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清野
(1).作战时,暂时转移周围的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附近的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无所获取。《后汉书·鲜卑传》:“ 元初 二年秋, 辽东 鲜卑 围 无虑县 ,州郡合兵固保清野, 鲜卑 无所得。” 李贤 注:“清野谓收敛积聚,不令寇得之也。” 唐 陈子昂 《答韩使同在边》诗:“连兵屯北地,清野备 东胡 。” 宋 范仲淹 《论西事札子》:“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在反对敌人的工作中,地方戒严和可能程度的坚壁清野两事是重要的。前者为了镇压 汉 奸,并使敌人得不到消息;后者为了协助作战(坚壁),并使敌人得不到粮食(清野)。”
(2).犹清跸或清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日惟辛卯,特有事於南郊,甸师清野,封人壝宫。”
(3).清旷的原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获水》:“其楼之侧,襟 汳 带 泗 ,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空濶土地,最宜种蔬。今蛙圃绵亘,桔橰相闻,若田家清野之象。”
(2).犹清跸或清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日惟辛卯,特有事於南郊,甸师清野,封人壝宫。”
(3).清旷的原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获水》:“其楼之侧,襟 汳 带 泗 ,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空濶土地,最宜种蔬。今蛙圃绵亘,桔橰相闻,若田家清野之象。”
《國語辭典》:食指 拼音:shí zhǐ
1.第二个手指头。也称为「二拇指」、「二指」。
2.比喻家中人口。《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一家十馀食指,无冻馁忧,是何宝如之!」
2.比喻家中人口。《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一家十馀食指,无冻馁忧,是何宝如之!」
《漢語大詞典》:下县(下縣)
(1).指一郡之中非郡守行政机构所在的属县。《汉书·项籍传》:“﹝ 项梁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颜师古 注:“四面诸县也。非郡所都,故谓之下也。”《汉书·文翁传》:“又修起学官於 成都 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2).古代根据县的人口、物产、地理形势的条件,将县划分等级,下县是条件较差的县。《通典·职官十五》:“ 北齐 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县至下下县凡九等。”《通典·职官十五》:“大 唐 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原注:“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餘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三都之县,在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又望县有八十五焉。其餘则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皆为下县。”
(2).古代根据县的人口、物产、地理形势的条件,将县划分等级,下县是条件较差的县。《通典·职官十五》:“ 北齐 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县至下下县凡九等。”《通典·职官十五》:“大 唐 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原注:“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餘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三都之县,在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又望县有八十五焉。其餘则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皆为下县。”
《國語辭典》:家累 拼音:jiā lěi
家产。《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魏书。卷四一。列传。源贺》:「又其履历清华,名位高达,计其家累,应在不轻。」
《國語辭典》:家累 拼音:jiā lèi
1.家属。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清。方苞〈三山林湛传〉:「时问疾者绕床,谓将以家累属成之也。」
2.家庭的生活负担。如:「因家累沉重,他不得不兼差赚钱。」《文明小史》第五八回:「知道老爷家累重,又候补了这许多年,差不多老本都贴光了。」
2.家庭的生活负担。如:「因家累沉重,他不得不兼差赚钱。」《文明小史》第五八回:「知道老爷家累重,又候补了这许多年,差不多老本都贴光了。」
《漢語大詞典》:家累千金
谓家中极富财产。《世说新语·语言》“侍中 殷仲文 进曰”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仲文 ﹞性甚贪吝,多纳贿赂,家累千金,常若不足。” 唐 马总 《大唐奇事·王守一》:“ 柳信 者,世居 洛阳 ,家累千金。”《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北直 顺天府 香河县 有个 倪太守 ,双名 守谦 ,字 益之 ,家累千金,肥田美宅。”参见“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