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42,分250页显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使
五校
一百五
五传
五就
五坊
五性
五邑
中五
五重
五阳
五胜
五马贵
五达
五至
《漢語大詞典》:五使
唐 宋 行大典时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每南郊大礼,循 唐 制命五使。宰相为大礼使,学士为仪礼使、卤簿使,御使中丞为仪仗使,知 开封府 为桥道顿递使。”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典礼·五使
《漢語大詞典》:五校
(1). 汉 时对步兵、屯骑、长水、越骑、射声五校尉的合称。 汉 荀悦 申鉴·时事:“掌军功爵赏,小统於五校,大统於太尉。” 黄省曾 注:“五校者,一曰屯骑,二曰越骑,三曰步兵,四曰长水,五曰射声。俱掌宿卫兵,所谓大驾,卤簿、五校在前是也。”
(2). 西汉 末 高扈 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称号。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南朝 梁 末亦有号为“五校”的起义军。见陈书·高祖纪上
《漢語大詞典》:一百五
(1).指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为寒食,故名。 唐 姚合 《寒食诗》之一:“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 唐 温庭筠 《寒食节寄楚望》诗之二:“家乏两千万,时当一百五。” 宋 苏辙 《新火》诗:“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九:“自冬至一百有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称一百五。”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参见“ 一百五日 ”。
(2).牡丹之一种。开于寒食节,故称。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花释名》:“一百五者,多叶,白花。 洛阳 花以穀雨为开候,而此花常至一百五日开,最先。”
《漢語大詞典》:一百五日
寒食日。 三国 魏 曹操 《明罚令》:“闻 太原 、 上党 、 西河 、 雁门 ,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 介子推 ……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溼春郊衣。”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歷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 一百六 ”。
《漢語大詞典》:五传(五傳)
指传述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 邹氏 、 夹氏 五家。“ 邹氏 无师, 夹氏 未有书。”见(汉书·艺文志)后世仅传三传。 唐 玄宗 《孝经注序》:“故 鲁 史春秋,学开‘五传’。”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九师争大之门,〈五传〉列春秋之辐。”
谓传授至第五代弟子。 清 罗惇衍 《〈仪礼正义〉序》:“ 高堂生 传十七篇,五传而有大、小 戴 , 庆氏 三家之学。”
《漢語大詞典》:五就
(1).五匝。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 郑玄 注:“五就,五帀也。”
(2).《孟子·告子下》:“五就 汤 ,五就 桀 者, 伊尹 也。” 赵岐 注:“ 伊尹 为 汤 见贡於 桀 ,不用,而归 汤 。 汤 復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陈书·后主纪:“但空劳宵梦,屡勤史卜,五就莫来,八能不至。”
《漢語大詞典》:五坊
唐 代为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至 宋 初始废。新唐书·百官志二:“闲廏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鵰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自 真宗 封禪之后,不復校猎,废五坊之职。”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叶梦兆三台之尊,入朝隶五坊之乐。”
《漢語大詞典》:五性
(1).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欲、惧、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
(2).人的五种性情。指暴、淫、奢、酷、贼。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 上元夫人 谓帝曰﹞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捨尔五性,反诸柔善。”
(3).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哀、乐、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4).指仁、义、礼、智、信。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明 宋濂 《默斋铭》:“维人之生,内则五性七情,外则三纲六纪。” 清 恽敬 《读〈大学〉二》:“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5).五脏的特性。汉书·翼奉传:“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 翼氏 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知行敬,丁壬主之也。”
分類:五脏特性
《骈字类编》:五邑
左传:公孙彊言霸说于曹伯,乃背晋而奸宋。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钟䢴。,又见两马下。
孔平仲送朱君贶德安宰,罢任还诗:寻阳五邑谁善政,历陵令尹朱为姓。
《漢語大詞典》:中五
指五行中的土运。旧时以五方配五行,中央属土,故称。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是夜梦黄衣童子歌於帐前曰:‘中五之德方峨峨,胡呼胡呼可奈何。’詰旦,上具言其梦,侍臣咸称土运当王,敌虏破灭之兆也。”
《骈字类编》:五重
汉书陈汤传: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 宋书五行志:永嘉二年二月癸卯,白虹贯日,青黄晕五重。北史安国传:安国,汉安息国也,都在那密水南,城五重环以流水,宫殿皆平头。 宋史仪卫志:犦槊二人,弩五人为一列,弓矢二十一人为四重,槊二十五人为五重。
又政和三年,议礼局上文德殿视朝之制,黄麾半仗,供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殿内仗首左右厢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人,在金吾仗南,东西相向。绛引幡十,分部之南北,为五重。洛阳伽蓝记:愿会寺,中书舍人王翊舍宅立也。佛堂前有桑树一株,直上五尺,枝条横绕,柯叶傍布,形如羽盖,覆高五尺。又叶凡为五重。每重叶生椹各异。京师道俗谓之神桑。萧子显燕歌行。五重飞楼入河汉。九华阁道暗清池。又明一统志:五重河在辽东都司。源出分水岭,东㳘经城东北,合杓子河入于海。
《漢語大詞典》:五阳(五陽)
(1).谓夬卦中的五个阳爻。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方今天下,当五阳之会,处极辨之朝;一阴潜萌,其兆已见。”
(2).指 城阳 、 南武阳 、 开阳 、 阳都 、 安阳 五地;又指 山阳 、 广阳 、 汉阳 、 南阳 、 丹阳 五郡。后汉书·方术传下·赵彦:“以贼屯在 莒 , 莒 有五阳之地,宜发五阳郡兵,从孤击虚以讨之。” 李贤 注:“谓 城阳 、 南武阳 、 开阳 、 阳都 、 安阳 ,并近 莒 。郡名有‘阳’,谓 山阳 、 广阳 、 汉阳 、 南阳 、 丹阳 郡之类也。”
《漢語大詞典》:五胜(五勝)
五行相胜。言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鹖冠子·度万:“形燥则地不生火,水火不生则……五胜无以成埶。” 陆佃 注:“五胜,五行之胜。”史记·历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五行相胜。” 宋 欧阳修 《原正统论》:“至 秦 之帝,即非至公大义,因悖弃先王之道,而自为五胜之説。” 章炳麟 《原学》:“故正名隆礼兴于 赵 ,并耕自 楚 ,九州五胜怪迂之变在 稷下 。”
分類:水胜
《漢語大詞典》:五马贵(五馬貴)
犹言官爵显贵。五马,太守的代称。 唐 杜甫 《送贾阁老出汝州》诗:“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张达明 ﹞奉祠居 临川 ,郡守月旦謁之。 达明 见其騶导,叹曰:‘人生五马贵!’” 明 何景明 《寄边太常》诗:“乾坤五马贵,江海一麾遥。”
《漢語大詞典》:五达(五達)
(1).通达五方的大路。尔雅·释宫:“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2).泛指四通八达的大路。 南朝 宋 谢庄 《送神歌》:“开九重,肃五达。” 唐 权德舆 《广陵诗》:“八方称辐凑,五达如砥平。” 唐 刘禹锡 《刘氏集略说》:“五达之井,百汲而盈科,未必凉而甘,所处之势然也。”
《漢語大詞典》:五至
(1).谓志、诗、礼、乐、哀达到的最高境界。《礼记·孔子闲居》:“ 子夏 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 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孔颖达 疏:“此经, 子夏 问五至之事, 孔子 为説五至之理……云凡言至者,谓经中五事至者也,云至於民者,君行五事至极於民。”
(2).五种标准。鹖冠子·博选:“权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厮役,五曰徒隶。” 王闿运 《题鹖冠子》:“其书言四稽五至,欲人主之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