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41,分250页显示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6  47  48  4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端五
五卒
五竺
五志
五纸
五战
五曜
五寻
五伍
五让
五头
五派
五漏
五开
五后
《國語辭典》:端五  拼音:duān wǔ
农历五月五日。《雅俗稽言。卷二。天时》:「岁时记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为端五午,端即初也,又俗以为端午,一曰端阳,又曰重午,盖以五月建午取正阳之义。」也作「端阳」、「端午」、「重五」、「重午」。
分類:端午
《國語辭典》:端午  拼音:duān wǔ
农历五月五日。参见「端五」条。《谈徵。事部。端午》:「端午者,淮南斗五月建午。说文,午,牾也,五月阳极,阴气仵逆阳冒地而出也。五月午时,正阴阳冲会之时,所以谓之端午。」
《骈字类编》:五卒
周礼小司徒见四两下。 李靖问对见五旅下。
《骈字类编》:五竺
湘山野录:景祐中。景灵宫锯庸解木。木既分。中有虫镂文数十字。如梵书旁行之状。因进呈。仁宗遣都知罗崇勋译经润文使夏英公竦诣传法院。特诏开堂导译。冀得祥异之语。以忏国。独惟净焚天香导译。踰刻方曰。五竺无此字。不通辨译左珰怒净曰。某等幸若蠹文。稍可笺辨。诚教门之殊光。恐异日彰谬妄之迹。虽万死何补?竟不能屈。
《骈字类编》:五志
后汉书荀悦传: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其序曰: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亦惟厥后,永世作典。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长贤能。于是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著,罔不备矣。 中说: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二曰政,三曰颂,四曰欲。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骈字类编》:五纸(五纸)
历代名画记论见三纸下。
《骈字类编》:五战(五战)
左传: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如速战。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槩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吴从楚师,及清发,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芊,畀我以出,涉雎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庚辰,吴入郢。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昔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矣。史记张仪传: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 偏守新城,存民苦矣。 五代史罗绍威传:梁兵攻魏,取黎阳、临河、淇门、卫县,战于内黄,魏兵五战五败,弘信惧,请盟,乃止。 吕览: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漢語大詞典》:五曜
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汉 史岑 《出师颂》:“五曜霄映,素灵夜叹。”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外除五曜,内守九精。”艺文类聚卷七五引作“外珍五耀”。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三仁去国,五曜入 房 。” 李善 注引《春秋元命苞》:“ 殷 紂 之时,五星聚 房 。”三仁,指 殷 之 微子 、 箕子 、 比干 。 房 ,即 房宿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分類:五星
《骈字类编》:五寻(五寻)
南史羊侃传:尝于兖州尧庙蹋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迹。泗桥有数石人,长八尺,大十围,侃执以相击,悉皆破碎。淮南子: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崙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上有木禾,其修五寻。孙楚登楼赋:有都城之百雉加层楼之五寻。
《骈字类编》:五伍
周礼小司徒见四两下。 宋史兵志:见二队下。
《漢語大詞典》:五让(五讓)
(1).五次让位。史记·楚世家:“ 昭王 病甚,乃召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 楚国 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让其弟 公子申 为王,不可。又让次弟 公子结 ,亦不可。乃又让次弟 公子閭 ,五让,乃后许为王。”
(2).五次谦让。亦泛指多次辞让。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六飞同尘,五让高世。” 李善 注:“ 爰盎 谓 文帝 曰:‘陛下至 代 邸,西向让天子者三,南向让者再,夫 许由 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 许由 者四矣。’”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一麾而静妖氛,成功不处;五让而传剑璽,德冠乐推。”
《骈字类编》:五头(五头)
后汉书祭祀志:日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四营群神共用牛四头,凡用牛五头。 齐书礼志:见一头下江。水经注: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 命之曰犀牛里。 云笈七签:山在怀安军金堂县,高二百八十丈,前有池水,水中神鱼五头。昔王方平于此与太上老君相见。
《骈字类编》:五派
元 耶律楚材 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十首 其四 五派分流道愈深,尘中谁识本来心。
《漢語大詞典》:五漏
(1).谓第五更,天将明时。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唐 黄滔 《贻张蠙同年》诗:“驱车先五漏,把菊后重阳。”
(2).借指一整夜。《西游记》第六一回:“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参见“ 五更 ”。
《國語辭典》:五更  拼音:wǔ gēng
1.称长老为「五更」。古天子养老有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事之。见《礼记。文王世子》。《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2.旧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相当于自午后七时起算,每一时段,为两小时,至清晨五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也作「五夜」。
3.特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红楼梦》第五八回:「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
《骈字类编》:五开(五开)
明一统志:五开卫在黎平府治东北,洪武十八年建。
《骈字类编》:五后
隋书何妥传:宣帝初欲立五后,以问儒者辛彦之,对曰:后与天子匹体齐尊,不宜有五。妥駮曰:帝喾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数?由是封襄城县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