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8,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人生难得,大道难闻
寸铁杀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自欺欺人
杀人不眨眼
众生好度人难度
求人不如求己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盲人摸象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恶口伤人
佛类词典(续上)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人生难得,大道难闻
寸铁杀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自欺欺人
杀人不眨眼
众生好度人难度
求人不如求己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盲人摸象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恶口伤人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俗语佛源】
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
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俗语佛源】
俗语中以谓本无其事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此语源自佛教《景德传灯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李君冈)
俗语中以谓本无其事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此语源自佛教《景德传灯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李君冈)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绝毫绝厘。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填沟填壑。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谓人心平气和就不必诉说,犹如水平了就不流动。如元·柯丹丘《荆钗记》第二六出:「江风紧,海潮回,侧听邻岸鸡啼。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或作「水平不流,人平不语」。如《醒世恒言》卷十七:「过善愈加气恼,写一纸忤逆状子,告在县里……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语。」 (李明权)
原为禅语,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绝毫绝厘。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填沟填壑。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谓人心平气和就不必诉说,犹如水平了就不流动。如元·柯丹丘《荆钗记》第二六出:「江风紧,海潮回,侧听邻岸鸡啼。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或作「水平不流,人平不语」。如《醒世恒言》卷十七:「过善愈加气恼,写一纸忤逆状子,告在县里……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语。」 (李明权)
人生难得,大道难闻
【俗语佛源】
《四十二章经》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又《福盖正行所经》卷二说:「纵得人身,不生中
国,诸根不具,或于佛法心不爱乐,或复生彼无佛世界。」佛教认为,这就是众生要脱离生死烦恼的「三难」。后转化为俗语「人生难得,大道难闻」,谓来到世间做人不容易,而能听到大道、真理就更难了。意在劝人珍惜有限而难得的人生,要从善修行。如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十出:「(上)人生难得,大道难闻。(拜坛介)弟子丁继之稽首了。」再举两个变式。如《西湖二集》卷七:「从来道:人身难得,至道难闻。奉劝修行之人切不可有一毫贪著之心、饺恨之念,错走了道儿,再救不转。」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员外又问:『你等打斋听经,有何功德?』众人言语:『人生在世,佛法难闻,人身难得。』」 (李明权)
《四十二章经》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又《福盖正行所经》卷二说:「纵得人身,不生中
国,诸根不具,或于佛法心不爱乐,或复生彼无佛世界。」佛教认为,这就是众生要脱离生死烦恼的「三难」。后转化为俗语「人生难得,大道难闻」,谓来到世间做人不容易,而能听到大道、真理就更难了。意在劝人珍惜有限而难得的人生,要从善修行。如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十出:「(上)人生难得,大道难闻。(拜坛介)弟子丁继之稽首了。」再举两个变式。如《西湖二集》卷七:「从来道:人身难得,至道难闻。奉劝修行之人切不可有一毫贪著之心、饺恨之念,错走了道儿,再救不转。」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员外又问:『你等打斋听经,有何功德?』众人言语:『人生在世,佛法难闻,人身难得。』」 (李明权)
寸铁杀人
【俗语佛源】
语本宋代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犹言一发中的,一针见血,片言只语便可使学人顿悟自性。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有此喻。直到明代,「寸铁杀人」这句话还流行在禅林中。「盖近日丛林议论,崇尚宗门,主于单刀入阵,寸铁杀人」(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宋代朱熹很欣赏「寸铁杀人」之喻。《朱子语类》卷一一五说:「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一味搬弄许多经义文句,未从自性悟出,毕竟不能切实受用。以此援禅入儒的,还有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盖自我儒言之,若子贡之多闻,弄一车兵器者也;曾子之守约,寸铁杀人者也。」(李明权)
语本宋代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犹言一发中的,一针见血,片言只语便可使学人顿悟自性。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有此喻。直到明代,「寸铁杀人」这句话还流行在禅林中。「盖近日丛林议论,崇尚宗门,主于单刀入阵,寸铁杀人」(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宋代朱熹很欣赏「寸铁杀人」之喻。《朱子语类》卷一一五说:「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一味搬弄许多经义文句,未从自性悟出,毕竟不能切实受用。以此援禅入儒的,还有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盖自我儒言之,若子贡之多闻,弄一车兵器者也;曾子之守约,寸铁杀人者也。」(李明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俗语佛源】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说通过直接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得明白亲切。《坛经·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犹恁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后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热风·题记》:「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这是因文章内容而活用成语的例子。(禹振声)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说通过直接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得明白亲切。《坛经·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犹恁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后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热风·题记》:「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这是因文章内容而活用成语的例子。(禹振声)
众生好度人难度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求人不如求己
【俗语佛源】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见宋·苏轼《问答录》。本来,观世音菩萨是人们求拜的对象。佛印就「自诵其号」而借题发挥,答了一句颇含机锋的话:「求人不如求己」,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谓求别人帮忙还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发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问问清楚。』」(李明权)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见宋·苏轼《问答录》。本来,观世音菩萨是人们求拜的对象。佛印就「自诵其号」而借题发挥,答了一句颇含机锋的话:「求人不如求己」,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谓求别人帮忙还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发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问问清楚。』」(李明权)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俗语佛源】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盲人摸象
【俗语佛源】
这是《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大臣受王敕,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及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否?』众盲各言:『我已见』。王言:『象类何物』?触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头者言:『象如石』。触其脚者言:『象如臼』。触其脊者言:『象如床』。触其腹者言:『象如瓮』。触其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是众相若悉非象者,离是外更无别象。」盲人摸象比喻各人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用以指无知之徒妄下结论。亦写作「盲人说象」。如元·黄《书袁通甫诗后》:「吾齐碌碌,从俗浮沉,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品评,正如盲人说象。」(无名氏)
这是《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大臣受王敕,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及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否?』众盲各言:『我已见』。王言:『象类何物』?触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头者言:『象如石』。触其脚者言:『象如臼』。触其脊者言:『象如床』。触其腹者言:『象如瓮』。触其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是众相若悉非象者,离是外更无别象。」盲人摸象比喻各人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用以指无知之徒妄下结论。亦写作「盲人说象」。如元·黄《书袁通甫诗后》:「吾齐碌碌,从俗浮沉,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品评,正如盲人说象。」(无名氏)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俗语佛源】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俗语佛源】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恶口伤人
【俗语佛源】
佛教把言辞粗野,恶从口生,称为「恶口」。并把恶口列为「十恶」(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之一。《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地持论》:「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故俗有「十恶不赦」之说。佛教对恶口骂詈恼人之言,是最所禁戒的;提倡以爱语、善语与人交谈。如《行事抄》说:「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后来把用恶毒言语诽谤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伤害,叫做「恶口伤人」。(无名氏)
佛教把言辞粗野,恶从口生,称为「恶口」。并把恶口列为「十恶」(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之一。《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地持论》:「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故俗有「十恶不赦」之说。佛教对恶口骂詈恼人之言,是最所禁戒的;提倡以爱语、善语与人交谈。如《行事抄》说:「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后来把用恶毒言语诽谤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伤害,叫做「恶口伤人」。(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