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87,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73  74  75  7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讹钱
讹人
二房东
独断独行
睹物思人
非道德行为
诽谤罪
范水模山
话长说短
郈成分宅
记问之学
寄人篱下
贿漏
伙伴关系
击搏才
《漢語大詞典》:讹钱(訛錢)
敲诈、勒索他人钱财。 樊增祥 《批张长贵呈词》:“忽遇 朱老三 将尔拖至伊处,鞭打绳拴,讹钱三串。”
《國語辭典》:讹人(訛人)  拼音:é rén
以欺诈的手段骗人财物。《红楼梦》第一○四回:「倪二仗著有些力气,恃酒讹人。」
《國語辭典》:二房东(二房東)  拼音:èr fáng dōng
包租他人的房屋而又分租给人从中取利的人。
《國語辭典》:独断独行(獨斷獨行)  拼音:dú duàn dú xíng
只按自己的意思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你在他手下办事,祇可以独断独行,倘若都要请教过他再做,那是一百年也不会成功的。」也作「独断专行」、「独行独断」。
《國語辭典》:睹物思人  拼音:dǔ wù sī rén
看到故人所留下的物品,而引起对他的思念。《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五出》:「妈妈万福!(外)孩儿,见鞍思马,睹物思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尽情了。」也作「睹物怀人」。
《漢語大詞典》:非道德行为
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不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与“道德行为”相对。如无知幼儿的胡乱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狂语妄行等。参见“道德行为”。
《漢語大詞典》:道德行为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对此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国语辞典》:诽谤罪(诽谤罪)  拼音:fěi bàng zuì
法律上指使他人名誉受损害为目的,而指摘或传述其丑行以达于公众者,称为「诽谤罪」。
《漢語大詞典》:范水模山(範水模山)
喻效法模仿他人。 清 江顺诒 词学集成卷六:“抗心迈古,肆力式靡;吹花嚼蕊,相炫虚华,范水模山,自诧澹远。”
《漢語大詞典》:话长说短(話長説短)
评论他人的好坏是非。《何典》第五回:“起初还恐怕 雌鬼 要话长説短,遮遮掩掩的瞒着他。”
《漢語大詞典》:郈成分宅
孔丛子·陈士义:“昔 郈成子 自 鲁 聘 晋 ,过乎 卫 ,右宰 穀臣 止而觴之,陈乐而不作,送以寳璧。反,过而不辞。其僕曰:‘日者右宰之觴吾子甚欢也,今过而不辞,何也?’ 成子 曰:‘夫止而觴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作,告我哀也;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此观之, 卫 其有乱乎。’过 卫 三十里,闻 宁喜 作难,右宰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反命于君。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居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后世遂以“郈成分宅”为称美他人资助亡友亲属之典。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自昔把臂之英,金兰之友,曾无 羊舌 下泣之仁,寧慕 郈成 分宅之德!”
《漢語大詞典》:记问之学(記問之學)
指为应付他人之问难而预为之记诵之学。谓无真知之学。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郑玄 注:“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説,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宋 韩元吉 《一经斋铭序》:“ 西汉 去古未远,故大儒 董仲舒 之流,皆号为能通一经,而其言粹然,与经无择。后世记问之学,不逮远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 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冷眼观》第十二回:“我不过记问之学,实在不是个里手。”
《國語辭典》:寄人篱下(寄人籬下)  拼音:jì rén lí xià
1.寄居他人屋下生活。比喻依附他人,而不能自立。《红楼梦》第九○回:「想起邢岫烟住在贾府园中,终是寄人篱下。」也作「依人篱下」。
2.比喻文章著述因袭他人,而不能自创一格。《南齐书。卷四一。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漢語大詞典》:贿漏(賄漏)
谓用财物买通他人以漏报成丁户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如有贿漏,自家説出免罪。”
《漢語大詞典》:伙伴关系
同其他人交往的事实或条件
同伙关系,友好关系;不拘礼节的友好
《漢語大詞典》:击搏才(擊搏才)
谓具有弹劾他人之才。指有堪任御史之才。新唐书·李珏传:“还为殿中侍御史。宰相 韦处厚 曰:‘清庙之器,岂击搏才乎?’除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