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32,分109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宋牼
老舍
白令
博劳
济慈
刘峻
沈复
周亚夫
仲长统
王翚
徐锴
欧阳生
司马懿
张九龄
刘熙
《国语辞典》:宋牼  拼音:sòng kēng
人名。战国时宋人,生卒年不详。与齐宣王同时,孟轲、庄周都很敬重他,称他为先生或宋子。其思想接近墨家,主张崇俭、非斗,尝欲以利游说秦楚罢兵,孟子劝他舍利而言仁义。也作「宋钘」。
《国语辞典》:老舍  拼音:lǎo shě
人名。(西元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平旗人。民国十四年写成第一篇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大受好评。民国二十七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致力于戏剧创作。其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人大代表。后因不堪红卫兵殴辱而自杀身亡。
《国语辞典》:白令  拼音:bái lìng
Vitus Jonassen Bering
人名。(西元1681~1741)丹麦航海家、探险家。早年服务于俄国海军,西元一七二四年时俄皇彼得大帝命其率领探险船队前往察勘亚、美两洲陆地是否相连。一七二八年,船队由堪察加半岛出发,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證明两洲的陆地并不相连。一七四一年,复由堪察加半岛出发,八月二十日抵阿拉斯加湾,发现阿拉斯加半岛。同年死于白令岛。
《漢語大詞典》:博劳(博勞)
(1).鸟名。即伯劳。《礼记·月令》“鵙始鸣” 汉 郑玄 注:“鵙,博劳也。” 晋 赵整 《琴歌》之二:“博劳旧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 清 黄遵宪 《五禽言》诗:“博劳无父鸚无母。”
(2).人名。即 伯乐 。《韩诗外传》“使驥不得 伯乐 ,安得千里之足” 清 周廷寀 注:“伯读曰博,广韵以 伯乐 为 博劳 ,云古有 博劳 ,善相马也。”
《国语辞典》:济慈(济慈)  拼音:jì cí
John Keats
人名。(西元1795~1821)英国诗人。生于伦敦,父母早逝,由外祖母收养,生活清苦。曾入医院习医,并取得内科医生执照。后弃医写诗,与拜伦、雪莱齐名。因患肺疾,二十六岁卒于罗马。著有诗篇〈安狄美恩〉、〈夜莺歌〉、〈圣艾妮丝节前夕〉等。也译作「岐次」。
《国语辞典》:刘峻(刘峻)  拼音:liú jùn
人名。(西元462~521)字孝标,南朝梁平原(今山东省)人。性好学,为《世说新语》作注,不仅丰富其书内容,也常为考證家所引据。卒后门人私谥为「元靖先生」。著有《山栖志》。
《国语辞典》:沈复(沈复)  拼音:shěn fù
人名。(西元1763~1808)字三白,清苏州人。能文善画,游幕四方,晚年学道以终。著有《浮生六记》。
《国语辞典》:周亚夫(周亚夫)  拼音:zhōu yà fū
人名。(西元前?~前143)汉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武侯周勃之子,封条侯,文帝时为将军,治军有名,景帝时讨平七国之乱,官拜丞相,后坐事入廷尉,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国语辞典》:仲长统(仲长统)  拼音:zhòng cháng tǒng
人名。(西元179~219)字公理,东汉高平人。倜傥好学,曾参曹操军事,喜论说古今政俗。著有《昌言》,三十四篇。
《国语辞典》:王翚(王翚)  拼音:wáng huī
人名。(西元1632~1717)字石谷,别号耕烟散人,又号乌目山人,晚称清晖主人。清初画家,江苏常熟人。善画山水,时称画圣。著有《清晖尺牍》等。
《国语辞典》:徐锴(徐锴)  拼音:xú kǎi
人名。(西元920~974)字楚金。南唐扬州广陵(今江苏省江都县)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累官内史舍人。因铉奉使入宋,忧惧而卒。锴亦精小学,著有《说文系传》、《说文韵谱》等。
《国语辞典》:欧阳生(欧阳生)  拼音:ōu yáng shēng
人名。字和伯,汉千乘(今山东省高苑县治)人。为西汉经学家。事伏生,受尚书。授儿宽,宽授生子,世代相传,八世为博士,以传业显名,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之学,与大、小夏侯氏三家并立于学官。即今文尚书中之齐学。
《国语辞典》:司马懿(司马懿)  拼音:sī mǎ yì
人名。(西元179~251)字仲达,三国魏温县人。有雄才,多权变,文帝甚亲重之,屡出师与蜀相诸葛亮相抗,使亮不能得志于中原,后以丞相执国政。其孙司马炎终篡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宣帝。
《国语辞典》:张九龄(张九龄)  拼音:zhāng jiǔ líng
人名。(西元678~740)字子寿,唐朝曲江人。官任拾遗时,曾于玄宗生日,进《千秋金鉴录》。后为相,以正直著称。其文学冠一时,诗劲炼质朴,寄托深远,首创清淡之派;谔谔有大臣节。卒谥文献。著有《曲江集》。
《国语辞典》:刘熙(刘熙)  拼音:liú xī
人名。字成国,汉末北海人,生卒年不详。训诂学家。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著有《释名》一书,为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