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75,分279页显示 上一页 111 112 113 114 115 117 118 119 120 下一页
陈骏(字 敏仲 号 仁斋 )
方恬(字 元养、仲退、养元 号 鉴轩、师古 )
留正(字 仲至 号 得人 魏国公、鄂国公 忠宣 )
倪仲傅
严思义(字 仲和 )
祖世英(字 颖仲 )
黄钧(字 仲秉 )
张汝霖(字 仲泽 芮国公 )
朱熹(世称 朱夫子、朱文公、紫阳朱文公、紫阳朱子 别称 紫阳先生、紫阳、云谷老人、考亭 字 元晦、仲晦 号 晦庵、晦翁、遁翁、沧洲病叟、考亭先生、溯翁 文 )
方镐(字 仲京 )
袁枢(字 机仲 )
张坚(字 适道、仲固 别称 醇儒 )
潘纬(字 仲宝 号 广文 )
钱大椿(字 坦仲 )
其它辞典(续上)
王光祖(字 仲显 )陈骏(字 敏仲 号 仁斋 )
方恬(字 元养、仲退、养元 号 鉴轩、师古 )
留正(字 仲至 号 得人 魏国公、鄂国公 忠宣 )
倪仲傅
严思义(字 仲和 )
祖世英(字 颖仲 )
黄钧(字 仲秉 )
张汝霖(字 仲泽 芮国公 )
朱熹(世称 朱夫子、朱文公、紫阳朱文公、紫阳朱子 别称 紫阳先生、紫阳、云谷老人、考亭 字 元晦、仲晦 号 晦庵、晦翁、遁翁、沧洲病叟、考亭先生、溯翁 文 )
方镐(字 仲京 )
袁枢(字 机仲 )
张坚(字 适道、仲固 别称 醇儒 )
潘纬(字 仲宝 号 广文 )
钱大椿(字 坦仲 )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四二六
王光祖,字仲显,淮宁府(今河南淮阳)人,或作睢阳人。王尧臣五世从孙。建炎末随祖王敷迁临江军(今江西清江),遂家焉。以门荫入仕,居官廉勤,有志事功。历知衡阳县、昭、潭二州。丁内艰,服除,知琼州。绍熙中除都提举两广盐法,革盐法之不便民者,公私利之。卒于官。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四四,隆庆《临江府志》卷一○、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宁德人,字敏仲,号仁斋。孝宗乾道间进士。官大冶丞。师事朱熹。有《论语孟子笔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徽州歙县人,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试礼部第一,教授荆门。周必大、李焘、程大昌交荐之,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学博士。学问贯通经史。所作《正论》、《机策》十余篇,多讥切时弊。全宋诗
方恬,字养元,一字仲退,号鉴轩,歙县(今属安徽)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荆门军教授。丁母忧服除,授太平州教授。卒,年三十七。事见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六一六二
方恬,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又号师古,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乾道五年试礼部第一,教授荆门。周必大、李焘、程大昌交荐,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学博士。其学贯穿经史,务为可用。有论传世。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一七,《宋历科状元录》卷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1206 【介绍】: 宋泉州永春人,字仲至。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授阳江尉。孝宗嘉其论事,擢起居舍人,历中书舍人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因论宰相不能辅赞恢复大计,出知绍兴府,徙赣州、隆兴府。淳熙十三年,签书枢密院事,寻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拜右丞相。光宗绍熙元年,进左丞相。在任谨法度,惜名器,尝引进赵汝愚、黄裳等,世号得人。宁宗即位,因与韩侂胄有隙,又数事失帝意,落职。嘉泰元年,累封魏国公。卒谥忠宣。有诗文、奏议、外制等。全宋诗
留正(一一二九~一二○六),字仲至,泉州(今属福建)人,居惠州(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二)。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南宋馆阁录》卷八)。因召对获孝宗嘉叹,累迁权吏部尚书。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出知绍兴府(《嘉泰会稽志》卷二)。历知赣州、隆兴府,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因平羌功,召签书枢密院事。十四年,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拜右丞相(《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光宗即位,进左丞相。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孝宗卒,光宗以疾未能执丧,留正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议立太子事不合,以肩舆逃出国门。宁宗即位,以光禄大夫致仕。开禧二年卒,年七十八。谥忠宣。《宋史》卷三九一有传。今录诗三首。全粤诗·卷二八
留正(一一二九 — 一二○六),字仲至。祖籍泉州永春。六世祖留从效,事宋太祖,为清远军节度使,封鄂国公。父某,侨寓归善(今惠州市)之下郭,而正生,少游惠庠,守贫力学,里人徐敦实见而奇之,以为公辅之器,以女妻之,因落家焉。应惠州举,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登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清海军节度判官。以荐召对,获宋孝宗嘉叹。知循州,历起居舍人,累迁给事中,兼权吏部尚书。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以显谟阁直学士出知绍兴府。历知赣州、知隆兴府。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以平羌功,进敷文阁学士,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拜右丞相。宋光宗受禅,进左丞相。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正累乞早正嘉王储位,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不合,遂以肩舆逃去。宋宁宗即位,以光禄大夫致仕。后复旧衔。嘉泰元年(一二○一),进封魏国公,复少师、观文殿学士。开禧二年(一二○六)七月卒,年七十八。赠太师,谥忠宣。有诗文集等二十卷行世,已佚。《宋史》卷三九一、明郑维新嘉靖七年《惠大记》卷三有传。诗三首。全宋文·卷五三九二
留正(一一二九——一二○六),字仲至,泉州永春(今福建永春)人。绍兴三十年进士,授阳江尉。孝宗朝历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兼权吏部尚书。出知绍兴府,历知赣州、隆兴府,除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熙元年,累迁至左丞相。宁宗即位,出判建康府,旋罢。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开禧二年七月卒,年七十八,赠太师,谥忠宣。尝编纂《寿皇圣政》,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见《宋史》卷三九一本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仲和。孝宗乾道间进士。诲人以身体力行为先。为朱熹所荐,累官通判宁国府,赈济淮民流亡者甚众。告老归乡,卒年九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浦城人,字颖仲。第进士,授衡州教授。遵胡瑗之学,以教士子。历知南昌县,通判融州,以清白称。全宋诗
祖世英,字颖仲,浦城(今属福建)人。年十七领乡荐。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调贵池县主簿,历衡州教授。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南昌县(清道光《南昌县志》卷四),迁融州通判。事见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清光绪《浦城县志》卷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钧,字仲秉,绵竹(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除正字,改著作佐郎,迁起居舍人。六年,以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八年,出知泸州,入权兵部侍郎,兼实录院同修撰。事见《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全宋文·卷四九五七
黄钧,字仲秉,绵竹(今四川绵竹)人。绍兴二十四年同进士出身,治《诗》。乾道中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三年,除起居舍人,兼权给事中。次年,直敷文阁、湖南转运副使。六年,除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八年,以秘阁修撰知泸州,寻权兵部侍郎,又除集英殿修撰、知镇江府。淳熙初复知泸州,移利州。见《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选举三四之二一、选举三四之二七,《嘉定镇江志》卷一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0 【介绍】: 金辽阳渤海人,字仲泽。张浩子。海陵贞元二年赐进士,特授左补阙。大定间累官平章政事,封芮国公。与太尉徒单克宁等同受顾命,立章宗。通敏习事,凡进言必揣帝微意,故言不忤而似忠。中州集
汝霖字仲泽,辽阳人,家世贵显。父浩,字浩然,以门资仕,扬历中外,遂升端揆,进拜太师,封南阳郡王。五子:仲泽,平章政事、莘国公。汝为,字仲宣,河北东路转运使;汝翼,仕不达,皆进士也。汝方字仲贤,自号丹华老人。汝猷,字仲谋,俱至宣徽使。父子兄弟各有诗传于世。王子端,内翰太师之外孙,其渊源有自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0—1200 【介绍】: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遁翁、沧洲病叟,别称紫阳、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时浙东大饥,乃单车按行境内,救荒革弊。光宗时历知漳州,任秘阁修撰等。宁宗初,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落职罢祠。卒后追谥文。受业于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书院,讲学五十余年,弟子众多。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曾被韩侂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全宋诗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历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伪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谥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著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注》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为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一、十二卷。词学图录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谥文。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理学家。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词有《晦庵词》。全宋文·卷五四二八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还家,著书讲学达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军。在任期间,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八年,就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绍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这期间修复了岳麓书院。五年,诏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同年被罢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讲紫阳书院,又别称考亭、紫阳,继续著书立说。庆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时间很短,主要从事于著书讲学。他上承二程的学说,又加以阐释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朱熹著述甚富,计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上蔡先生语录》三卷,《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名臣言行录》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录》十四卷,《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极图解》注一卷,《通书解》一卷,《伊洛渊源录》十四卷,《诗集传》八卷,《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楚辞集注》八卷,《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见黄干《朱先生行状》(《勉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1—1214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仲京。孝宗淳熙十四年中制科。始任襄阳教官,历广东庾幕、江西漕属,寻改湖南。博学而详练吏事,为叶适所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1—1205 【介绍】: 宋建宁建安人,字机仲。孝宗隆兴元年,试礼部词赋第一,授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除太学录,外补严州教授。喜诵《资治通鉴》,遂区别事目,分类编纂,辑成《通鉴纪事本末》。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修国史谓“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累迁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宁宗立,知江陵府,寻为台臣劾罢,奉祠家居。另撰有《易传解义》、《辨异》、《童子问》等。全宋诗
袁枢(一一三一~一二○五),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除太学录,出为严州教授。撰《通鉴纪事本末》成,以大宗正簿召,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淳熙九年(一一八二)迁军器少监(同上书),出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入为大理少卿,因事贬秩。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知常德府。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知江陵府,寻罢,自是闲居十载。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八九有传。今录诗十五首。全宋文·卷五四二○
袁枢(一一三一——一二○五),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隆兴元年试礼部,词赋第一,调温州判官,教授兴化军,除太学录。出为严州教授,辑录《通鉴纪事本末》,孝宗读而嘉叹,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历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光宗受禅,知常德府。宁宗即位,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所著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存)、《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见《宋史》卷三八九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诸暨人,字适道。家贫笃学,以圣贤自任。往从胡瑗于苏、湖,旦夕研味,尽通六经奥辞。开门授徒,从游者众。每谓“人皆可以为尧舜,自信得过,则精一之传在我”。后以八行举得官,寻改京秩。时称醇儒。有《易解》。全宋诗
张坚,字仲固,金坛(今属江苏)人(清光绪《金坛县志》卷八)。纲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历太常寺簿,通判建康府、常州,提举福建市舶,知泉州,江南路转运判官。官终户部郎中、四川总领。事见《京口耆旧传》卷七。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四九五九
张坚,字仲固,镇江府金坛(今江苏金坛)人,纲子。登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监临安府新城县税,累官为国子监簿。父擢参政,极请罢任,予祠。父解政,除太常寺簿,通判建康府、常州,提举福建市舶司,以政绩授知泉州兼提举舶司。除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知兴元府,终户部郎中、四川总领。见《京口耆旧传》卷七。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