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4,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悉多頞他
逋沙他
逐他用
偈他
奢摩他
路迦那他
违他顺自
违自顺他
钵他
钵娜他
钵罗由他
钵罗萨他
蜜栗伽悉他钵娜
摩㝹罗他
佛类词典(续上)
悉他陛攞尼迦耶悉多頞他
逋沙他
逐他用
偈他
奢摩他
路迦那他
违他顺自
违自顺他
钵他
钵娜他
钵罗由他
钵罗萨他
蜜栗伽悉他钵娜
摩㝹罗他
悉他陛攞尼迦耶
【佛学大辞典】
(流派)Sthaviranikaya,译曰上座部。见开宗记一。
(流派)Sthaviranikaya,译曰上座部。见开宗记一。
悉多頞他
【佛学大辞典】
(人名)太子名。(参见:悉达多)。梵Siddha%rtha。
(人名)太子名。(参见:悉达多)。梵Siddha%rtha。
逋沙他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华言斋日。释氏以过午不食为斋。每月有六斋日。见翻译名义集。
(杂语)梵语。华言斋日。释氏以过午不食为斋。每月有六斋日。见翻译名义集。
逐他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钩召法。瑜祇经曰:「那罗延自在,俱摩罗释王,金刚尾延那,名为逐他用。」同疏三曰:「逐他钩召,逐者随也。」
(术语)称钩召法。瑜祇经曰:「那罗延自在,俱摩罗释王,金刚尾延那,名为逐他用。」同疏三曰:「逐他钩召,逐者随也。」
偈他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译曰颂。(参见:伽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偈)
(术语)译曰颂。(参见:伽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偈)
伽陀
【佛学大辞典】
(饮食)Agada,阿伽陀之略,药名。六十华严经十曰:「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探玄记六曰:「伽陀此云良药。」(参见:何伽陀)。【又】(术语)Ga%tha%,又作伽他。译曰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凡伽陀有二种:一通,不论颂文与散文(长行),凡经文之文字数至三十二字者,谓之为首卢伽陀S/loka。二别,必以四句而文义具备者,不问三言乃至八言等必要四句,是谓之结句伽陀。伽陀有此通别二种,因而通之伽陀,单译为句,别之伽陀,译为颂。次,结句伽陀之中又有二种:一单独结句以演法义,又赞叹佛德者,于十二部经中称之为伽陀,译为孤起颂,或不重颂。二前说之散文经义重结于伽陀者,于十二部经中称之为祇夜Geya,谓为应颂,或重颂。故伽陀之言,有二重之通别。嘉祥法华义疏三曰:「偈有二种:一首卢偈,凡三十二字。盖是外国数经之法,数经之法者,莫问长行与偈,但具三十二字,便名一首卢偈也。」净土论注曰:「偈是句数义。」(此首卢伽陀之释)。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故,讹略云偈。」西域记三曰:「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伽陀唐言颂,颂三十二言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伽陀此方当颂,或言摄,言诸圣人所作,不问重颂字之多少。四句为颂者,皆名伽陀。案西国数经之法,皆以三十二字,为一伽陀,或言伽他,讹也。旧言偈者,亦伽陀之讹也。」(已上结句伽陀之总释)。大乘义章一曰:「伽陀此翻名为不重颂偈,直以偈言显示诸法,故名伽陀。」玄义一下曰:「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同六上曰:「伽陀者,一切四言五言七九等偈,不重颂者,皆名伽陀也。」法华玄论六之一曰:「伽陀此云不重颂,亦略云偈耳,四句为颂,如此间诗颂也。」(已上结句伽陀之别释)。
【三藏法数】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三藏法数】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但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三藏法数】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三藏法数】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
(饮食)Agada,阿伽陀之略,药名。六十华严经十曰:「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探玄记六曰:「伽陀此云良药。」(参见:何伽陀)。【又】(术语)Ga%tha%,又作伽他。译曰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凡伽陀有二种:一通,不论颂文与散文(长行),凡经文之文字数至三十二字者,谓之为首卢伽陀S/loka。二别,必以四句而文义具备者,不问三言乃至八言等必要四句,是谓之结句伽陀。伽陀有此通别二种,因而通之伽陀,单译为句,别之伽陀,译为颂。次,结句伽陀之中又有二种:一单独结句以演法义,又赞叹佛德者,于十二部经中称之为伽陀,译为孤起颂,或不重颂。二前说之散文经义重结于伽陀者,于十二部经中称之为祇夜Geya,谓为应颂,或重颂。故伽陀之言,有二重之通别。嘉祥法华义疏三曰:「偈有二种:一首卢偈,凡三十二字。盖是外国数经之法,数经之法者,莫问长行与偈,但具三十二字,便名一首卢偈也。」净土论注曰:「偈是句数义。」(此首卢伽陀之释)。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故,讹略云偈。」西域记三曰:「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伽陀唐言颂,颂三十二言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伽陀此方当颂,或言摄,言诸圣人所作,不问重颂字之多少。四句为颂者,皆名伽陀。案西国数经之法,皆以三十二字,为一伽陀,或言伽他,讹也。旧言偈者,亦伽陀之讹也。」(已上结句伽陀之总释)。大乘义章一曰:「伽陀此翻名为不重颂偈,直以偈言显示诸法,故名伽陀。」玄义一下曰:「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同六上曰:「伽陀者,一切四言五言七九等偈,不重颂者,皆名伽陀也。」法华玄论六之一曰:「伽陀此云不重颂,亦略云偈耳,四句为颂,如此间诗颂也。」(已上结句伽陀之别释)。
【三藏法数】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三藏法数】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但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三藏法数】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三藏法数】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
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Ga%tha%,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者,故译曰颂。(参见:伽陀)。又偈训为竭,竭也。摄尽其义之意。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
【佛学常见辞汇】
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俗语佛源】
「偈」,梵语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偈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佛经在用散文(长行)叙述以后,往往又用韵文(偈)概括地复述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偈」这种体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曾起到有利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韵白交替而为人们喜爱的说唱文学。后来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欢作偈。这种偈实际上是一种简短活泼、寓意深刻的诗歌。《涅槃经·圣行品》上说,释迦牟尼过去世在雪山修道时,曾为了听到「半偈」而舍身。这「半偈」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说法「善巧」,有时能以一句演无量法。半偈虽短,但概括了佛教的全部旨趣。南朝陈·徐陵《傅大士碑》:「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槃》。」即指为半偈舍身之事。(李明权)
(术语)Ga%tha%,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者,故译曰颂。(参见:伽陀)。又偈训为竭,竭也。摄尽其义之意。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
【佛学常见辞汇】
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俗语佛源】
「偈」,梵语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偈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佛经在用散文(长行)叙述以后,往往又用韵文(偈)概括地复述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偈」这种体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曾起到有利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韵白交替而为人们喜爱的说唱文学。后来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欢作偈。这种偈实际上是一种简短活泼、寓意深刻的诗歌。《涅槃经·圣行品》上说,释迦牟尼过去世在雪山修道时,曾为了听到「半偈」而舍身。这「半偈」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说法「善巧」,有时能以一句演无量法。半偈虽短,但概括了佛教的全部旨趣。南朝陈·徐陵《傅大士碑》:「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槃》。」即指为半偈舍身之事。(李明权)
奢摩他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沈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三藏法数】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三藏法数】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沈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三藏法数】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三藏法数】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路迦那他
【佛学大辞典】
(术语)Lokajyes!t!ha,又Lokana%tha,译曰世尊,佛之别号也。智度论二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世尊,是佛的别号。
(术语)Lokajyes!t!ha,又Lokana%tha,译曰世尊,佛之别号也。智度论二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世尊,是佛的别号。
违他顺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违自顺他而言。谓违背他性而随顺自家之本性也。起信论义记卷中解心生灭门之下,就随缘真如与成事无明,论其各有此义。随缘真如之违他,谓真如反对他,无明妄染,显现自家之德也。顺自者,谓真如随顺自家之本性,内自重于无明,令起净用也。是即还灭门之意。成事无明之违他,谓无明违背他真如之理体,而覆真理也。顺自者,谓无明随顺自家之本性而成妄心也。是即流转门之意。
(术语)对于违自顺他而言。谓违背他性而随顺自家之本性也。起信论义记卷中解心生灭门之下,就随缘真如与成事无明,论其各有此义。随缘真如之违他,谓真如反对他,无明妄染,显现自家之德也。顺自者,谓真如随顺自家之本性,内自重于无明,令起净用也。是即还灭门之意。成事无明之违他,谓无明违背他真如之理体,而覆真理也。顺自者,谓无明随顺自家之本性而成妄心也。是即流转门之意。
违自顺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违他顺自而言。谓违背自家之本性而随顺他性也。起信论义记卷中解心生灭门之下,就随缘真如与成事无明,论其各有此义。随缘真如之违自,谓真如违背自家之本性而隐其真体也。顺他者,谓真如随顺他无明,而显现妄法也。此即流转门之意。成事无明之违自,谓无明违背自家之本性而诠示真如之功德也。顺他者,谓无明随顺他真如而能知其名义,成净用也。此即还灭门之意。
(术语)对于违他顺自而言。谓违背自家之本性而随顺他性也。起信论义记卷中解心生灭门之下,就随缘真如与成事无明,论其各有此义。随缘真如之违自,谓真如违背自家之本性而隐其真体也。顺他者,谓真如随顺他无明,而显现妄法也。此即流转门之意。成事无明之违自,谓无明违背自家之本性而诠示真如之功德也。顺他者,谓无明随顺他真如而能知其名义,成净用也。此即还灭门之意。
钵他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译曰一升。见楞伽经。巴Pattha。
(杂语)译曰一升。见楞伽经。巴Pattha。
钵娜他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末喇誐Ma%rga,译曰道路。见梵语杂名。
(杂语)又作末喇誐Ma%rga,译曰道路。见梵语杂名。
钵罗由他
【佛学大辞典】
(杂语)Para%yuta,又作波罗由他,数量名。俱舍颂疏世品五曰:「十那庾多为钵罗由多。」本行集经十二曰:「波罗由他隋言数十万亿。」
(杂语)Para%yuta,又作波罗由他,数量名。俱舍颂疏世品五曰:「十那庾多为钵罗由多。」本行集经十二曰:「波罗由他隋言数十万亿。」
钵罗萨他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译曰斤,量目也。菩提资粮论一曰:「譬如量物有钵罗萨他,有阿宅迦。」经注曰:「如此间合升斗斛之类。」梵语杂名曰:「斤,钵罗萨他。」梵Prastha。
(杂语)译曰斤,量目也。菩提资粮论一曰:「譬如量物有钵罗萨他,有阿宅迦。」经注曰:「如此间合升斗斛之类。」梵语杂名曰:「斤,钵罗萨他。」梵Prastha。
蜜栗伽悉他钵娜
【佛学大辞典】
(寺名)(Mr!g-ada%va)寺名。译曰鹿园。鹿野园之精舍也。求法高僧传上曰:「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寻弶伽河而下,至蜜利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梵Mr!ga-stha%pana。
(寺名)(Mr!g-ada%va)寺名。译曰鹿园。鹿野园之精舍也。求法高僧传上曰:「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寻弶伽河而下,至蜜利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梵Mr!ga-stha%pana。
摩㝹罗他
【佛学大辞典】
(人名)Manoratha,论师名。译曰心愿。见婆薮槃豆传。
(人名)Manoratha,论师名。译曰心愿。见婆薮槃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