武经总要》四十卷(存)。见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传。
吕公绰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55 【介绍】: 宋寿州人,字仲裕。吕夷简子。以荫补将作监丞。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尝以郊庙祭器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又编集《郊祀总仪》进上。后历龙图阁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官至右司郎中,未拜卒。其父执政时,多涉干请,尝泄漏除拜以市恩,时人比之窦申。
全宋文·卷五四九
吕公绰(九九九——一○五五),字仲裕,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夷简长子。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天圣中为馆阁对读。改集贤校理,迁太子中允。景祐二年判吏部南曹,庆历元年同判太常寺。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史馆修撰。三年父罢相,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出知郑州。庆历末,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集贤殿修撰。皇祐中知永兴军,改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迁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未拜。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七。见王圭《华阳集》卷三八《吕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有附传。
姚仲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陈州商水人,字茂宗。登进士第。补许州司理参军,调邢州、资州推官,知建昌县及彭、睦、滁、益等州通判。临事干练,治狱平稳。入朝历右司谏、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疏请严谏议大夫之选,定提点刑狱考课之法,皆为仁宗采纳。累擢三司户部度支监铁副使、河北都转运使,大修城垒兵备。进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事。坐小吏伪造文符,出知蔡州卒。
全宋文·卷四一五
姚仲孙,字茂宗,商水(今河南商水)人,晔子。擢进士第,补许州司理参军,调邢州推官,徙资州。累官河北都转运使,大修城垒兵备,仁宗赐诏褒之。迁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属西北备边,悉心经度,虽病未尝废事,坐小吏诈为文书,出知蔡州,卒。《宋史》卷三○○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仲讷(九九九~一○五四),字朴翁,广济军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授莫州防禦推官,改知大名府清平、邛州临溪县,通判解州。三迁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皇祐五年(一○五三)十二月卒,年五十五。有《仲讷文集》二十卷(《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已佚。事见《临川集》卷九四《尚书屯田员外郎仲君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八
仲讷(九九九——一○五三),字朴翁,广济军定陶(今山东定陶)人。景祐元年举进士,为莫州防禦推官、权明州节度推官,改大理寺丞、知大名府清平及邛州临溪两县,又通判解州,三迁为屯田员外郎。皇祐五年卒,年五十五。学为古文,晚尤好诗,有集十二卷。见王安石《仲讷墓志铭》(《临川集》卷九四),欧阳修《仲氏文集序》(《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四),《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
郭劝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字仲褒。第进士。累迁太常博士、通判密州、莱州。仁宗时为殿中侍御史,时郭皇后废,议纳陈氏,劝切谏止。迁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赵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拜天章阁待制、知延州。落职知齐州。召为翰林侍读学士,复判流内铨,改左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复为侍读学士、同知通进银台司。卒年七十二。性廉俭,家无长物。
全宋文·卷四一一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举进士,仁宗时擢殿中侍御史、侍御史知杂事,升工部郎中、度支副使,拜天章阁待制,历知延、齐、淄、磁州、凤翔府。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滑、沧、郓州。召为翰林侍读学士、判流内铨,改左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复为侍读学士、同知通进银台司,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69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字仲贤。梁固弟。仁宗景祐间进士。初以父荫授秘书省正字。及登第,知淮阳军,奏减京东预买细百三十万。累官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契丹欲易国书称南北朝,适力言不可。进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寻为御史所劾,罢知郑州,徙永兴军。改知并州,悉复西夏所侵地六百里。卒谥庄肃。
全宋文·卷五九一
梁适(一○○一——一○七○),字仲贤,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颢子。真宗时,以父授秘书省正字。仁宗时更举进士,知淮阳军。召为审刑详议官,拜右正言。进知制诰、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历知兖、延、澶、秦等州。皇祐元年,除给事中、枢密副使;三年,拜参知政事;五年,授礼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至和元年,为御史所弹,罢相,出知郑州,复加观文殿大学士、知秦州,徙永兴军、并州、河阳,以太子太保致仕,进太傅。熙宁三年卒,年七十。谥庄肃。有集三十卷。《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皮仲容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仁宗景祐中为郎官,偶出街衢,一轻浮子遽前贺云:“闻君有台宪之命。”仲容愧谢,问其何以知之。其人曰:“今新制,台官必用稀姓者,故以君姓知之。”盖当时三院御史为仲简、论程、掌禹锡。闻者传以为笑。庆历中知商州,建议采洛南县红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置阜民、朱阳二监铸钱。
张仲连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宝元二年(1039)任封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青州益都人,字熙仲。本名皞。王曾弟。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历太常丞、同知礼院。尝论次宋代以来典礼因革,为《礼阁新编》上之。后知河阳,又集五代事为《唐余录》以献。英宗时,累进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
全宋文·卷三二八
王子融,字熙仲,本名皞,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初以其兄王曾奏举,为将作监主簿。大中祥符中进士及第,累迁太常丞、同知礼院、直集贤院。尝论次宋代以来典礼因革,为《礼阁新编》五十卷上之。徙知河阳,又集五代事,著《唐馀录》六十卷以献。拜天章阁待制、尚书吏部郎中,迁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历知荆南、陕州、河中府,以刑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进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宋史》卷三一○《王曾传》有附传。
曾仲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九四
曾仲明,真宗、仁宗间人,与范仲淹同时。
李仲堰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庆历二年(1042)任侍御史。
莫仲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二九
莫仲,仁宗时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崔黄臣,字仲牧,惠安(《今属福建)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会稽续志》卷六)。庆历八年(一○四八)任临海令(《赤城志》卷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