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五可
晋书贾后传武帝初欲为太子取卫瓘女后欲昏贾女帝曰瓘女有五可贾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漢語大詞典》:五作
五教。《尚书大传》卷一下:“五作、十道,孝力为右。” 郑玄 注:“五作,五教也。”参见“ 五教 ”。
《國語辭典》:五教 拼音:wǔ jiào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教育。《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汉。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2.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司徒为五教。」
4.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2.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司徒为五教。」
4.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骈字类编》:五资(五资)
宋史选举志其内职自借职以上皆循资而迁至东头供奉官者转阁门祗候阁门祗候转内殿崇班崇班转承制承制转诸司副使自副使以上或一资或五资七资或直为正使者
《骈字类编》:五渚
南北朝 刘铄 过历山湛长史草堂诗 九峰相接连,五渚逆萦浸。
《骈字类编》:五秩
唐书渤海国传以品为秩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 宋史理宗纪宝祐元年十二月庚申刘伯正薨赠五秩赃又开庆元年十月壬午御史陈寅言知江州袁玠贪 不悛残贼州邑诏削玠五秩窜南雄州
《骈字类编》:五爻
易乾初九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疏此六爻象辞第一爻言阳在下是举自然之象明其馀五爻皆有自然之象举初以见末五爻并论人事则知初爻亦有人事亘文相通也 南史阮孝绪传有善筮者张有道曰见子隐迹而心难明自非考之龟蓍无以验也及布卦既□五爻曰此将为咸应感之法非嘉遁之兆孝绪曰安知后爻不为上九果成遁卦有道叹曰此所谓肥遁无不利象实应德心迹并也
分类:五爻
《骈字类编》:五太
宋史律历志其四明律吕相生祭天地宗庙配律阳之数曰太空育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也宫啸旨啸有五太五太者五音也 商角徵羽以配仁义礼智信
《國語辭典》:五律 拼音:wǔ lǜ
一种诗体。即五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字,双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中间两联须对仗。
《漢語大詞典》:五言律诗(五言律詩)
《漢語大詞典》:五羖皮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 百里奚 自鬻於 秦 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 秦穆公 。”《史记·秦本纪》:“﹝ 秦繆公 ﹞闻 百里奚 贤,欲重赎之,恐 楚 人不与,乃使人谓 楚 曰:‘吾媵臣 百里奚 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 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后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唐 刘禹锡 《说骥》:“繇是而言,方之於士,则八十其緡也,不犹愈於五羖皮乎?” 宋 苏轼 《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皮。”亦作“ 五羊皮 ”。 唐 李白 《鞠歌行》:“ 秦穆 五羊皮,买死 百里奚 。”
(2).借指五羖大夫。 金 元好问 《解剑行》:“君不见, 秦 相 五羖皮 ,去时烹鸡炊扊扅。”
(2).借指五羖大夫。 金 元好问 《解剑行》:“君不见, 秦 相 五羖皮 ,去时烹鸡炊扊扅。”
《骈字类编》:五队(五队)
五代史史建瑭传梁军已破枣彊存审扼下博桥建瑭分其麾下五百骑为五队一之衡水一之南宫一之信都一之阜城而自将其一约各取梁刍牧者十人 宋史兵志见二队下
《骈字类编》:五场(五场)
金史食货志尚书省奏山东滨益九场之盐行于山东等六路涛洛等五场止行于沂邳徐宿滕泗六州各有定课方之九场大课不同若令与九场通比增亏其五场官恃彼大课恐不用力转生奸弊遂令定五场自为通比又又宋史选举志见一场下 见一道下
分类: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