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8,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下一页
人法立题
人譬立题
知人尊卑
欲界人天识住
第一人,入水则没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
中人
善人远离报
见女人不生欲心
佛类词典(续上)
单人立题人法立题
人譬立题
知人尊卑
欲界人天识住
第一人,入水则没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
中人
善人远离报
见女人不生欲心
单人立题
【三藏法数】
单人者,如佛说阿弥陀等经是也。谓释迦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佛为所说之人。此经以两土果人立名,故云单人立题。(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两土果人者,释迦佛为娑婆国土之果人,弥陀佛为极乐国土之果人也。)
单人者,如佛说阿弥陀等经是也。谓释迦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佛为所说之人。此经以两土果人立名,故云单人立题。(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两土果人者,释迦佛为娑婆国土之果人,弥陀佛为极乐国土之果人也。)
人法立题
【三藏法数】
人法者,如文殊问般若等经是也。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以二者合言,故云人法立题。(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人法者,如文殊问般若等经是也。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以二者合言,故云人法立题。(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人譬立题
【三藏法数】
人譬者,如如来师子吼等经是也。谓如来是人,师子是譬,以二者合言,故云人譬立题。
人譬者,如如来师子吼等经是也。谓如来是人,师子是譬,以二者合言,故云人譬立题。
知人尊卑
【三藏法数】
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度他,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度他,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欲界人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识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后,依身而住。又若因修戒善,感报而生欲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欲界人天识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
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识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后,依身而住。又若因修戒善,感报而生欲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欲界人天识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
第一人,入水则没
【三藏法数】
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听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听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人天将进而退者也,为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复能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还出。既得出已,又遇恶友,听受邪法,仍没生死大河,故云出已还没。
此一种以喻人天将进而退者也,为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复能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还出。既得出已,又遇恶友,听受邪法,仍没生死大河,故云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内凡之人,发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今因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没已即出。复能坚持净戒,读诵书写解说经典,后證道果,故云出更不没。(内凡者,已入佛法名内,未登圣位名凡也。)
此一种以喻内凡之人,发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今因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没已即出。复能坚持净戒,读诵书写解说经典,后證道果,故云出更不没。(内凡者,已入佛法名内,未登圣位名凡也。)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坚住信心,无有退转,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槃大山,离诸烦恼冤贼,得大快乐也。
此一种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坚住信心,无有退转,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槃大山,离诸烦恼冤贼,得大快乐也。
中人
【三藏法数】
中人谓非己之冤,非己之亲也。
中人谓非己之冤,非己之亲也。
善人远离报
【三藏法数】
善人远离者,谓贤善之人,悉皆远离,而不亲近。由其宿世悭吝法故,于现生中,而得此报也。
善人远离者,谓贤善之人,悉皆远离,而不亲近。由其宿世悭吝法故,于现生中,而得此报也。
见女人不生欲心
【三藏法数】
谓阿难事佛,远离贪爱,无诸欲想,随侍应供出入,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染著之心也。
谓阿难事佛,远离贪爱,无诸欲想,随侍应供出入,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染著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