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209  210  211  212  213  215  216  217  21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五福报──施食获五福报
五不死──施果感五不死
五戒配五常五行
五种功德力──忍辱五种功德力
五相──修忍五相
五福德──说法五福德
五种想──菩萨听法五种想
五种不作异意──听法五种不作异意
五种染──治五种染
五念门──修净土五念门
五种忏悔
五法──忏悔五法
五功德──礼拜五功德
五法──内五法
五利──慈有五利
五福报──施食获五福报
【三藏法数】
(出施食获五福报经)
〔一、施命〕,谓人七日不得食则死,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命。其施命者,得世世长寿、财富无量报。
〔二、施色〕,谓人不得食,颜色憔悴,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色。其施色者,得世世端正、人见欢喜报。
〔三、施力〕,谓人不得食,身羸力弱,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力。其施力者,得世世多力、终无耗减报。
〔四、施安〕,谓人不得食,心愁身危,不能自安,若人以食施之,即为施安。其施安者,得世世安隐、不遇灾患报。
〔五、施辩〕,谓人不得食,困不能言,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辩。其施辩者,得辩慧通达、闻者喜悦报。
五不死──施果感五不死
【三藏法数】
(出付法藏经)
经云: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患头痛。薄拘罗尊者,持一诃梨勒果施彼食之,其病即愈。因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间,享福快乐,未尝有病。最后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娉后妻,苦厌拘罗,五度加害,皆无所损。及年既长,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果。(梵语毗婆尸,华言胜观。梵语薄拘罗,华言善容。梵语诃梨勒,华言天主持来。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置鏊不死〕,谓薄拘罗年幼,后母作饼,从而索之,后母憎嫉,掷置鏊上,鏊虽焦热,不能烧害也。
〔二、釜煮不死〕,谓薄拘罗后母煮肉,从而索之,母益瞋恚,寻掷釜中,釜虽极热,亦不能害也。
〔三、水溺不死〕,谓薄拘罗后母向河,从而逐去,母即嫌恶,寻掷水中,水虽深而不能溺也。
〔四、鱼吞不死〕,谓薄拘罗由掷水中,虽大鱼吞之,而不能害也。
〔五、刀割不死〕,谓薄拘罗被鱼吞之,其鱼亦遭捕入市,遇父买归,将剖鱼腹,拘罗尚活,告父安庠,无致伤儿,父既见子,喜抱而出,即无损伤也。
五戒配五常五行
【三藏法数】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五种功德力──忍辱五种功德力
【三藏法数】
(出法集经)
〔一、能忍所打〕,谓菩萨以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响者,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也。)
〔二、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也。(镜像者,谓如明镜之现众像也。)
〔三、能忍所瞋〕,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幻者,谓如变幻而不实也。)
〔四、八法不动〕,八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皆不能动也。
〔五、烦恼不染〕,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也。
五相──修忍五相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瞋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法界真实之理,无取无舍,无瞋无喜,平等一相;由是观故,灭众生相,成就法相,是为法相。
〔三、无常相〕,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苦相〕,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五、无我、我所相〕,我,主宰之义,即众生所执之假名也。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是为无我、我所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五福德──说法五福德
【三藏法数】
(出贤者五福德经)
〔一、长寿〕,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即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
〔二、多财〕,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
〔三、端正无比〕,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随顺正法,令闻法者,和气安心,颜色悦怿,自生光泽,是故今世得端正无比福德。
〔四、名誉远闻〕,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以善及人,令闻法者,归敬三宝,相从者众,是故今世得名誉远闻福德。(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五、聪明大智〕,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乐说无吝,令闻法者妙慧开解,是故今世得聪明大智福德。
五种想──菩萨听法五种想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作宝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得,是名作宝想。
〔二、作眼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如眼,开我昏暗,令生智慧,是名作眼想。
〔三、作明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如日,光明一切等照,是名作明想。
〔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令我能得涅槃及大菩提胜功德果,是名作大果胜功德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作无罪大适悦想〕,谓菩萨听法,当念于现法中,虽未證得涅槃及大菩提,即当于法如实修行止观,离诸罪垢,得大悦乐,是名作无罪大适悦想。(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五种不作异意──听法五种不作异意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论云:谓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有五种处不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戒不作异意。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种姓微贱,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族不作异意。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容貌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色不作异意。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言辞不文,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文不作异意。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美不作异意。
五种染──治五种染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持戒治破戒染〕,谓修菩萨行者,能持诸戒律,以净身心,制伏过非,则离一切破戒之污染也。
〔二、入禅治贪欲染〕,谓修菩萨行者,修习禅定,安心理境,寂静无为,则离一切贪欲之污染也。
〔三、神通治邪归依染〕,妙用不测谓之神,自在无碍谓之通。若诸众生归依邪师邪行者,菩萨能以神通摄化,令其舍邪归正,则无邪妄归依染也。
〔四、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五、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四无色定者,即无色界中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也。若诸外道,以有漏心,妄修邪定,以求解脱者,菩萨能以此四无色定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證解脱,则无妄修解脱之染也。
五念门──修净土五念门
【三藏法数】
(出无量寿经论)
〔一、礼拜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身业,面对阿弥陀如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愿生彼国,是名礼拜门。(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赞叹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如实修行,求生彼国,是名赞叹门。
〔三、作愿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意业,发大誓愿,如实修行奢摩他,求生彼国,是名作愿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散乱之心也。)
〔四、观察门〕,谓修净土之人,用观观察则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求生彼国,是名观察门。(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观破昏暗之心也。)
〔五、回向门〕,谓修净土之人,观察一切世间苦恼众生,愿同生彼国土,所有自己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众生,共證无上觉,是名回向门。
五种忏悔
【三藏法数】
(出小弥陀忏)
普贤观经云:若国王大臣欲忏悔者,当修行五事,即是名忏悔也。
〔一、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谓不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不谤三宝,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
〔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养父母,恭敬学法受戒之师,则无悖逆之罪,是即忏悔也。
〔三、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谓以正顺之道,治安邦国,亦常教化人民,敬信三宝,修持戒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是即忏悔也。
〔四、于六斋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间。若遇修善人民,注禄增寿;不善人民,即降灾殃。若能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则合国常臻福善,永享安荣,是即忏悔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五、深信因果,知佛不灭〕,所作为因,感报为果。谓若信因果不虚,则无造恶之过;若知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是即忏悔也。
五法──忏悔五法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钞)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證,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著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著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著地,以显翘勤恳切之诚也。
〔三、合掌〕,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四、礼足〕,谓行忏悔时,当顶礼大比丘足,以见卑下至敬之礼也。
〔五、说罪名〕,谓行忏悔时,当说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残罪,或波逸提罪之类,对众发露,不得覆藏也。(僧残罪者,如人被斫,犹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死堕地狱也。)
五功德──礼拜五功德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也。
〔二、好声〕,谓因见如来相好已,三称佛号,南无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得好音声也。(梵语南无,华言归命。)
〔三、多财饶宝〕,谓于如来所,而作大施散华、然灯而供养之,以此因缘,来世获大财宝也。
〔四、生长者家〕,谓若见如来相好,心无染著,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家也。
〔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于天上也。
五法──内五法
【三藏法数】
(出难提释经)
经云:佛于俱舍犁国坐夏将竟,难提以久不见佛,特往瞻礼。佛告难提云:汝若见我,若不见我,常当行内五法。然此五法,亦名内五事。皆称内者,以此五法皆从心发故也。
〔一、舍不信意〕,谓佛弟子当于如来之法,常存正信之意,则无量法门,皆可从此而入,所谓信者道之源、功德之母也。设有不信之意,悉当除去,是为舍不信意。
〔二、舍不净行〕,谓佛弟子当受持如来戒法,常令三业清净,则一切烦恼不能染污。设有不净之行,悉当除去,是为舍不净行。(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舍悭贪心〕,谓佛弟子当以财法广施于人,盖财以资人之生,法以资人慧命,于此二者,时常乐行,则能饶益一切。设有悭贪之心,悉当除去,是为舍悭贪心。
〔四、舍愚痴心〕,谓佛弟子当以智慧之心照了诸法,通达无碍,不为惑业之所覆蔽;设有愚痴之心,悉当除去,是为舍愚痴心。
〔五、莫乐不闻〕,诸佛弟子常当亲近善友,于诸法要广学多闻,究明其义。设若远离知识,则独学寡闻,无所开悟,而于诸行不能进修,是为莫乐不闻。
五利──慈有五利
【三藏法数】
(出檀持罗经)
慈即爱念一切众生之心也。
〔一、刀不伤〕,谓由慈心悯诸物,故无害他念,即刀不能伤也。
〔二、毒不害〕,谓由慈心起饶益念,奉行众善,利济群生,即一切恶毒不能害也。
〔三、火不烧〕,谓由慈心,内无热恼,外得清凉,即火不能烧也。
〔四、水不没〕,谓由慈心,内无贪爱,远离欲流,即水不能没也。
〔五、瞋恶见喜〕,谓由慈心,常行利乐,普济众生,无冤亲想,故瞋恶之人见则生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