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41,分250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堰
五义
五箴
五可
五作
五资
五渚
五众
五秩
五云楼
五爻
五太
五生
五律
五羖皮
《骈字类编》:五堰
唐书杨行密传:孙儒围行密宣州,凡五月不解。台濛作鲁阳五堰,拖轻舸馈粮,故行密军不困,卒破儒。
《漢語大詞典》:五义(五義)
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国语·周语中:“五声昭德,五义纪宜。” 韦昭 注:“五义,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参见“ 五常 ”。
分類:母慈
《國語辭典》:五常  拼音:wǔ cháng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道德。《书经。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唐。孔颖达。正义:「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
2.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周书。卷四。明帝纪》:「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3.仁、义、礼、智、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4.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关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之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也作「五伦」。
5.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有「常」字,时称为「五常」。《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骈字类编》:五箴
宋史赵湘传:时帝亲制五箴以自儆,湘因言宗室风化所本,宜有以训厉,愿特制铭,以赐南北邸。帝悦,为制宗室座右铭,赐宁王元偓以下,并及湘,且谕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玉海:景祐三年,三司判官谢绛进圣治五箴,曰:绍闻君臣内戒,谨命敬变。侍读学士冯元上金华五箴,示诏褒答。
又宁宗初,司农少卿刘光祖入献谨始五箴。韩愈五箴序: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作五箴以讼其恶云。按五箴,游箴、言箴、行箴、好恶箴、知名箴也。
《骈字类编》:五可
晋书贾后传:武帝初欲为太子取卫瓘女,后欲昏贾女,帝曰:瓘女有五可,贾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漢語大詞典》:五作
五教。尚书大传卷一下:“五作、十道,孝力为右。” 郑玄 注:“五作,五教也。”参见“ 五教 ”。
《國語辭典》:五教  拼音:wǔ jiào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教育。《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汉。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2.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司徒为五教。」
4.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骈字类编》:五资(五资)
宋史选举志:其内职自借职以上,皆循资而迁,至东头供奉官者转阁门祗候,阁门祗候转内殿崇班,崇班转承制,承制转诸司副使。自副使以上,或一资,或五资、七资,或直为正使者。
《骈字类编》:五渚
南北朝 刘铄 过历山湛长史草堂诗 九峰相接连,五渚逆萦浸。
《漢語大詞典》:五众(五衆)
(1).指司陡、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属吏。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郑玄 注:“众,谓羣臣也。” 孔颖达 疏:“言用此上五官,使各守其所掌上之羣众也。”
(2).佛教语。出家的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法苑珠林卷十六:“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復别受。”
(3).佛教语。“五藴”的旧译。《法华经·譬喻品》:“分别説诸法五众之生灭。” 吉藏 疏:“以五法和聚,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 南朝 梁武帝 《喻梦》诗:“甘寝随四坐,盖睡依五众。”
《骈字类编》:五秩
唐书渤海国传:以品为秩,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 宋史理宗纪:宝祐元年十二月庚申,刘伯正薨,赠五秩。又开庆元年十月壬午,御史陈寅言知江州袁玠贪赃不悛,残贼州邑。诏削玠五秩,窜南雄州。
《漢語大詞典》:五云楼(五雲樓)
指豪华富丽的楼阁。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一折:“想你也梦不到翔龙飞凤五云楼,心则在鸣鸡吠犬三家店。”
《骈字类编》:五爻
易:乾:初九,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疏:此六爻象辞,第一爻言阳在下,是举自然之象,明其馀五爻皆有自然之象,举初以见末。五爻并论人事,则知初爻亦有人事,亘文相通也。 南史阮孝绪传:有善筮者张有道曰:见子隐迹而心难明。自非考之龟蓍,无以验也。及布卦,既□五爻。曰:此将为咸应感之法。非嘉遁之兆。孝绪曰:安知后爻不为上九。果成遁卦。有道叹曰:此所谓肥遁无不利。象实应德,心迹并也。
分类:五爻
《骈字类编》:五太
宋史律历志其四:明律吕相生,祭天地宗庙,配律阳之数,曰:太空,育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也。啸旨:啸有五太,五太者,五音也。宫商角徵羽,以配仁义礼智信。
《漢語大詞典》:五生
宋 元 以来,每于农历七月初七前将绿豆、小豆(赤豆)、小麦等用水浸入磁器内,待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线束之,置小盆中,七夕供奉,俗谓种生。此类以五彩线所系之物谓之“五生”。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七夕。 元 杜仁杰 《集贤宾·七夕》套曲:“金盆内种五生,琼楼上设筵席。”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绿窗遗稿》引 元 孙淑 诗:“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隣家小女都相学,鬭取金盆看五生。”
《國語辭典》:五律  拼音:wǔ lǜ
一种诗体。即五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字,双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中间两联须对仗。
《漢語大詞典》:五言律诗(五言律詩)
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律诗难於古诗……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亦省称“ 五言律 ”、“ 五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 沈约 《八咏诗》……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
《漢語大詞典》:五羖皮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 百里奚 自鬻於 秦 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 秦穆公 。”史记·秦本纪:“﹝ 秦繆公 ﹞闻 百里奚 贤,欲重赎之,恐 楚 人不与,乃使人谓 楚 曰:‘吾媵臣 百里奚 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 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后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唐 刘禹锡 《说骥》:“繇是而言,方之於士,则八十其緡也,不犹愈於五羖皮乎?” 宋 苏轼 《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皮。”亦作“ 五羊皮 ”。 唐 李白 《鞠歌行》:“ 秦穆 五羊皮,买死 百里奚 。”
(2).借指五羖大夫。 金 元好问 《解剑行》:“君不见, 秦 相 五羖皮 ,去时烹鸡炊扊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