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周易注疏》卷一〈乾〉~0~
「九五,飞龙在天,立见大人。」唐·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诗经·国风·邶风》卷第二—二《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例句

九五当乾德,三千应瑞符。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

典故
孔融过五十
 
孔融悲岁序
 
文举伤年

相关人物
孔融


《昭明文选》卷四十一〈书上·论盛孝章书〉~87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例句

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 武元衡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宿斋移止于集贤院叙情见寄之什

莫怪孔融悲岁序,五侯门馆重娄卿。 武元衡 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

孔融过五十,海内故人稀。 耿湋 赠胡居士

典故
石鼎联句
 
联鼎
 
石鼎句
 
弥明鼎
 
石鼎联成
 
失弥明
 
清吟联石鼎
 
五更联句失弥明
 
弥明
 
弥明论文
 
石鼎联弥明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韩愈十·石鼎联句诗序〉~5630~2~
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自衡下来,旧与刘师服进士衡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喜视之若无人。弥明忽轩衣张眉,指炉中石鼎,谓喜曰:「子云能诗,能与我赋此乎?」刘往见衡湘间人说云年九十余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实能否也。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次传于喜。喜踊跃,即缀其下云云。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墙坐,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初不似经意,诗旨有似讥喜。二子相顾惭骇,欲以多穷之,即又为而传之喜,喜思益苦,务欲压道土,每营度欲出口吻,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毕,即传道士,道土高踞大唱曰:「刘把笔,吾诗云云。」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说,语皆侵刘侯。喜益忌之。刘与侯皆已赋十馀韵,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道士奋曰:「不然。章不可以不成也。」又谓刘曰:「把笔来,吾与汝就之。」即又唱出四十字,为八句。书讫,使读。读毕,谓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齐应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吾语亦不当闻也,吾闭口矣。」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拜曰:「不敢他有问也,愿闻一言而已。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道士寂然若无闻也,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斯须,曙鼓动冬冬,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觉,日已上,惊顾觅道士,不见。即问童奴,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门觅,无有也。」二子惊惋自责,若有失者。闲遂诣余言,馀不能识其何道士也。尝闻有隐君子弥明,岂其人耶?韩愈序。
典故
相关人物
第五颉


《庄子》杂篇·卷八上《庚桑楚》
「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晋·郭象注:「灵台者,心也,清畅,故忧患不能入。」

例句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 刘禹锡 学阮公体三首

典故
柳家五马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柳宗元列传〉~423~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搆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悽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典故  
鳌岭
  
钓连鳌
 
龙伯钓鳌
 
龙伯国人
 
龙伯钓
 
巨鳌钓
  
龙伯翁
 
巨鳌连钓
 
龙伯啖
 
三岛钓鳌
 
长竿钓巨鳌
  
鳌驾蓬莱
  
巨鳌
   
龙伯戏
 
一钓十五鳌


《列子·汤问》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引《河图玉版》
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而死。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简释

钓鳌:咏仙,或喻事业非凡。唐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龙伯国人:指仙人。唐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苍水使者扪赤绦,尤伯国人罢钓鳌。”


例句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司空图 淮西

此中即是神仙地,引手何妨一钓鳌。 李咸用 陈正字山居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李商隐 异俗二首

龙伯钓鳌时,蓬莱一峰坼。 李德裕 罗浮山(番禺连帅所遗)

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李白 赠薛校书

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 杜甫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温庭筠 拂舞词(一作公无渡河)

太公取璜我不取,龙伯钓鳌我不钓。 皎然 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独向若耶溪上住,谁知不是钓鳌人。 翁洮 赠方干先生

河清海晏少波涛,几载垂钩不得鳌。 翁洮 赠进士王雄

典故
目送飞鸿
 
目送归鸿
 
目送孤鸿
 
目送征鸿
 
挥五弦
 
送飞鸟
 
手挥五弦
 
失飞鸿
 
中散送飞鸿
 
挥弦送鸿
 
举双白眼送飞鸿
 
送目鸣琴
 
断鸿远目
 
手挥七弦亦
 
手寄七弦桐,目送飞鸿

相关人物
嵇康


《昭明文选》卷二十四〈诗丙·赠答二·赠秀才入军五首〉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例句

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 任华 寄李白

鸿飞灭处犹目送,蝶舞闲时梦忽成。 权德舆 奉和礼部尚书酬杨著作竹亭歌

醉来倚玉无馀事,目送归鸿笑复歌。 钱起 仲春宴王补阙城东小池

越禽唯有南枝分,目送孤鸿飞向西。 顾况 送大理张卿(一题作送张卫尉)

典故
五万蒲葵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轻诋〉~843~
庾道季诧谢公曰:「裴郎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谢公云:「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辞耳!」庾意甚不以为好,因陈东亭经酒垆下赋。读毕,都不下赏裁,直云:「君乃复作裴氏学!」于此语林遂废。今时有者,皆是先写,无复谢语。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曰:「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后说太傅事不实,而有人于谢坐叙其黄公酒垆,司徒王珣为之赋,谢公加以与王不平,乃云:『君遂复作裴郎学。』自是众咸鄙其事矣。安乡人有罢中宿县诣安者,安问其归资。答曰:『岭南凋弊,唯有五万蒲葵扇,又以非时为滞货。』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于是京师士庶竞慕而服焉。价增数倍,旬月无卖。夫所好生羽毛,所恶成疮痏。谢相一言,挫成美于千载,及其所与,崇虚价于百金。上之爱憎与夺,可不慎哉!」
典故
七十五长亭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题齐安城楼〉
呜咽江楼角一声【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典故 
握穗五翁


《方舆胜览》卷三十四〈广州路·广州〉
五仙观:「在南海。《寰宇记》:『昔高固为楚相。有五仙人骑五色羊,各持谷穗一茎六出,以遗州人,腾空而去。今呼为五羊。』郭公父《广州五仙谣》:『番禺五仙人,骑羊各五色。手持六秬穗,翱翔绕城壁。』」
典故  
求五鼎
 
主父五鼎
 
主父言
 
五鼎食烹
 
相关人物
主父偃


《墨子》卷一〈七患〉~23~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食而不盛,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上·主父偃〉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是时,徐乐、严安亦俱上书言世务。书奏,上召见三人,谓曰:「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乃拜偃、乐、安皆为郎中。偃数上疏言事,迁谒者,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唐·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师古曰:「五鼎亨之,谓被镬亨之诛。」

例句

孤芳安可驻,五鼎几时烹。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

一竿如有计,五鼎岂须烹。 罗隐 雪霁

朝趋九韶音,暮列五鼎食。 陆龟蒙 杂讽九首

典故
三台回望五云飞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一〈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案:原注。相公朝谒。今赴后期也。杜鸿渐以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镇蜀。】【送李八校书赴杜相公幕】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案:滟滪堆。】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典故
十五女儿腰
 
十三杨柳女儿腰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绝句漫兴九首〉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户外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典故
十五金钗嫁王昌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王家少妇【古意】〉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盈盈出画堂】。自矜年最少【自怜年最少】【自怜年正小】【自矜年正小】,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閒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度日不能妆】。

《论衡校释》卷十七〈是应〉~752~
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朱草、醴泉、翔凤(风)、甘露、景星、嘉禾、萐脯、蓂荚、屈轶之属;又言山出车,泽出舟(马),男女异路,市无二价,耕者让畔,行者让路,颁白不提挈,关梁不闭,道无虏掠,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其盛茂者,致黄龙、骐驎、凤皇。夫儒者之言,有溢美过实。瑞应之物,或有或无。夫言凤皇、骐驎之属,大瑞较然,不得增饰;其小瑞徵应,恐多非是。夫风气雨露,本当和适,言其凤(风)翔露甘,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可也;言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之也。风雨虽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数。言男女不相干,市价不相欺,可也;言其异路,无二价,褒之也。太平之时,岂更为男女各作道哉?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异乎?太平之时,无商人则可,如有,必求便利以为业,买物安肯不求贱?卖货安肯不求贵?有求贵贱之心,必有二价之语。此皆有其事,而褒增过其实也。
《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86~
大梠,两重,重别三十六条。总七十二。按《淮南子》,太平之时,五日一风,一年有七十二风,故置七十二条。所以通规瑞历,数祥风,遥符淳俗之年,远则休徵之契。
《國語辭典》:九五  拼音:jiǔ wǔ
九,阳数,《易经》中以⚊表示。五为卦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个爻位。《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句下唐。孔颖达。正义:「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比喻君位。《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上》:「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三国演义》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國語辭典》:灵台(靈臺)  拼音:líng tái
1.心灵。《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晋。郭象。注:「灵台者,心也。」
2.古代天子观察天文气象的台子。《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礼毕,登灵台,望云物。大赦天下。」也作「露台」。
3.《诗经。大雅》的篇名。共五章。根据〈诗序〉:「灵台,民始附也。」或以为美文王游乐之诗。首章二句为:「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漢語大詞典》:六鳌(六鰲,六鼇)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漢語大詞典》:连六鳌(連六鼇)
亦作“ 连六鰲 ”。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 宋 刘攽 《和罗著作渔翁》:“ 龙伯国 人连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 清 李调元 《金鳌岭》诗:“我闻 龙伯 人,巨钓连六鰲。”亦省作“ 连六 ”。 唐 张友正 《钓鳌赋》:“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 明 杨基 《钓鳌海客歌》:“重施 龙伯国 人技,一展丝纶连六归。”
《漢語大詞典》:连鳌(連鼇)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圭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國語辭典》:钓鳌(釣鼇)  拼音:diào áo
相传龙伯国有个巨人,一次就钓起六只负载五山的大龟。典出《列子。汤问》。比喻举止豪迈或抱负远大。唐。李白 赠薛校书诗:「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漢語大詞典》:灵鳌(靈鼇)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國語辭典》:鳌山(鰲山)  拼音:áo shān
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第三三回:「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䌽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山(鼇山)  拼音:áo shān
1.山名。位于湖南省常德县北,相传昔有名僧悟道于此。也称为「虎齿山」。
2.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戴(鼇戴)  拼音:áo dài
古代有上帝命十五巨鳌用头负举大山的传说,故后用为比喻恩德深重的感戴之词。《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漢語大詞典》:鳌钓(鼇釣)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國語辭典》:蒲葵  拼音:pú kuí
植物名。棕榈科蒲葵属,常绿乔木。茎干为单干直立,高五至二十公尺。叶近圆形,掌状中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二裂,渐尖,下垂。花色白或黄绿,果椭圆形,内有一颗种子。其叶可作蒲扇或编成草帽,苞毛可以作绳子或刷子,嫩芽可食。原产华南及中南半岛。
《漢語大詞典》:骑羊执穗(騎羊執穗)
相传古代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来到 广州 。见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一·广州《续南越志》。后因以“骑羊执穗”为咏 广州 的典故。 宋 洪适 《番禺调笑·羊仙》词:“骑羊执穗神仙五,拭目摩肩争覩。”
《漢語大詞典》:五鼎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 《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沈受先《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
(2).见“ 五鼎食 ”。
《漢語大詞典》:五鼎食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晋书·束晳传:“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亦省作“ 五鼎 ”。 南朝 梁 沈约 《君子有所思行》:“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 唐 白居易 《把酒》诗:“朝飡不过饱,五鼎徒为尔。”
《漢語大詞典》:五鼎烹
亦作“ 五鼎亨 ”。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鼎镬烹煮罪人。汉书·主文偃传:“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 颜师古 注:“五鼎亨之,谓被鑊亨之诛。”亨,“ 烹 ”的本字。 宋 陆游 《当食叹》诗:“贪夫五鼎烹,志士 首阳 饿。” 明 陈子龙 《赠孙克咸》诗:“轩冕甘为五鼎烹,壮士翻为二桃弃。”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生不五鼎食,死不五鼎烹。”
《漢語大詞典》:五鼎食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晋书·束晳传:“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亦省作“ 五鼎 ”。 南朝 梁 沈约 《君子有所思行》:“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 唐 白居易 《把酒》诗:“朝飡不过饱,五鼎徒为尔。”
《國語辭典》:五风十雨(五風十雨)  拼音:wǔ fēng shí yǔ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语本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后比喻风调雨顺。宋。王炎〈丰年谣〉五首之一:「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元。萨都拉〈送广信司狱〉诗:「五风十雨乐太平,肯使人间有冤狱?」也作「十风五雨」。
《漢語大詞典》:十雨五风(十雨五風)
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前蜀 杜光庭 《画五岳诸神醮词》:“上扶邦国,傍祐黎元。调十雨五风以登稼穡,普九州六合以致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