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人色
(1).指人面部的血色。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四》:“会日暮,吏士无人色,而 广 ( 李广 )意气自如。”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诗:“邻曲无人色,妇子泪纵横。”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金川之战:“二酋战慄无人色,匍匐而出。”
(2).人的等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宋参政 綬 ,常患仕路人色多冗。”
《國語辭典》:面无人色(面無人色)  拼音:miàn wú rén sè
面容没有血色。形容非常惊惧而脸色发白。《老残游记》第四回:「不过一钟茶的时候,那马兵押著车子已到,吴举人抢到面前,见他三人面无人色。」《歧路灯》第一七回:「举灯看时,面无人色,眼往上翻,顺口流涎。」
《漢語大詞典》:脸无人色(臉無人色)
形容极端恐惧。 巴金 《家》二十:“ 鸣凤 脸无人色,口里喘着气,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分類:极端恐惧
《國語辭典》:声色(聲色)  拼音:shēng sè
1.说话时的声音及容态。宋。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红楼梦》第四九回:「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
2.淫靡的音乐与美色。泛指荒嬉娱乐之事。《书经。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序》:「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
3.相术。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令狐赵公在相位,马举为泽潞小将,因奏事到宅;会公有一门僧善声色,偶窥之。」
4.消息。《金瓶梅》第一七回:「不消到尔陈亲家家爹下处。但有不好声色,取巧打点停当,速来回报。」
《漢語大詞典》:无色(無色)
(1).没有颜色。《淮南子·原道训》:“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於无,实出於虚。”
(2).谓失去光彩。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同云映其无色,阳光沉而减暉。” 唐 高适 《东征赋》:“天地无色,风尘溃乱。”
(3).犹言面失人色。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 、 贾谊 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悵然噤口不能言。”
(4).指无色界。 南朝 陈 徐陵 《齐国宋司徒寺碑》:“无色之外,方为化域;非想之中,犹称火宅。”法苑珠林卷八七:“自餘第四禪,其亦不定。或求无色,或求浄居,或求无想,故识亦不乐住也。”参见“ 无色界 ”。
《國語辭典》:无色界(無色界)  拼音:wú sè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宇宙观三界之一。指没有形色的生存状况。无色界又可分成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范畴,是修行禅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无色所属界,说名『无色界』。」
《國語辭典》:下体(下體)  拼音:xià tǐ
1.躯体的下部。多指男女的阴部。
2.植物的根茎。《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汉。毛亨。传:「下体,根茎也。」
3.屈身降志。《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欲卑身而下体兮,心隐恻而不置。」
《漢語大詞典》:灰死
(1).火灰熄灭。史记·韩长孺列传:“ 蒙 狱吏 田甲 辱 安国 , 安国 曰:‘死灰独不復然乎?’”后因用以为典。 唐 骆宾王 《帝京篇》:“灰死 韩安国 ,罗伤 翟廷尉 。”
(2).火灰熄灭。《庄子·知北游》:“心若死灰。”谓心境枯寂不动。后因以“灰死”形容失意的心情。 唐 白居易 《送兄弟回雪夜》诗:“对雪画残灰,残灯明復灭。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髮。”
(3).烧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北兵遇之,火起,亦数人灰死。”
(4).谓灰白无人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妇﹞徒跣而归,面色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