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登假
犹言仙去。对帝王死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孔颖达 疏:“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列子·黄帝》:“天下大治,几若 华胥 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 张湛 注:“假当为遐。” 清 方苞 《释兰谷传》:“ 康熙 六十一年冬入贺万寿节,既至而 圣祖 皇帝已登假。” 鲁迅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 钱王 登假仍如在, 伍相 随波不可寻。”参见“ 登遐 ”。
谓升至某种境界。《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郭庆藩 集释:“登假即登格也。假格古通用。”《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成玄英 疏:“登,昇也;假,至也。”《淮南子·精神训》:“终始若环,莫得其伦,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也。” 高诱 注:“假,至也。上至於道也。”《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登假皇穹,铺衍下土。” 李善 注:“假,至也。言众瑞升至於皇天,铺衍於下土。”
谓升至某种境界。《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郭庆藩 集释:“登假即登格也。假格古通用。”《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成玄英 疏:“登,昇也;假,至也。”《淮南子·精神训》:“终始若环,莫得其伦,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也。” 高诱 注:“假,至也。上至於道也。”《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登假皇穹,铺衍下土。” 李善 注:“假,至也。言众瑞升至於皇天,铺衍於下土。”
《漢語大詞典》:弓剑(弓劍)
(1).弓与剑。《礼记·曲礼上》:“受弓剑者以袂。”《淮南子·氾论训》:“古之兵,弓剑而已矣。”
(2).指武艺或用武。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 道安 本儒士,颇擅弓剑名。” 宋 叶适 《赠李秀才肖舒》诗:“寺传弓剑烟嵐外,门掩诗书浪泊间。” 明 陈子龙 《中都》诗:“ 涂山 弓剑地,千载颂苞桑。”
(3).传说 黄帝 骑龙仙去,群臣攀附欲上,致坠帝弓。又 黄帝 葬 桥山 ,山崩,棺空,唯剑存。见《史记·封禅书》、 汉 刘向 《列仙传·黄帝》。后因以“弓剑”为对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词。《魏书·肃宗纪》:“何图一旦,弓剑莫追,国道中微,大行絶祀。” 隋 牛弘 《隋文帝颂》:“慕深考妣,哀缠弓剑。”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先帝弓剑远,小臣餘此生。” 清 徐枋 《顾氏松风寝记》:“而事关故国,莫不动先王弓剑之思焉。”
(2).指武艺或用武。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 道安 本儒士,颇擅弓剑名。” 宋 叶适 《赠李秀才肖舒》诗:“寺传弓剑烟嵐外,门掩诗书浪泊间。” 明 陈子龙 《中都》诗:“ 涂山 弓剑地,千载颂苞桑。”
(3).传说 黄帝 骑龙仙去,群臣攀附欲上,致坠帝弓。又 黄帝 葬 桥山 ,山崩,棺空,唯剑存。见《史记·封禅书》、 汉 刘向 《列仙传·黄帝》。后因以“弓剑”为对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词。《魏书·肃宗纪》:“何图一旦,弓剑莫追,国道中微,大行絶祀。” 隋 牛弘 《隋文帝颂》:“慕深考妣,哀缠弓剑。”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先帝弓剑远,小臣餘此生。” 清 徐枋 《顾氏松风寝记》:“而事关故国,莫不动先王弓剑之思焉。”
《漢語大詞典》:玉杵
(1).玉制的舂杵,亦用作舂杵的美称。 宋 陆游 《玉京行》:“炉开沐浴时日良,清夜玉杵闻琳房。” 元 耶律楚材 《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之四:“酒仙飘逸不知茶,可笑流涎见麴车。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2). 唐 裴铏 《传奇·裴航》载, 裴航 以玉杵臼为聘礼,娶 云英 仙去。后因以玉杵指求婚之聘礼。 明 杨珽 《龙膏记·空访》:“多情委路尘,怕永负今生玉杵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千金觅玉杵,殷勤手自将。”参见“ 玉杵臼 ”。
(3).传说月中有白兔持杵捣药,因以玉杵指月亮。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 嫦娥 奉。”
(4).山药之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谷上·山药》:“《清异録》: 吴淑 《冬日招客》诗云:‘晓羹沉玉杵。’玉杵,谓山蕷。”
(2). 唐 裴铏 《传奇·裴航》载, 裴航 以玉杵臼为聘礼,娶 云英 仙去。后因以玉杵指求婚之聘礼。 明 杨珽 《龙膏记·空访》:“多情委路尘,怕永负今生玉杵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千金觅玉杵,殷勤手自将。”参见“ 玉杵臼 ”。
(3).传说月中有白兔持杵捣药,因以玉杵指月亮。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 嫦娥 奉。”
(4).山药之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谷上·山药》:“《清异録》: 吴淑 《冬日招客》诗云:‘晓羹沉玉杵。’玉杵,谓山蕷。”
《漢語大詞典》:销化(銷化)
(1).道家谓遗其形骸而仙去。《史记·封禅书》:“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 裴駰 集解:“ 服虔 曰:‘尸解也。’ 张晏 曰:‘人老而解去,故骨如变化也。’” 清 戴名世 《答张伍两生书》:“吾闻为神仙遗形骸、解销化,其术祕不传。”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自挽诗》:“便教真箇形销化,也算逍遥极乐天。”
(2).消散泯灭。 唐 孟郊 《悼亡》诗:“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与我传语他家,将寃恨都销化。”
(3).融化。 清 袁枚 《续新齐谐·蝎虎遗精》:“倘有水一滴在体,不拘何处,即能销化人骨肉成水。”
(4).花费。《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耆卿 所支俸钱,及一应求诗求词餽送下来的东西,都在妓家销化。”
(2).消散泯灭。 唐 孟郊 《悼亡》诗:“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与我传语他家,将寃恨都销化。”
(3).融化。 清 袁枚 《续新齐谐·蝎虎遗精》:“倘有水一滴在体,不拘何处,即能销化人骨肉成水。”
(4).花费。《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耆卿 所支俸钱,及一应求诗求词餽送下来的东西,都在妓家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