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五板
诗:百堵皆作。传见一丈下注。公羊传: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五雉而城 八尺曰板。
又世说:桓元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板并入元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
又世说:桓元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板并入元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
《骈字类编》:五伐
诗:侵阮徂共。疏:按书传文王七年五伐,有伐密、须、犬夷、黎、邦、崇,未闻有阮、徂共三国,故传训徂为往何?左传:公朝国人,使贾问焉,曰: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 如矣。皆曰:五伐我,犹可以能战。乃叛晋。 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诗见三章下。又书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传夫子,谓将士勉励之。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
《骈字类编》:五皇
黄庭内景经:口衔灵芒携五皇,腰带虎箓佩金珰。
《漢語大詞典》:五力
(1).佛教语。五种力。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概念。由于信等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能破除障碍,得到解脱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南朝 梁 王僧儒 《中寺碑》:“情尘莫捨,心火方赫。是用三明,寔开五力。” 唐 李邕 《东林寺碑序》:“结跏一心,开示五力。” 明 李贽 《又与从吾孝廉》:“彼真正具五力者,向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侣为魔王伴,全不觉知是魔与佛也。”参阅《大智度论》卷十九。
(2).佛教语。五种力。指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种力“不可思议”、“不能遮止”,故谓五力不可到。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四八:“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
(3).佛教语。五种力。五种扰乱修行的魔力。即色、声、香、味、触五尘。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三:“《增一》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参见“ 五尘 ”。
(2).佛教语。五种力。指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种力“不可思议”、“不能遮止”,故谓五力不可到。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四八:“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
(3).佛教语。五种力。五种扰乱修行的魔力。即色、声、香、味、触五尘。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三:“《增一》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参见“ 五尘 ”。
《漢語大詞典》:五明扇
(1).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 晋 时只限于帝王使用。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五明扇, 舜 所作也。既受 尧 禪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秦 汉 公卿大夫皆得用之。 魏 晋 非乘舆不得用。”神宫中亦有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絳节、曰宝盖、曰珠幢、曰五明扇。”《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絳綃玉女五百餘人,或执五明之扇,或捧八宝之盂,环侍左右。”
(2).指团扇。或泛指扇。 隋 卢思道 《美女篇》:“ 京洛 多妖艷……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 唐 乔知之 《长信宫树》诗:“叶映九春华,香摇五明扇。”亦省作“ 五明 ”。 晋 陆机 《羽扇赋》:“昔者 武王 玄览造扇於前,而五明安众,世繫於后,各有託於方圆,盖受则於箑蒲……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
(2).指团扇。或泛指扇。 隋 卢思道 《美女篇》:“ 京洛 多妖艷……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 唐 乔知之 《长信宫树》诗:“叶映九春华,香摇五明扇。”亦省作“ 五明 ”。 晋 陆机 《羽扇赋》:“昔者 武王 玄览造扇於前,而五明安众,世繫於后,各有託於方圆,盖受则於箑蒲……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
《骈字类编》:五束
诗:五楘梁辀。传:五。五束也。楘,历录也。梁辀,辀上句衡也。 汉书王吉传:吉为昌邑中尉,王好游猎,吉上疏谏。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乃下令曰:寡人造行不能无惰,中尉甚忠,数辅吾过。使谒者千秋赐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白居易买花诗:灼灼百朵红,戋戋束五素。
《骈字类编》:五笔(五笔)
宋史洪迈传:有容斋五笔、夷坚志行于世。
《骈字类编》:五雏(五雏)
易林:凤生五雏,长于南郭。君子康宁,悦乐身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