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仁和
仁爱温和。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歌乐者,仁之和也。”魏书·游明根传:“ 明根 歷官内外五十餘年,处身以仁和。”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内子性仁和,闻之无难色。”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 赵君 ( 赵明诚 )仁和茂才,好古士也,收藏金石至四千餘种。”
分類:仁爱温和
《漢語大詞典》:畏爱(畏愛)
敬佩爱戴。语出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东观汉记·秦彭传:“春秋饗射,升降揖让,务礼示民,吏民畏爱,不敢欺也。”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 宋 欧阳修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其间 苏 与 梅 ,二子可畏爱。”
威严和仁爱。 唐 白居易 《御功臣之术》:“恩荣并加,畏爱相济。” 宋 范仲淹 《奏乞陕西主帅带押蕃部使》:“今来 环州 种世衡 、 原州 蒋偕 ,抚驭蕃部,最有畏爱,缓急可以呼集使唤,欲乞朝廷先授此二人兼管辖蕃部使。”
《漢語大詞典》:上仁
(1).至仁。老子:“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汉 扬雄 《长杨赋》:“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絶党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首,请献厥珍。”
(2).指最仁爱的人。 汉 班固 《蜀都赋》:“终保己而貽则兮,里上仁之所庐。”
分類:仁爱
《漢語大詞典》:忠惠
忠诚仁爱。墨子·天志下:“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是谓天德。故凡从事此者,圣知也,仁义也,忠惠也,慈孝也。”国语·吴语:“ 越国 之中,吾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逸周书·官人:“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
分類:忠诚仁爱
《漢語大詞典》:仁闻(仁聞)
仁爱的名声。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宋 曾巩 《唐论》:“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於三代。”
分類:仁爱名声
《國語辭典》:见爱(見愛)  拼音:jiàn ài
爱护。《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
《漢語大詞典》:垂仁
施仁爱。晋书·元帝纪论:“岂 武 宣 餘化犹畅于 琅邪 , 文 景 垂仁传芳于 南顿 。” 唐 韩愈 《上张仆射书》:“伏维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録其罪,察其辞而垂仁採纳焉。”
分類:仁爱
《漢語大詞典》:天爱(天愛)
天生的仁爱。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孝发幼龄,友自天爱。”
分類:天生仁爱
《漢語大詞典》:仁道
仁爱之道。《孔丛子·记问》:“仁道在邇,求之若远。” 晋 张华 《励志》诗:“仁道不遐,德輶如羽。”
《漢語大詞典》:敦化
谓仁爱敦厚,化生万物。《礼记·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郑玄 注:“小德川流,浸润萌芽,喻诸侯也;大德敦化,厚生万物,喻天子也。” 孔颖达 疏:“ 孔子 所作春秋,若以诸侯小德言之,如川水之流,浸润萌芽;若以天子大德言之,则仁爱敦厚,化生万物也。”
《漢語大詞典》:余爱(餘愛)
(1).未全部施与的仁爱。 汉 刘向 新序·义勇:“不然。吾闻仁者无餘爱,忠臣无餘禄。”
(2).前人留下的恩德。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崔魏公 镇 淮海 九载……民康物阜,军府晏然。 元祐 末,故老犹存,喜论其餘爱。”
《漢語大詞典》:仁气(仁氣)
(1).仁厚之气。礼记·乡饮酒义:“天地温厚之气,始於东北,而盛於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
(2).仁爱的风尚。 宋 黄庭坚 《送刘士彦赴福建转运判官》诗:“南驱将仁气,百城共一陶。”
《漢語大詞典》:仁信
仁爱诚实。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尚 为人慈温、仁信,若闻臣召輒来。”南齐书·武十七王传赞:“ 武 十七王, 文宣 令望,爱才悦古,仁信温良。”
分類:仁爱诚实
《漢語大詞典》:恕己
(1).宽宥自己。《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妬。” 王夫之 通释:“如心谓之恕。君子之恕,如其心之忠也。小人之恕,如其心之邪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鲁二女:“不料 汉 人恕己,好言古女淫佚也。”
(2).谓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汉书·成帝纪》:“崇宽大,长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垂惻隐於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唐 白居易 《王泽流人心感策》:“夫欲使王泽旁流,人心大感,则在陛下恕己及物而已。”
《漢語大詞典》:温仁
温厚仁爱。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篤敬爱下。”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动息无格於温仁,颠沛安由乎正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肃宗 被史家描写为‘温仁’, 唐代宗 也被称为‘宽仁’,实际都是庸懦人物。”
分類:温厚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