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77,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89  90  91  9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尺之僮
五耻
五丑
五臭
五传弟子
五椎
五纯
五促
五缞
五常俱备
五猖会
五猖
五藏六府
五变反甘
五遍行
《漢語大詞典》:五尺之僮
见“ 五尺之童 ”。
《國語辭典》:五尺之童  拼音:wǔ chǐ zhī tóng
未成年的孩童。《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骈字类编》:五耻(五耻)
礼记丧杂记: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馀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小学绀珠五:耻为礼而不终,中不胜貌,华而不实,不度而施,施而不济。
《漢語大詞典》:五丑(五醜)
五类。指士、农、商(行商)、工、贾(坐商)。 清 龚自珍 《平均篇》:“上有五气,下有五行,民有五丑,物有五才。”
《漢語大詞典》:五臭
(1).五种气味。庄子·天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 成玄英 疏:“五臭,谓羶、薰、香、鯹、腐。”按,礼记·月令中代表四时之“臭”,亦共五种:春为羶,夏为焦,中央为香,秋为腥,冬为朽。
(2).指五种有气味的植物。管子·地员:“五粟之土……五臭生之:薜荔、白芷、蘪芜、椒、连。”
《漢語大詞典》:五传弟子(五傳弟子)
谓第五代弟子。 孔颖达 《礼记正义序》引 汉 郑玄 《六艺论》:“案汉书·艺文志《儒林传》云,传者十三家,唯 高堂生 及五传弟子 戴德 、 戴圣 名在也。”按, 高堂生 为一传, 萧奋 为二传, 孟卿 为三传, 后苍 为四传, 戴德 乃 德 兄子 圣 为第五传。
分類:弟子一传
《骈字类编》:五椎
素问见四椎下。
《漢語大詞典》:五纯(五純)
宋 元 时掷钱赌博的用语。古钱以字多的一面称字,字少的一面称和。将六个钱掷出,等滚动停止,五个或六个钱全是字或和的,叫做五纯或六纯。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这鱼呵,重七斤八斤,你若是博呵,要五纯,六纯。”
《骈字类编》:五促
太清神仙众经要略:民沉五促之烬。
《漢語大詞典》:五缞(五縗)
古代按居丧时间长短所分的五种丧服。《淮南子·齐俗训》:“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终始,而务以行相反之制,五縗之服,悲哀抱於情,葬薶称於养。” 高诱 注:“五縗,谓三年、朞年、九月、五月、三月服也。”参见“ 五服 ”。
《國語辭典》:五服  拼音:wǔ fú
1.五等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以亲疏为差等。
2.古代王城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画,共分侯、甸、绥、要、荒五等,称为「五服」。《书经。益稷》:「弼成五服。」
3.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礼服的合称。《书经。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分类字锦》:五常俱备(五常俱备)
刘诜蜂赋:岂知物微性至,五常俱备,未容仅比于蝼蚁,而不识其事也。可以证鬼神而质天地。是故应期而朝,信且礼也;多思而营,巧且智也;效死不二,志于义也;割脾而施,仁之惠也。
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猖会(五猖會)
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 绍兴 每年农历七月半左右举行,以祈求人寿年丰。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要到 东关 去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
《漢語大詞典》:五猖
神名。一说即五通神。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参见“ 五通神 ”。
《國語辭典》:五通神  拼音:wǔ tōng shén
旧时江、浙民间所信仰的邪神。唐宋时已有流行,传为兄弟五人。也称为「五圣」。
《漢語大詞典》:五藏六府
亦作“ 五臟六腑 ”。 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黄庭内景经·心神:“六腑五藏神体精。” 梁丘子 注:“心肝肺肾脾为五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五臟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长沮桀溺语:“五藏六府,尚有未洁。” 杨朔 《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参见“ 五藏 ”、“ 六府 ”。
分類:体内器官
《分类字锦》:五变反甘(五变反甘)
淮南子:味有五变,甘其主也。是故鍊甘生酸,鍊酸生辛,鍊辛生苦,鍊苦生咸,鍊咸反甘。注:鍊犹治也。
分类:煎和
《漢語大詞典》:五遍行
佛教语。唯识宗指五种周遍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心所法”。即触、作意、受、想、思。见《百法明门论》。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凡人之知,必有五徧行境,谓之触、作意、受、想、思。五徧行者,与阿罗识相应,当其触受,色声香味触,可以同时兼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