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离魂(離魂)
(1).指远游他乡的旅人。 前蜀 韦庄 《家叔南游却归因献贺》诗:“旅梦远依 湘水 阔,离魂空伴 越 禽飞。” 明 刘基 《正月十五夜灯花大开作》诗:“漫沽浊酒餉离魂,岂必忘忧惟树萱。”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2).指游子的思绪。 宋 柳永 《满江红》词之四:“两两栖禽归去急,对人相并声相唤。似笑我、独自向长途,离魂乱。”《花月痕》第八回:“卅年聚散总关情,销尽离魂是此行!去日苦多来日少,春风凄切子规声。”
(3).脱离躯体的灵魂。 宋 姜夔 《踏莎行》词:“别后书辞,别时针钱,离魂暗逐郎行远。”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然所见者,人耶鬼耶?抑离魂耶?则不可知矣。”
《國語辭典》:客居  拼音:kè jū
作客异乡。《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正是客居无聊,闷闷不乐。」
《漢語大詞典》:旅魂
(1).犹旅情。 唐 杜甫 《夜》诗:“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唐 戴叔伦 《柳花歌送客往桂阳》诗:“定知别后消散尽,却忆今朝伤旅魂。” 明 刘基 《漫兴》诗:“多事池边促织儿,声声哀怨旅魂知。”
(2).客死他乡者的鬼魂。 唐 黄滔 《经安州感故郑郎中》诗之二:“旅魂频此归来否,千载云山属一游。” 清 朱茂晖 《哭谭礼部元孩》诗:“旅魂招未得,何处望乡关。”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石唯庵残稿:“我亦亲恩矢报者,白云天远旅魂孤。”
《國語辭典》:寓公  拼音:yù gōng
1.亡国后寄居他国的诸侯贵族。《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
2.寄寓国外的有钱人。如:「他把家产变卖后,移民国外去当寓公。」
《國語辭典》:流寓  拼音:liú yù
迁居他乡。《周书。卷四一。列传。庾信》:「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红楼梦》第五七回:「林家真没了人了,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
《國語辭典》:寄居  拼音:jì jū
暂时寓居。《汉书。卷四五。息夫躬传》:「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晋书。卷八○。王羲之传》:「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也作「寄寓」。
《漢語大詞典》:寄居官
指本为朝廷官员,而今返里家居的人。亦称“ 寄居官员 ”。 宋 赵昇 朝野类要·称谓:“寄居官,又名私居官。不以客居及本贯土著,皆谓之私居、寄居。其义盖有官者,本朝廷仕宦也。”《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潭州 也有几个寄居官员,见 崔寧 是行在待詔,日逐也有生活得做。”
《漢語大詞典》:越客
作客他乡的 越 人。多泛指异乡客居者。 南朝 宋 颜延之 《寒蝉赋》:“ 越 客发度 漳 之歌, 代 马怀首 燕 之信。” 唐 刘长卿 《七里滩重送严维》诗:“秋江渺渺水空波, 越 客孤舟欲榜歌。” 唐 贾岛 《忆吴处士》诗:“夜半 长安 雨,灯前 越 客吟。”
《國語辭典》:侨居(僑居)  拼音:qiáo jū
1.寄居异地。唐。薛能 閒题诗:「八年藩翰似侨居,只此谁知报玉除。」《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他意欲侨居苏杭,流连山水。」也作「侨寓」。
2.在国外居住。如:「他侨居海外多年,仍心向祖国。」
《高级汉语词典》:羁宦
旅居外地任官
《國語辭典》:客死  拼音:kè sǐ
死于外乡。《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旧唐书。卷一四二。李宝臣传》:「历兖、淄、济、淮四州刺史,竟客死东平。」
《國語辭典》:旅游(旅遊)  拼音:lǚ yóu
旅行游览。如:「此次到欧洲旅游,收穫良多。」
《漢語大詞典》:征客
指作客他乡的人。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倡楼惊别怨,征客动愁心。” 唐 沈佺期 《陇头水》诗:“征客重回首,肝肠空自怜。” 唐 李白 《秋思》诗:“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漢語大詞典》:流殍
(1).灾民流亡而饿死。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农家岁凶则死於流殍,岁丰则伤於穀贱,丰凶皆病者,惟农家为然。” 宋 苏轼 《答漕使启》:“承宣帝泽,民忘流殍之灾。”
(2).指流亡他乡的饥民。新唐书·李栖筠传:“ 苏州 豪士 方清 因岁凶诱流殍为盗,积数万。”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明道 中, 江 淮 荐饥,乃命 王随 为安抚使。 随 素无才术,不能拯伤救敝,以活流殍。”
《漢語大詞典》:孤寄
(1).犹托孤。汉书·元后传:“﹝ 安阳侯 ﹞ 舜 既见,太后知其为 莽 求璽,怒駡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 汉 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以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復顾恩义。” 颜师古 注:“孤寄,言以孤寄託之。”
(2).独身寄居他乡。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寄梁汾》词:“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
《漢語大詞典》:鸡黍约(雞黍約)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