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雠人(讎人)
亦作“讐人”。 敌人;仇人。《战国策·楚策三》:“今为事之故,弃所贵於讎人,臣以为大王轻矣。”《新唐书·孝行传·张琇》:“久之,手杀讎人,诣官自陈,帝原之。” 清 李渔 《怜香伴·闻试》:“你是他的讐人,他怎么肯中你?”
《漢語大詞典》:怨敌(怨敵)
仇人,仇敌。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祸忘怨敌,树党多狂狷。”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漢語大詞典》:避雠(避讎,避讐)
亦作“避仇2”。亦作“ 避仇 ”。
(1).回避与自己有仇隙的人。《荀子·成相》:“尚得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讎,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 可谓公矣。”《晋书·刘颂李重传论》:“至於缘其私议,不平 刘友 ,异夫憎而知善,举不避讐者歟!”
(2).躲避仇人,以免受害。《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 杀人,与 籍 避仇於 吴中 。”《后汉书·马武传》:“少时避讎,客居 江夏 。” 唐 韩愈 《东都遇春》:“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瞑。” 明 冯梦龙 《女丈夫·洪客祈雨》:“闻他避讐 西京 ,不免往彼相访。” 清 龚炜 《巢林笔谈·摘菜者》:“或云几日前,曾有使来,盖一官人也,避仇至此,仇死故去,不知其姓名。”
(1).回避与自己有仇隙的人。《荀子·成相》:“尚得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讎,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 可谓公矣。”《晋书·刘颂李重传论》:“至於缘其私议,不平 刘友 ,异夫憎而知善,举不避讐者歟!”
(2).躲避仇人,以免受害。《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 杀人,与 籍 避仇於 吴中 。”《后汉书·马武传》:“少时避讎,客居 江夏 。” 唐 韩愈 《东都遇春》:“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瞑。” 明 冯梦龙 《女丈夫·洪客祈雨》:“闻他避讐 西京 ,不免往彼相访。” 清 龚炜 《巢林笔谈·摘菜者》:“或云几日前,曾有使来,盖一官人也,避仇至此,仇死故去,不知其姓名。”
《國語辭典》:对头(對頭) 拼音:duì tóu
1.对象、配偶。《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若不寻个名目相称的对头,枉居朝中大臣之位。」《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我儿,爹娘为将你许错了对头,一向愁烦。」
2.正确无误。如:「这事只要方法对头,很快就可以完成。」
3.合得来。如:「他们俩从小就对头,到现在还是整天黏在一起。」
2.正确无误。如:「这事只要方法对头,很快就可以完成。」
3.合得来。如:「他们俩从小就对头,到现在还是整天黏在一起。」
《國語辭典》:对头(對頭) 拼音:duì tou
仇敌、仇人。《水浒传》第八回:「你二位也知林冲和太尉是对头。今奉著太尉钧旨,教将这十两金子送与二位。」《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
《漢語大詞典》:雠党(讎黨)
仇人和同党。《三国志·魏志·陈羣传》:“若不和睦则有讎党,有讎党则毁誉无端。”《新唐书·陆元方传》:“ 元方 荐人如初,后召让之,对曰:‘举臣所知,不暇问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