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徵求
1.征收;求索。《穀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徵求。” 唐 杜甫 《又呈吴郎》诗:“已诉徵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宋 秦观 《进策·论议上》:“故 杨炎 变之以为两税之法,已而盗起兵兴,征求无节,法又大弊。” 明 何景明 《冬雨率然有二十韵》:“徵求皮肉尽,枯骨待削剥。”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入相奇缘》:“性贪黷无厌,徵求财货,皇皇如不及。”
2.征召访求;征询。《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先以詔书告示三郡,密徵求武士。”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圣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宋氏 徵求,力倍功半。”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杼山集牒》:“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徵求焉。” 巴金 《家》三十:“ 觉新 也奉了祖父的命令来征求 觉民 的意见。”
3.犹征逐。谓交往过从。 明 陈子龙 《分咏西京杂记得新丰》:“忆昔初从 丰 沛 游,少年屠狗相徵求。”
2.征召访求;征询。《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先以詔书告示三郡,密徵求武士。”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圣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宋氏 徵求,力倍功半。”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杼山集牒》:“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徵求焉。” 巴金 《家》三十:“ 觉新 也奉了祖父的命令来征求 觉民 的意见。”
3.犹征逐。谓交往过从。 明 陈子龙 《分咏西京杂记得新丰》:“忆昔初从 丰 沛 游,少年屠狗相徵求。”
《漢語大詞典》:通海
(1).与海外交往。 唐 张籍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诗:“通海便应将国信,到家犹自著朝衣。” 郑观应 《致考察南洋商务张弼士侍郎书》:“通海以来,渐知效法泰西,开学堂、设公司、振商务、兴实业、重工艺。”
(2).与海洋通连。《元史·食货志一》:“又开 胶 莱 河道通海,劳费不貲,卒无成效。” 清 魏源 《〈江南水利全书〉叙》:“海口筑坝,以防浑潮倒灌之患,可灌田而不可通海,岂非地势使然哉!”
(3).特指 清 初与据守海上的抗 清 将领 郑成功 等往来。《清史稿·圣祖纪一》:“御史 田六善 言奸民告訐,於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2).与海洋通连。《元史·食货志一》:“又开 胶 莱 河道通海,劳费不貲,卒无成效。” 清 魏源 《〈江南水利全书〉叙》:“海口筑坝,以防浑潮倒灌之患,可灌田而不可通海,岂非地势使然哉!”
(3).特指 清 初与据守海上的抗 清 将领 郑成功 等往来。《清史稿·圣祖纪一》:“御史 田六善 言奸民告訐,於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漢語大詞典》:徵逐
1.谓交往过从。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 宋 韩维 《送孔先生还山》诗:“蚕桑事未起,农里得徵逐。”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弟墨书》:“ 徐宗于 、 陆白义 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徵逐者也。”
2.特指不务正业,唯在吃、喝、玩、乐上的往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还有那些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亦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像除了徵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作者虽目光始终不离於 赵 ,顾事跡则仅此,惟因 赵 又牵连租界商人及浪游子弟,杂述其沉湎徵逐之状,并及烟花。”
3.追随;追求。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朱画得坡仙赏识》:“ 毛泽民 为郡守……常延致 象先 为作一大屏,真近世絶笔。但日来鉴赏之家,未免徵逐时好,未有深知二人者。” 清 朱焘 《北窗呓语》:“人一好名,则访求师友,购买书籍,徵逐声气,驰騖名场。”
2.特指不务正业,唯在吃、喝、玩、乐上的往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还有那些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亦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像除了徵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作者虽目光始终不离於 赵 ,顾事跡则仅此,惟因 赵 又牵连租界商人及浪游子弟,杂述其沉湎徵逐之状,并及烟花。”
3.追随;追求。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朱画得坡仙赏识》:“ 毛泽民 为郡守……常延致 象先 为作一大屏,真近世絶笔。但日来鉴赏之家,未免徵逐时好,未有深知二人者。” 清 朱焘 《北窗呓语》:“人一好名,则访求师友,购买书籍,徵逐声气,驰騖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