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俗语佛源】
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俗语佛源】
俗语中以谓本无其事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此语源自佛教《景德传灯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李君冈)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绝毫绝厘。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填沟填壑。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谓人心平气和就不必诉说,犹如水平了就不流动。如元·柯丹丘《荆钗记》第二六出:「江风紧,海潮回,侧听邻岸鸡啼。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或作「水平不流,人平不语」。如《醒世恒言》卷十七:「过善愈加气恼,写一纸忤逆状子,告在县里……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语。」 (李明权)
人生难得,大道难闻
【俗语佛源】
四十二章经》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又《福盖正行所经》卷二说:「纵得人身,不生中
国,诸根不具,或于佛法心不爱乐,或复生彼无佛世界。」佛教认为,这就是众生要脱离生死烦恼的「三难」。后转化为俗语「人生难得,大道难闻」,谓来到世间做人不容易,而能听到大道、真理就更难了。意在劝人珍惜有限而难得的人生,要从善修行。如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十出:「(上)人生难得,大道难闻。(拜坛介)弟子丁继之稽首了。」再举两个变式。如《西湖二集》卷七:「从来道:人身难得,至道难闻。奉劝修行之人切不可有一毫贪著之心、饺恨之念,错走了道儿,再救不转。」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员外又问:『你等打斋听经,有何功德?』众人言语:『人生在世,佛法难闻,人身难得。』」 (李明权)
寸铁杀人
【俗语佛源】
语本宋代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犹言一发中的,一针见血,片言只语便可使学人顿悟自性。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有此喻。直到明代,「寸铁杀人」这句话还流行在禅林中。「盖近日丛林议论,崇尚宗门,主于单刀入阵,寸铁杀人」(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宋代朱熹很欣赏「寸铁杀人」之喻。《朱子语类》卷一一五说:「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一味搬弄许多经义文句,未从自性悟出,毕竟不能切实受用。以此援禅入儒的,还有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盖自我儒言之,若子贡之多闻,弄一车兵器者也;曾子之守约,寸铁杀人者也。」(李明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俗语佛源】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说通过直接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得明白亲切。《坛经·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犹恁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后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热风·题记》:「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这是因文章内容而活用成语的例子。(禹振声)
自欺欺人
【俗语佛源】
是用自己都未能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法苑珠林》卷七五引《佛说须赖经》云:「佛言:夫妄言者,为自欺身,亦欺他人……妄言者,亡失一切诸善根本,于己愚冥,迷失善路。妄言者,一切恶本。断绝善行闲居之本。」此以犯「妄语戒」者为「自欺欺人」。后沿用为成语。《朱子语类》卷十八:「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也作「欺人自期「」。茅盾《「灭关」与「忘了」》:「即使表面上搽著『抗战』的保护色,终究欺人自欺,一无是处。」又作「欺己欺人」。明·李贽《焚书·答邓明府》:「世之学者但知欲作无我无人工夫,……不免流入欺己欺人、不能诚意之病。」(禹振声)
杀人不眨眼
【俗语佛源】
原形容经上所说的屠夫广额。《续传灯录》卷二八谓:「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汉,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掌故出于《涅槃经·梵行品》:「波罗捺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卷二用了这个典故:「王韶在熙河多杀伐,晚年知洪州,颇悔之,栖心元寂,冀以洗涤。尝请佛印元公升座。元知其意,炷香曰:『此香奉杀人不眨眼大将军,立地成佛大居士。』」后形容凶残好杀,反杀人当作儿戏。如《水浒传》第二六回:「武大有个兄弟,便是前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李明权)
众生好度人难度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求人不如求己
【俗语佛源】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见宋·苏轼《问答录》。本来,观世音菩萨是人们求拜的对象。佛印就「自诵其号」而借题发挥,答了一句颇含机锋的话:「求人不如求己」,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谓求别人帮忙还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发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问问清楚。』」(李明权)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俗语佛源】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盲人摸象
【俗语佛源】
这是《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大臣受王敕,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及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否?』众盲各言:『我已见』。王言:『象类何物』?触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头者言:『象如石』。触其脚者言:『象如臼』。触其脊者言:『象如床』。触其腹者言:『象如瓮』。触其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是众相若悉非象者,离是外更无别象。」盲人摸象比喻各人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用以指无知之徒妄下结论。亦写作「盲人说象」。如元·黄《书袁通甫诗后》:「吾齐碌碌,从俗浮沉,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品评,正如盲人说象。」(无名氏)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俗语佛源】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俗语佛源】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恶口伤人
【俗语佛源】
佛教把言辞粗野,恶从口生,称为「恶口」。并把恶口列为「十恶」(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之一。《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地持论》:「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故俗有「十恶不赦」之说。佛教对恶口骂詈恼人之言,是最所禁戒的;提倡以爱语、善语与人交谈。如《行事抄》说:「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后来把用恶毒言语诽谤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伤害,叫做「恶口伤人」。(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