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曲艺(曲藝)  拼音:qū yì
技能。《礼记。文王世子》:「曲艺皆誓之。」唐。孔颖达。正义:「曲艺为小技能也。」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曲艺争工巧,彫机变组紃。」
《漢語大詞典》:驱鱼(驅魚)
“为渊驱鱼”之省。语出孟子·离娄上:“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鸇也,为 汤武 敺民者 桀 与 紂 也。”敺,同“ 驱 ”。比喻驱赶人民群众投向敌方。
《國語辭典》:公约(公約)  拼音:gōng yuē
多数国家或公私团体对于特定事项,拟订共同遵守的条约或章程。如:「北大西洋公约」、「校园公约」。
《漢語大詞典》:老法
(1).解放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法西斯的鄙称。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四章:“这样党和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我看那些老法就闹腾不起来。”
(2).方言。老办法,旧办法。
《國語辭典》:二黄(二黃)  拼音:èr huáng
一种戏曲的声腔。相传起于安徽,传至江西宜黄演变而成。一说源自安徽四平腔,传至湖北发展成二黄腔。以胡琴伴奏,曲调流畅平和,节奏稳定,有婉转端凝的特色。与西皮腔合称为「皮黄」,为平剧、粤剧等戏曲的用乐系统。也作「二簧」。
《國語辭典》:上访(上訪)  拼音:shàng fǎng
指人民群众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要求解决的行为。
《國語辭典》:打手  拼音:dǎ shǒu
1.拍手、拍掌。元。无名氏〈柳营曲。打著一面云月旗〉曲:「众番官齐打手,众侍女捧金波。」
2.受人雇用、帮人打架的人。如:「打手像凶神恶煞似的,站在酒家前面。」也称为「打仔」。
3.一种处罚。即打他人的手掌心。也称为「打手心」。
《漢語大詞典》:苏区(蘇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所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刘亚楼 《伟大的第一步》:“对中央苏区来说,反‘围剿’战争这是第一次。”
《國語辭典》:民选(民選)  拼音:mín xuǎn
由人民直接选举的。如:「民选议员」、「民选市长」。《清史稿。卷一一三。选举志八》:「以上各项,略采各国上院办法,为建设上议院之基础。而资政院兼有下院性质,不能无民选议员,与钦选相对待。」
《漢語大詞典》:下生活
指文艺工作者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斗争中去体验生活。 巴金 《随想录·文学的作用》:“作家下生活是极其寻常的事。”
《漢語大詞典》:鸣放(鳴放)
(1).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如:他抽出手枪,对天鸣放,以示警告。
(2).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农村中也要先让农民‘鸣放’,即提意见,发议论。” 柳青 《狠透铁》:“散会的时候,他对 高书记 说,看起来似乎‘鸣放’完了。”
《漢語大詞典》:通俗易懂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例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它的主题。
《國語辭典》:替天行道  拼音:tì tiān xíng dào
传统观念中,天道为正义的代表。替天行道为代替上天在人间行使正道,以伸张正义。《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吾替天行道,安忍杀戮人民?」《金瓶梅》第一回:「惟有宋江替天行道,专报不平,杀天下赃官污吏,豪恶刁民。」
《漢語大詞典》:信访(信訪)
群众来信来访的简称。指人民群众致函或走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要求解决某些问题。《花城》1981年第5期:“ 唐可林 拿过省委信访办的函,一目十行地扫了一眼。”《人民日报》1983.8.13:“ 武冈 县委通过信访工作纠正不正之风。”
《國語辭典》:个人英雄主义(個人英雄主義)  拼音:gè rén yīng xióng zhǔ yì
一种个人主义的表现方式。特点是强调个人地位、凸显自己的风格,忽视群众情感等,而有意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英雄。如:「蓝波系列电影充分表现了个人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