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國語辭典》:苍龙(蒼龍) 拼音:cāng lóng
1.青色的龙。《楚辞。贾谊。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徵也,吾为女遂成之。』」
2.青色的马。《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乘鸾辂,驾苍龙。」
3.太岁。《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张纯》:「今摄提之岁,苍龙甲寅,德在东宫。」
4.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宋。苏轼 夜泛西湖二绝诗:「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氐、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
5.形容山岭或树木的青苍和起伏不定。比喻青苍高大的树木或起伏不定的山岭。唐。李山甫松诗:「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宋。苏轼 登玲珑山诗:「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
2.青色的马。《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乘鸾辂,驾苍龙。」
3.太岁。《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张纯》:「今摄提之岁,苍龙甲寅,德在东宫。」
4.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宋。苏轼 夜泛西湖二绝诗:「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氐、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
5.形容山岭或树木的青苍和起伏不定。比喻青苍高大的树木或起伏不定的山岭。唐。李山甫松诗:「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宋。苏轼 登玲珑山诗:「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
《漢語大詞典》:都监(都監)
(1).官名。 三国 时称内侍官。《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又以黄门 张当 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
(2).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2).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漢語大詞典》:夏卿
(1).官名。 周 以夏官掌管军事,为六卿之一。后遂以夏卿为兵部尚书之别称。 唐 张说 《奉和饯王晙巡边应制》诗:“六月歌《周雅》,三边念夏卿。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旧唐书·来瑱传》:“超登宰辅,光拜夏卿,列在三台,掩其一眚。”
(2).官名。 南朝 梁武帝 时,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为夏卿。《隋书·百官志上》:“ 梁 初犹依 宋 齐 ,皆无卿名。 天监 七年……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僕卿,三卿是为夏卿。”参见“ 十二卿 ”。
(2).官名。 南朝 梁武帝 时,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为夏卿。《隋书·百官志上》:“ 梁 初犹依 宋 齐 ,皆无卿名。 天监 七年……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僕卿,三卿是为夏卿。”参见“ 十二卿 ”。
《漢語大詞典》:三师(三師)
(1). 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漢語大詞典》:食万羊(食萬羊)
传说 唐 武宗 宰相 李德裕 , 宣宗 时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召一善知祸福僧人问前程,僧告以将遭贬南行万里,不久当还,因命中注定食羊万口,有五百未满。后十余日, 振武 节度使遣使送米并馈羊五百, 李 大惊,召僧告其事,且欲还之。僧人说:羊至此,是已为相国有矣,还之无益,南行其不返乎!事见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九、《太平广记》卷九八。后遂以“食万羊”表示听天由命,不必强求富贵。 宋 陆游 《村居酒熟偶无肉食煮菜羹饮酒》诗:“三亩青蔬了盘箸,一缸浊酒具杯觴。丈夫穷达皆常事,富贵何妨食万羊。”自注:“ 李文饶 尝遇异人云:平生当食万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