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42,分250页显示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3  64  65  6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殊
五是
五识
五施
五肉
五仞
五葩
五偶
五缗
五旒
五例
五觉
五禁
五尽
五剑
《骈字类编》:五殊
宋书礼志:见三变下。又周子通书:五殊二实,二本则一。
《漢語大詞典》:五是
见“ 五韙 ”。
《漢語大詞典》:五韪(五韙)
亦作“ 五是 ”。亦作“ 五氏 ”。 犹言五者。指雨、暘、燠、寒、风五种气候。《书·洪范》:“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敍。”后汉书·荀爽传:“五韙咸备,各以其敍矣。” 李贤 注:“韙,是也……五是来备,各以其敍也。”《后汉书·李云传》:“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 晋 张华 《食举东西厢乐诗》之七:“五韙来备,嘉生以遂。”
分類:种气气候
《漢語大詞典》:五识(五識)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梁书·武帝纪下:“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聪既闕,五识多蔽,画可外牒,或致紕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即五识见分正缘五尘以为相分之时,五识亦未尝自起分别。”参阅 隋 智顗 《法界次第》卷上。
(2).佛教语。指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佛家以此说明众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现”。参阅 唐 元晓 起信论疏卷上。
《骈字类编》:五施
管子: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厚而手实,其木宜蚖芲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其水仓,其民彊。
《骈字类编》:五肉
管子: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 何逊七召:潜鱼两味,立犀五肉。梁简文帝七励见四膳下。扬雄蜀都赋:五肉七菜,朦厌腥臊。
《骈字类编》:五仞
仪礼:乡射礼。注:大夫士同建物而曰各者,虽同建物仞,则大夫五仞,士三仞,不同。 后汉书舆服志:乌旟七斿。五仞齐较。以象鹑火。孙楚井赋:体象圆川。下贯五仞。
《骈字类编》:五葩
本草紫参时珍曰:紫参、王孙,并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按:钱起诗集云: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如飞禽羽举,故俗名五鸟花。
《骈字类编》:五偶
易本义见上。礼记疏见上。
《骈字类编》:五缗(五缗)
同文算指:凡钱千文为缗,五缗为锭。
《骈字类编》:五旒
后汉书舆服志: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宋史舆服志:诸臣祭服,唐制有衮冕九旒,鷩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元冕五旒。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骈字类编》:五觉(五觉)
百丈语录:有众生觉、声闻觉、二乘觉、菩萨觉、佛觉。是谓五觉。
《漢語大詞典》:五禁
(1).古中医指患气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者,应分别禁食辛、咸、苦、甘、酸五类食物,谓之“五禁”。《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
(2).即五戒。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详“ 五戒 ”。
《國語辭典》:五戒  拼音:wǔ jiè
1.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2.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骈字类编》:五尽(五尽)
吕览: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辜必亡。
《漢語大詞典》:五剑(五劍)
指 春秋 时 越王 元常 使 欧冶子 所造的五把宝剑,其名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东带 若邪溪 ,吴越春秋所谓 欧冶 涸而出铜,以成五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