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34,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营
五十弦
五神
五稔
五军
五族
五口
五芝
五茸
五逆
五铢衣
五岳图
天五
五辰
五色瓜
《漢語大詞典》:五营(五營)
(1).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后汉书·顺帝纪:“调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 李贤 注:“五营,五校也。谓长水、步兵、射声、屯骑、越骑等五校尉也。” 隋 虞世基 《讲武赋》:“选羽林於六郡,詔蹶张於五营。”
(2).泛指诸军营。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 宋 刘克庄 《鹊桥仙·乡守赵计院生日》词:“四民香火,五营笳吹,来献一杯寿水。”
《漢語大詞典》:五十弦
传说中善弦歌的女神 素女 所鼓之瑟为五十弦。史记·封禅书:“ 太帝 使 素女 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常用以称瑟。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元 陈普 《鼓瑟》诗:“满楼明月调云和,五十弦中急雨过。”
《漢語大詞典》:五神
(1).五脏之灵气。《老子》“谷神不死” 汉 河上公 注:“神,谓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2).指五脏。 宋 范仲淹 《谢赐凤茶表》:“濯五神之精爽,祛百疾之冥烦。”
(3).指五帝。《汉书·礼乐志》:“五神相,包四邻,土地广,扬浮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五帝为 太一 相也。”参见“ 五帝 ”。
(4).五德。 唐 柳宗元 《沛国汉原庙铭序》:“五神环运,炎德復起。” 孙汝听 注:“五神,五德也。”参见“ 五德 ”。
(5).五方之神,指 勾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亦称五行之神。《淮南子·要略训》:“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南齐书·礼志上》:“ 勾芒 等五神,既是五帝之佐,依 郑玄 説,宜配食于庭。” 南朝 梁简文帝 《吴兴楚王神庙碑》:“昔者 武王 询於 太公 ,五神之礼正。”
《國語辭典》:五帝  拼音:wǔ dì
1.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因出自传说,故说法不尽相同,较主要者为:(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南朝宋。裴骃。集解:「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2)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2.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的天神。指太昊、炎帝、少昊、颛顼、黄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郑玄。注:「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析中兮,戒六神与向服。」汉。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白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
《國語辭典》:五德  拼音:wǔ dé
1.古时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以五行生剋为帝王嬗代之应,其说尤盛于秦汉间。《史记。卷九六。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2.玉有五德。即仁、智、义、礼、信五德。《礼记。聘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
3.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骈字类编》:五稔
唐 张说 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 三耆颁命服,五稔复田输。
《漢語大詞典》:五军(五軍)
(1).古代军制。 春秋 时 晋 的上军、中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国语·晋语四:“蒐於 清原 ,作五军。” 韦昭 注:“ 晋 本有上军、有中军、有下军,今有五军,新上下也。”
(2).古代军制。 汉 代前、后、中、左、右五营军队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五军六师,千列百重。” 李善 注:“汉官仪:‘ 汉 有五营。’五军即五营也。”
(3).古代军制。 明 代京军三大营之一。 成祖 时,京卫之步骑军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谓之五军。见明史·兵志一
(4).泛称朝廷的军队。 唐 贾至 《燕歌行》:“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國語辭典》:五族  拼音:wǔ zú
1.汉、满、蒙、回、藏合称为「五族」。
2.五氏族。《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3.五亲族。宋。王禹偁〈一品孙郑昱〉诗:「五族不力穑,终岁饱且温。」
4.古代五百家称为「五族」。《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
5.高句丽的消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五部族。
6.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官妃五族。
7.诛连五族。《汉书。卷九○。酷吏传。王温舒》:「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骈字类编》:五口
周礼旅师凡新氓之治皆听之使无征役以地之美恶为之等注以地美恶为之等七人以上授以上地六口授以中地五口以下授以下地与旧民同父榖梁传古者什一注一夫一妇佃田百亩以共五口母妻子也宋汉书食货志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史孝宗纪淳熙六年秋七月乙亥诏诸军五口以上增给缗钱
《漢語大詞典》:五芝
五种灵芝。后汉书·冯衍传下:“饮六醴之清液兮,食五芝之茂英。” 李贤 注引《茅君内传》:“ 句曲山 上有神芝五种:一曰龙仙芝,似交龙之相负,服之为太极仙卿。第二名参成芝,赤色有光,其枝叶如金石之音,折而续之即復如故,服之为太极大夫。第三名燕胎芝,其色紫,形如葵,叶上有燕象,光明洞澈,服一株拜为太清龙虎仙君。第四名夜光芝,其色青,其实正白如李,夜视其实如月,光照洞一室,服一株为太清仙官。第五名曰玉芝,剖食拜三官正真御史。”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八桂森梃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李善 注引《神农本草经》:“赤芝一名丹芝,黄芝一名金芝,白芝一名玉芝,黑芝一名玄芝,紫芝一名木芝。” 唐 顾况 《曲龙山歌》:“九仙傲倪折五芝,翠凤白麟回异道。”
分類:灵芝
《漢語大詞典》:五茸
春秋 时 吴王 的猎场。又称 五茸城 。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 松江 别名 茸城 ,本此。 唐 陆龟蒙 《和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诗:“ 三泖 凉波渔蕝动, 五茸 春草雉媒娇。”自注:“ 五茸 , 吴王 猎所,茸各有名。” 清 钱谦益 《合欢诗》:“ 五茸 媒雉即鸳鸯,樺烛金鑪一水香。”
分類:吴王猎场
《漢語大詞典》:五逆
见“ 五逆罪 ”。
《漢語大詞典》:五逆罪
(1).佛教谓五种将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必入地狱无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鬪乱众僧、起恶意於如来所。”亦省作“ 五逆 ”。《观无量寿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2).泛指各种逆伦之罪。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秀者通三纲而识五常,蒙者造五逆而犯十恶。”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五逆儿男和孝子,报应甚分明。”
《漢語大詞典》:五铢衣(五銖衣)
亦称“ 五銖服 ”。亦称“ 五铣衣 ”。 传说古代神仙穿的一种衣服,轻而薄。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岑文本》:“﹝ 文本 ﹞又问曰:‘衣服皆轻细,何土所出’对曰:‘此是上清五銖服。’” 唐 李商隐 《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 明 邵璨 《香囊记·祈祷》:“贫道身微贱,……不着五铣衣,身披一幅绢。”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五銖衣薄太风流,细骨轻驱称远游。”亦省作“ 五銖 ”。 唐 李涉 《寄荆娘写真》:“五銖香帔结同心,三寸红牋替传语。” 清 陈维嵩 《霓裳中序第一·咏水仙花》词:“看尽人间,多少蜂蝶,五銖寒到骨。”
分類:神仙衣服
《漢語大詞典》:五岳图(五嶽圖)
即五岳真形图。《续谈助》卷四引《汉孝武内传》:“﹝ 汉武帝 ﹞先承 王母 言,以五岳图授 董仲君 ;又承 上元夫人 言,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 李少君 。”
分類:五岳形图
《骈字类编》:天五
易系辞见天一下七唐书历志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 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
《漢語大詞典》:五辰
古代谓五星分主四时(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分属四时),故称四时为“五辰”。书·皋陶谟:“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孔 传:“言百官皆抚顺五行之时,众功皆成。” 孔颖达 疏:“五行之时即四时也。” 黄生 义府·五辰:“五行之精,上为五星。五辰,即五星也。五行旺于四时,故谓四时为五辰。” 南朝 梁元帝 《请于州立学校表》:“抚五辰而建五长,播九德而导九州。”
《漢語大詞典》:五色瓜
即东陵瓜。 汉 初有 召(邵)平 ,本 秦 东陵侯 , 秦 亡,为民,种瓜于 长安 城东,故称。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吴 桓王 时, 会稽 生五色瓜。 吴 中有五色瓜,岁时充贡献。” 唐 王维 《送孙秀才》诗:“玉枕双文簟,金盘五色瓜。” 赵殿成 注:“ 阮籍 诗:‘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明 张煌言 《怀古》诗:“借问五色瓜,何如三秀芝。”五色瓜,一本作“ 东陵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