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五苦
佛教语。一般指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观无量寿经》:“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 阿弥陀佛 极乐世界 ?”道教亦沿用此说。 前蜀 杜光庭 《上元玉局化众修黄箓斋词》:“六趣四生,三途五苦。” 宋 葛长庚 《紫元赋》:“浥紫阳之甘露兮,洒五苦之夜魂。”
分類:佛教语
《國語辭典》:端五 拼音:duān wǔ
农历五月五日。《雅俗稽言。卷二。天时》:「岁时记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为端五午,端即初也,又俗以为端午,一曰端阳,又曰重午,盖以五月建午取正阳之义。」也作「端阳」、「端午」、「重五」、「重午」。
分類:端午
《骈字类编》:五卒
周礼小司徒见四两下 李靖问对见五旅下
《骈字类编》:五竺
湘山野录景祐中景灵宫锯庸解木木既分中有虫镂文数十字如梵书旁行之状因进呈仁宗遣都知罗崇勋译经润文使夏英公竦诣传法院特诏开堂导译冀得祥异之语以忏国独惟净焚天香导译踰刻方曰五竺无此字不通辨译左珰怒净曰某等幸若蠹文稍可笺辨诚教门之殊光恐异日彰谬妄之迹虽万死何补竟不能屈
《骈字类编》:五志
后汉书荀悦传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其序曰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亦惟厥后永世作典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长贤能于是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著罔不备矣 中说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二曰政三曰颂四曰欲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骈字类编》:五纸(五纸)
历代名画记论见三纸下
《骈字类编》:五战(五战)
左传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如速战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槩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吴从楚师及清发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芊畀我以出涉雎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庚辰吴入郢北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昔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 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矣史记张仪传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 偏守新城存民苦矣 五代史罗绍威传梁兵攻魏取黎阳临河淇门卫县战于内黄魏兵五战五败弘信惧请盟乃止 吕览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骈字类编》:五寻(五寻)
南史羊侃传尝于兖州尧庙蹋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迹泗桥有数石人长八尺大十围侃执以相击悉皆破碎下淮南子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崙虚以 地中有增城九重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百孙楚登楼赋有都城之 雉加层楼之五寻
《骈字类编》:五伍
周礼小司徒见四两下 宋史兵志见二队下
《漢語大詞典》:五让(五讓)
(1).五次让位。《史记·楚世家》:“ 昭王 病甚,乃召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 楚国 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让其弟 公子申 为王,不可。又让次弟 公子结 ,亦不可。乃又让次弟 公子閭 ,五让,乃后许为王。”
(2).五次谦让。亦泛指多次辞让。《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六飞同尘,五让高世。” 李善 注:“ 爰盎 谓 文帝 曰:‘陛下至 代 邸,西向让天子者三,南向让者再,夫 许由 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 许由 者四矣。’”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一麾而静妖氛,成功不处;五让而传剑璽,德冠乐推。”
(2).五次谦让。亦泛指多次辞让。《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六飞同尘,五让高世。” 李善 注:“ 爰盎 谓 文帝 曰:‘陛下至 代 邸,西向让天子者三,南向让者再,夫 许由 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 许由 者四矣。’”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一麾而静妖氛,成功不处;五让而传剑璽,德冠乐推。”
《骈字类编》:五头(五头)
后汉书祭祀志日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四营群神共用牛四头凡用牛五头 齐书礼志见一头下江水经注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 命之曰犀牛里 云笈七签山在怀安军金堂县高二百八十丈前有池水水中神鱼五头昔王方平于此与太上老君相见
《骈字类编》:五派
元 耶律楚材 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十首 其四 五派分流道愈深,尘中谁识本来心。
《漢語大詞典》:五漏
(1).谓第五更,天将明时。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唐 黄滔 《贻张蠙同年》诗:“驱车先五漏,把菊后重阳。”
(2).借指一整夜。《西游记》第六一回:“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参见“ 五更 ”。
(2).借指一整夜。《西游记》第六一回:“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参见“ 五更 ”。
《國語辭典》:五更 拼音:wǔ gēng
1.称长老为「五更」。古天子养老有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事之。见《礼记。文王世子》。《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2.旧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相当于自午后七时起算,每一时段,为两小时,至清晨五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也作「五夜」。
3.特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红楼梦》第五八回:「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
2.旧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相当于自午后七时起算,每一时段,为两小时,至清晨五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也作「五夜」。
3.特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红楼梦》第五八回:「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
《骈字类编》:五开(五开)
明一统志五开卫在黎平府治东北洪武十八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