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77,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采
五声
五教
五七
五音
五叶
五州
五刑
后五
五篇
五路
五龙
五朝
五纬
五官
《國語辭典》:五采  拼音:wǔ cǎi
本指黄、赤、白、黑、青五种颜色。后泛指多种颜色。《书经。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山海经。中山经》:「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也作「五彩」。
分類:五采颜色
《國語辭典》:五声(五聲)  拼音:wǔ shēng
1.宫、商、角、徵、羽五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2.审理诉讼的五种方法。即辞、色、气、耳、目。《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3.语音学上指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
《國語辭典》:五教  拼音:wǔ jiào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教育。《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汉。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2.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司徒为五教。」
4.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國語辭典》:五七  拼音:wǔ qī
1.民间习俗在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五七指死者去世后三十五天。《红楼梦》第六八回:「亲大爷的孝才五七,侄儿娶亲,这个礼我竟不知道。」
2.约略计算的数目。《董西厢》卷一:「五七载间,家业零替,缘尚书生前守官清廉,无他蓄积之所致也。」《水浒传》第二回:「自此王进子母两个,在太公庄上服药,住了五七日,觉道母亲病患痊了,王进收拾要行。」
《國語辭典》:五音  拼音:wǔ yīn
1.中国声乐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2.音韵学上指依唇、舌、齿、牙、喉五类声母发音部位划分的音。
《漢語大詞典》:五叶(五葉)
(1).指人参。 唐 温庭筠 《寄周繇求人参》诗:“九茎仙草真难得,五叶灵根许惠无。” 唐 陆龟蒙 《谢友人惠人参》诗:“五叶初成椵树阴, 紫团峰 外即 鸡林 。”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
(2).五个花瓣。 宋 马永卿 懒真子·箬下酒五酘酒:“‘桃花上面红’,谓五羖酒取桃花五叶也。”
(3).五代,五世。 唐 梁肃 《述初赋》:“播五叶而逮予,垂慎身之芳烈。”旧唐书·礼仪志三:“朕接统千岁,承光五叶。”
《漢語大詞典》:五州
南朝 时指北方的领土。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春方动辰驾,望幸倾五州。” 李善 注:“尚书有十二州, 宋 得其七,故谓北境云五州。”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五:“片言而求三辅,一説而定五州。”
分類:北方领土
《國語辭典》:五刑  拼音:wǔ xíng
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秦以前为墨、劓、剕、宫、大辟。《书经。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汉。孔安国。传:「五刑,墨、劓、剕、宫、大辟。」(2)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3)隋唐以后为死、流、徒、杖、笞。《旧唐书。卷五○。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4)现行刑法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项。
《骈字类编》:后五(后五)
尚书盘庚序见前八下归周礼寺人王之正内五人疏见前一下 唐书 崇敬传东都太庙夲武后所建以祀诸武中宗去主存庙以备行幸迁都之置且商迁都前八后五不必每都别立神主也 张衡西京赋此何异于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居相圯耿不常厥土盘庚作诰帅人以苦李善注自契至成汤八迁盘庚五迁
《骈字类编》:五篇
尚书尧典第一注释文凡十六篇十一篇亡五篇见存 诗小序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以那为首疏微子至于戴公之时其间十有馀世其有君闇政衰致使礼乐废坏今商颂散亡至戴公之时其大夫有名曰正考父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此十二篇以那为首是故孔子录诗之时得其五篇列以备三颂也
又王城谱疏皇甫谧云平王时王室微弱诗人愁而为刺今王风自黍离至中谷有蓷五篇是也通又小大雅谱疏大雅民劳至桑柔五篇序皆云厉王小雅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四篇皆厉王时诗也 宋书乐志曹植鞞舞哥序曰汉灵帝西园故事有李坚者能鞞舞遭乱西随段煨先帝闻其旧有技召之坚既中废兼古曲多谬误异代之文未必相袭故依前曲改作新哥五篇不敢充之黄门近以成下国之陋乐焉 宋史选举志有赵昌国者求应百篇举谓一日作诗百篇帝出杂题二十令各赋五篇篇八句日旰仅成数十首率无可观帝以是科久废特赐及第以劝来者又杨亿传雍熙初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试词艺送阙下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冬通典汉武帝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得周官五篇阙 官一篇河间献王千金购之不能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阙奏之 班固东都赋今将授子五篇之诗
分类:五篇
《漢語大詞典》:五路
(1).亦作“ 五輅 ”。(1)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文选·潘岳〈藉田赋〉:“五輅鸣鑾,九旗扬斾。” 李善 注:“周礼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2)古代王后所乘的五种车子,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重翟,锡面朱緫;厌翟,勒面繢緫;安车,彫面鷖緫,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緫,有握;輦车,组輓,有翣羽盖。”旧唐书·儒学传下·祝钦明:“《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輅,谓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輦车也。”
(2).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墨子·经说下:“知而不以五路,説在久。”
《漢語大詞典》:五龙(五龍)
(1).远古传说中的五个部落首领。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五龙 比翼, 人皇 九头。” 李善 注引《春秋命历序》:“ 皇伯 、 皇仲 、 皇叔 、 皇季 、 皇少 ,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二:“ 祝融氏 为 火帝 ,君南岳; 五龙氏 乘云登仙。”
(2).古代传说中五个人面龙身的仙人,道教称为五行神。鬼谷子·本经阴符:“盛神法五龙。” 陶宏景 注:“五龙,五行之龙也。”《文选·郭璞〈游仙诗〉》:“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 李善 注引《遁甲开山图》 荣氏 解:“五龙,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龙身。长曰 角龙 ,木仙也。次曰 徵龙 ,火仙也。次曰 商龙 ,金仙也。次曰 羽龙 ,水仙也。次曰 宫龙 ,土仙也。”亦谓五龙的法术。 唐 李邕 《叶有道碑》:“专精五龙,遍游群岳。”
(3).誉称同时以才名著闻的五人。(1)指 汉 公沙穆 五子。 晋 陶潜 《集圣贤群辅录下》“ 公沙绍 字 子起 , 绍 弟 孚 字 允慈 , 孚 弟 恪 字 允让 , 恪 弟 逵 字 义则 , 逵 弟 樊 字 义起 ,右 北海 公沙穆 之五子,并有令名,京师号为 公沙 五龙。”(2)指 晋 索靖 、 氾衷 、 张甝 、 索紾 、 索永 五人。晋书·索靖传:“ 靖 少有逸羣之量,与乡人 氾衷 、 张甝 、 索紾 、 索永 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 敦煌 五龙。”(3)指 南朝 齐 张岱 兄弟五人。南齐书·张岱传:“ 岱 少与兄太子中书舍人 寅 、 新安 太守 镜 、征北将军 永 、弟 广州 刺史 辨 ,俱知名,谓之 张氏 五龙。”(4)指十六国 前凉 辛攀 兄弟五人。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若夫 于公 之宅,駟马高驱, 辛氏 之门,五龙齐驾。” 宋 王应麟 小学紺珠·氏族·五龙:“ 凉 辛攀 ,兄 鉴 、 旷 ,弟 寳 、 迅 。”(5)指 宋 窦仪 兄弟五人。宋史·窦仪传:“ 仪 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 儼 侃 偁 僖 ,皆相继登科……当时号为 竇氏 五龙。”
《骈字类编》:五朝
唐 白居易 喜入新年自咏 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
《漢語大詞典》:五纬(五緯)
金、木、水、火、土五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 汉 郑玄 注:“星谓五纬,辰谓日月。” 贾公彦 疏:“五纬,即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言纬者,二十八宿随天左转为经,五星右旋为纬。” 汉 张衡 《西京赋》:“五纬相汁,以旅於东井。” 唐 李百药 《谒汉高庙》诗:“缔构三灵改,经纶五纬同。”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十有二岁:“五纬之名,木曰岁星,火曰荧惑,土曰填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
分類:五纬五星
《國語辭典》:五官  拼音:wǔ guān
1.人面目上的耳、目、口、鼻等器官的总称。如:「五官分明」、「五官清秀」。《荀子。正名》:「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
2.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4.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5.司历之官,自唐迄清皆置之。《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
6.秦、汉时的武职。为皇帝的侍从官。如秦汉时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东汉时有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官。
《漢語大詞典》:五官郎
汉 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唐 李白 《寒女吟》:“一拜五官郎,便索 邯郸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