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成年  拼音:chéng nián
1.《民法》以年满十八岁为成年,承认其有完全能力。
2.全年、整年。如:「他成年都在外面讨生活,过年过节难得回家一趟。」《红楼梦》第五二回:「嫂子原也不得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当些体统差使,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我们里头的规矩。」
《漢語大詞典》:托事(託事)
假托他事。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与 权 谈説諫喻……如有未合,则捨而及他,徐復託事造端,以物类相求,於是 权 意往往而释。” 唐 朱敬则 《魏武帝论》:“ 杨德祖 才虽清秀,志非远图,託事行诛,死非其罪。”
《漢語大詞典》:引伸
亦作“ 引申 ”。 延展推广。谓由一事一义推延而及他事他义。语本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且 罗贯中 大半引申於 陈寿 ,非尽凿空。” 清 江沅 《〈说文解字注〉后叙》:“本义明而后餘义明,引申之义亦明。”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三节:“大体甲倡一説,而乙则引伸之。” 丁玲 《阿毛姑娘》:“每一个联想都是紧接在事物上的,而由联想引伸的那生活,又都变成仙似的美境。”
《國語辭典》:借喻  拼音:jiè yù
1.以其他事物为譬以晓谕他人。唐。元结 说楚何惑王赋:「昔臣何惑王用阍嬖之谋,肆极荒淫,更经年岁,凿险填深,转馈通千里,万金五译。臣妾借喻其心,然后云获。」
2.一种比喻方式。运用时,不出现被喻事物的名称及「如」、「像」等比喻语词,而直接借用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表被喻事物。如《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燕雀」借喻碌碌无为的庸人,以「鸿鹄」借喻志向远大的壮士。
《漢語大詞典》:类见(類見)
(1).古礼名。诸侯死后世子见天子代父受国之礼。礼记·曲礼下:“既葬,见天子,曰类见。” 郑玄 注:“代父受国。类,犹象也。执皮帛,象诸侯之礼见也。其礼亡。” 孔颖达 疏:“此诸侯世子父死,葬毕而见天子礼也。类,象也,言葬后未执玉而执皮帛以象诸侯见,故曰类见。”
(2).比类而见。指由一事物由此而推看出类似的其他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概举而推,可以类见。”
《漢語大詞典》:别个(别個)
(1).其他事情;其他方面。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休説别个,则俺这一套衣服也衝动他。”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
(2).别人。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莫説别个,就是 闕忠 辈阿,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鐙随鞭。”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國語辭典》:本金  拼音:běn jīn
1.借给他人以收取利息的母金。
2.经营事业所投下的资本。也称为「本银」。
《漢語大詞典》:外因
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指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國語辭典》:健康  拼音:jiàn kāng
生理及心理机能正常,强壮安适,没有缺陷和疾病。
《國語辭典》:个性(個性)  拼音:gè xìng
个人特有的性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徵总和,包括兴趣、爱好等。如:「他的个性十分倔强。」《施公案》第二七四回:「蒋熊道:『咱为人平生是只个性直。老哥既有此意,小弟虽万死不辞,就此请去一走。』」
《國語辭典》:优先(優先)  拼音:yōu xiān
在次序上先实行。如:「这件案子事关重大,必须优先处理。」
《漢語大詞典》:凿行(鑿行)
改道而行。《公羊传·成公十三年》:“三月,公如京师……其言自京师何?公凿行也。公凿行奈何?不敢过天子也。” 何休 注:“凿,犹更造之意。”一说趁空隙行他事。 陈立 义疏:“此如汉书·张騫传之‘凿空’也, 师古 注:‘空,孔也;犹言始凿其孔穴也。’……空,孔也;穴,隙也。趁此空隙而行他事,故曰凿行。”一说生事。参阅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
《國語辭典》:剧药(劇藥)  拼音:jù yào
性质猛烈的药。如:「这是剧药,不可滥服。」
《漢語大詞典》:余务(餘務)
其他事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不识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餘务乎?” 南朝 梁 沈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日夜恒以礼拜读诵为业,更无餘务。”
分類:他事事务
《漢語大詞典》:引物连类(引物連類)
谓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他事物。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 宋 苏轼 《〈居士集〉叙》:“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於至理。”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粤歌:“往往引物连类,委曲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