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从师(從師)  拼音:cóng shī
跟随老师学习。唐。柳宗元师友箴〉:「吾欲从师,可从者谁?」《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
《国语辞典》:负笈从师(负笈从师)  拼音:fù jí cóng shī
负笈,背负书籍。「负笈从师」指出外求学。唐。王勃〈山亭兴序〉:「负笈从师,二千馀里。」
《分类字锦》:束发从师(束发从师)
晋书·葛洪传论》:稚川束发从师,老而忘倦。
分类:
《國語辭典》:师资(師資)  拼音:shī zī
1.教师。《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唐。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宋。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京讲书状〉:「臣闻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陈正道。」
2.可以效法或引以为戒的人和事。《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晋。范宁。集解:「师资辩说,日用之常义。」《后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廉范》:「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
《漢語大詞典》:就傅
(1).从师。语出礼记·由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郑玄 注:“外傅,教学之师也。”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器业之敏,先乎就傅。”宋史·宁宗纪一:“﹝ 淳熙 ﹞七年二月,初就傅。” 梁启超 《禁早婚议》:“常人大抵七八岁始就傅。”
(2). 宋 代设置在京的学校名。宋史·选举志三:“ 哲宗 时,初置在京小学,曰‘就傅’、‘初筮’,凡两斋。”
分類:从师学校
《國語辭典》:侍讲(侍講)  拼音:shì jiǎng
1.随师听讲,研读学业。《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
2.职官名。为帝王讲授文史经书,汉时虽有侍讲之称,但未以为官名。唐始置侍讲学士,宋兼置侍讲。元、明、清三朝,翰林院俱有侍讲学士及侍讲。
《漢語大詞典》:执经(執經)
手持经书。谓从师受业。汉书·于定国传:“ 定国 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八月益凉,时得休假,儻矜其拘缀不得走请,务道之传而赐辱临,执经座下,获卒所闻,是为大幸。” 清 钱谦益 《谕祭赠礼部右侍郎冯有经文》:“於戏!涕泗何从,言念春宫之旧事;话言犹在,追怀青殿之执经。”
《國語辭典》:受业(受業)  拼音:shòu yè
1.追随老师接受学业。《孟子。告子下》:「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原来郑康成名玄,好学多才,尝受业于马融。」
2.学生对老师的自称。
《國語辭典》:学徒(學徒)  拼音:xué tú
1.学生。《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郑玄》:「玄自游学,十馀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唐。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本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2.跟随师傅学习技艺的人。如:「旧时,修理汽车都必须从学徒做起。」
《國語辭典》:就学(就學)  拼音:jiù xué
1.从师学习。《列子。说符》:「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后汉书。卷三六。郑范陈贾张列传。张霸》:「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
2.入学。《后汉书。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周燮》:「十岁就学,能通诗、论。」
《漢語大詞典》:受学(受學)
谓从师学习。后汉书·党锢传序:“初, 桓帝 为 蠡吾侯 ,受学於 甘陵 周福 。” 宋 曾巩 《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君年十有四,辞亲学问 江 东,已有闻於人,往从 临川 王安石 受学, 安石 称之。” 明 李东阳 《修建广平府庙学记》:“教授某以 潜 ( 张潜 )受学於予,上京师请纪成绩。”
《國語辭典》:自学(自學)  拼音:zì xué
未经老师指点,自我学习。如:「我的电脑知识是自学所得。」
《漢語大詞典》:师学(師學)
(1).学校。荀子·正论:“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汉书·礼乐志》:“师学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其七十人可罢。”
(2).从师学习。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予与君伯季之间,十岁相得,师学然诺,出入宴游,无不同也。”
《漢語大詞典》:受经(受經)
汉 儒重师法,研习经学,师弟相传。从师学经,称受经。汉书·夏侯胜传:“ 胜 霸 既久繫, 霸 欲从 胜 受经, 胜 辞以罪死。 霸 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胜 贤其言,遂授之。”
《國語辭典》:家问(家問)  拼音:jiā wèn
家书。《晋书。卷五四。陆机传》:「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北史。卷五七。周宗室传。邵惠公颢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漢語大詞典》:室学(室學)
谓在家中向人请教和学习。有别于正式从师求学。 汉 王充 论衡·实知:“ 黄帝 、 帝嚳 虽有神灵之验,亦皆早成之才也。人才早成,亦有晚成。虽未就师,家问室学。人见其幼成早就,称之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