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201 202 203 204 205 207 208 209 210 下一页
五部护摩
五法互具
五种法加句
五种护摩色
五种护摩木
五扇提罗
观行五品位
郁头为女失五通
八段五篇
五趣地
五位百法
五蕴非有
五蕴皆空
五净肉
佛类词典(续上)
护不杀戒五神五部护摩
五法互具
五种法加句
五种护摩色
五种护摩木
五扇提罗
观行五品位
郁头为女失五通
八段五篇
五趣地
五位百法
五蕴非有
五蕴皆空
五净肉
护不杀戒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十五神)
【三藏法数】
一、荼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二、输多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悉令完具;三、毗楼遮那世波,护持戒人腹内,使五藏平调;四、阿陀龙摩坻,护持戒人血脉,悉令通畅;五、婆罗桓尼和婆,护持戒人爪指,无所毁伤。(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
(名数)(参见:二十五神)
【三藏法数】
一、荼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二、输多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悉令完具;三、毗楼遮那世波,护持戒人腹内,使五藏平调;四、阿陀龙摩坻,护持戒人血脉,悉令通畅;五、婆罗桓尼和婆,护持戒人爪指,无所毁伤。(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
二十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持五戒,则常有二十五之善神拥护其身。见灌顶经一,法苑珠林八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名数)持五戒,则常有二十五之善神拥护其身。见灌顶经一,法苑珠林八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五部护摩
【佛学大辞典】
(修法)护摩法总有六种,其中延命之一法入于增益中而为五种以配五部。诸经轨之说不同。又内外八供,通用于一切法。此二者属于五部,是三十七尊虽各有所成之悉地,然亦通而皆成一切法,故如是通别互说也。今略解秘藏记之说,先息灾段,以佛母为本尊,佛母者佛眼尊也。两部皆以佛眼为佛部之母。佛部之尊甚多,于其中独举此尊者,佛眼有破诸宿恨之功能,一切灾难多者。系恶星所为,故归于此尊而除其灾厄也。次增益段,各随所求之事而以四菩萨为本尊。求福德者,以宝菩萨为本尊。宝菩萨者即虚空藏,以宝珠为三昧耶形,故求福者归之。求智慧者,以光菩萨为本尊。慧光照破愚闇,故其义相应。求官位者,以幢菩萨为本尊。于高幢上安宝珠,是为幢,官位者秀出,其义相应也。求爱念者,以笑菩萨为本尊。欢喜微笑,为爱念之至极,故其义相应。次降伏段,忿怒尊者,依瑜伽轨之意,降伏之法,以降三世为本尊,以四忿怒为眷属。四忿怒者萨王爱喜之四菩萨也。是即东方之五尊,各住于忿怒之三摩地,故云忿怒尊。降伏之法,以摧破他人为功能,故此教令轮之忿怒尊,独为相应。次敬爱段,观音者,西方四菩萨中之法菩萨也。敬爱之法,以莲华为标帜。阿弥陀虽为莲华部之主,而观音正手持莲华,为敬爱之表示,故独举此尊也。次钩召段以钩菩萨为本尊,此有二义:一按瑜伽轨之意,钩召之法,以阿閦为本尊,萨王爱喜为眷属。其中菩萨特与钩召相应。言其故,则王菩萨以钩为三昧耶形故,以义名钩菩萨也,一四摄中之钩菩萨也,瑜祇经云:钩索锁铃四,尽成钩召事。四摄者利他之相,北方之释迦,亦居于化他之极,仍以四摄菩萨属于北方,以其中钩菩萨为本尊也。其以北方羯磨部之钩召法,出东方金刚部之尊者,以经轨中往往东北二部有相通之义,今依通义而出之也。
(修法)护摩法总有六种,其中延命之一法入于增益中而为五种以配五部。诸经轨之说不同。又内外八供,通用于一切法。此二者属于五部,是三十七尊虽各有所成之悉地,然亦通而皆成一切法,故如是通别互说也。今略解秘藏记之说,先息灾段,以佛母为本尊,佛母者佛眼尊也。两部皆以佛眼为佛部之母。佛部之尊甚多,于其中独举此尊者,佛眼有破诸宿恨之功能,一切灾难多者。系恶星所为,故归于此尊而除其灾厄也。次增益段,各随所求之事而以四菩萨为本尊。求福德者,以宝菩萨为本尊。宝菩萨者即虚空藏,以宝珠为三昧耶形,故求福者归之。求智慧者,以光菩萨为本尊。慧光照破愚闇,故其义相应。求官位者,以幢菩萨为本尊。于高幢上安宝珠,是为幢,官位者秀出,其义相应也。求爱念者,以笑菩萨为本尊。欢喜微笑,为爱念之至极,故其义相应。次降伏段,忿怒尊者,依瑜伽轨之意,降伏之法,以降三世为本尊,以四忿怒为眷属。四忿怒者萨王爱喜之四菩萨也。是即东方之五尊,各住于忿怒之三摩地,故云忿怒尊。降伏之法,以摧破他人为功能,故此教令轮之忿怒尊,独为相应。次敬爱段,观音者,西方四菩萨中之法菩萨也。敬爱之法,以莲华为标帜。阿弥陀虽为莲华部之主,而观音正手持莲华,为敬爱之表示,故独举此尊也。次钩召段以钩菩萨为本尊,此有二义:一按瑜伽轨之意,钩召之法,以阿閦为本尊,萨王爱喜为眷属。其中菩萨特与钩召相应。言其故,则王菩萨以钩为三昧耶形故,以义名钩菩萨也,一四摄中之钩菩萨也,瑜祇经云:钩索锁铃四,尽成钩召事。四摄者利他之相,北方之释迦,亦居于化他之极,仍以四摄菩萨属于北方,以其中钩菩萨为本尊也。其以北方羯磨部之钩召法,出东方金刚部之尊者,以经轨中往往东北二部有相通之义,今依通义而出之也。
五法互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息灾等之五法,又互具五法,今就息灾一法而言之,此有内心外法之二种,先言内心之法,则行息灾法,而除贪瞋等之诸烦恼,是息灾也。依此息灾而除烦恼之闇,定慧等之功德增长,是增益也。因此诸功德增长而摧破无明等,是调伏也。依是调伏而违隔之烦恼与菩提相和,为烦恼即菩提,又受诸佛菩萨之爱护,是敬爱也。因无违隔而诸善友集生,又由智慧之镜明照而万法现集,是钩召也。次就外法而言,则为国家修法,除国家之诸灾,是息灾也。增诸福德,是增益也。无诸灾殃,是调伏也。又因之而无战乱诤斗等事,是敬爱也。诸善集生,是钩召也。他四法准此可知。见秘藏记末,同钞九。
(术语)息灾等之五法,又互具五法,今就息灾一法而言之,此有内心外法之二种,先言内心之法,则行息灾法,而除贪瞋等之诸烦恼,是息灾也。依此息灾而除烦恼之闇,定慧等之功德增长,是增益也。因此诸功德增长而摧破无明等,是调伏也。依是调伏而违隔之烦恼与菩提相和,为烦恼即菩提,又受诸佛菩萨之爱护,是敬爱也。因无违隔而诸善友集生,又由智慧之镜明照而万法现集,是钩召也。次就外法而言,则为国家修法,除国家之诸灾,是息灾也。增诸福德,是增益也。无诸灾殃,是调伏也。又因之而无战乱诤斗等事,是敬爱也。诸善集生,是钩召也。他四法准此可知。见秘藏记末,同钞九。
五种法加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上五法加于其真言上下之语,各随于其法而定,诸轨之说不同。如图五说中,就秘藏记之说而释之,则息灾法安唵字于真言之初者,归命之义也。行者归于本尊,彼此不二之义,一切灾难,依于贪瞋痴之烦恼,烦恼之根,无始之间隔(无始无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达于如理,则诸灾即时止息,故以唵字为息灾相应之字。后之娑婆诃者,寂静之义,寂静者息灾之义。以诸事无为,而无灾难时,一切寂静故也。增益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者,宝悉地陀罗尼经以字为宝珠之种子,宝珠为增益之三昧耶形,故安于最初。那莫者,归命之义,宝珠所在,万人朝宗,是归命之义也。降伏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吽者其音如牛吼,是降伏之声也。又吽者风大之种子,风有摧破之能,故为降伏之加句。后安发吒者,发吒为破坏之义,又能与调伏相应。钩召法,敬爱法,于此二法真言之初安吽字者,吽为因缘之义,因缘必招果,故为钩召,又与钩和合而成果,故为敬爱,又吽为风大之种子,风大为半月形而恋一方,故是钩召敬爱之义,弱者来之义,体文之字,为生之字,生即来也,加涅槃点者,生即无生,来即无来之义。无来之来,是真言之来。来是钩召之义,又敬爱之义也。见秘藏记钞九。
(术语)于上五法加于其真言上下之语,各随于其法而定,诸轨之说不同。如图五说中,就秘藏记之说而释之,则息灾法安唵字于真言之初者,归命之义也。行者归于本尊,彼此不二之义,一切灾难,依于贪瞋痴之烦恼,烦恼之根,无始之间隔(无始无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达于如理,则诸灾即时止息,故以唵字为息灾相应之字。后之娑婆诃者,寂静之义,寂静者息灾之义。以诸事无为,而无灾难时,一切寂静故也。增益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者,宝悉地陀罗尼经以字为宝珠之种子,宝珠为增益之三昧耶形,故安于最初。那莫者,归命之义,宝珠所在,万人朝宗,是归命之义也。降伏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吽者其音如牛吼,是降伏之声也。又吽者风大之种子,风有摧破之能,故为降伏之加句。后安发吒者,发吒为破坏之义,又能与调伏相应。钩召法,敬爱法,于此二法真言之初安吽字者,吽为因缘之义,因缘必招果,故为钩召,又与钩和合而成果,故为敬爱,又吽为风大之种子,风大为半月形而恋一方,故是钩召敬爱之义,弱者来之义,体文之字,为生之字,生即来也,加涅槃点者,生即无生,来即无来之义。无来之来,是真言之来。来是钩召之义,又敬爱之义也。见秘藏记钞九。
五种护摩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寂灾法(息灾法)白。白是寂灾之色,如来部之义,故为最初。增益法黄。黄是增益之色,莲华部之义,故为第二。降伏法赤。赤是降伏之色,金刚部之义,故为第三。求财法青,青是成办所事,亦出生随类之形,故为第四(青色含五色)。摄召法(钩召法)黑。黑是摄召之义,即诸奉教者忿怒等所为众务,故为第五。
(名数)寂灾法(息灾法)白。白是寂灾之色,如来部之义,故为最初。增益法黄。黄是增益之色,莲华部之义,故为第二。降伏法赤。赤是降伏之色,金刚部之义,故为第三。求财法青,青是成办所事,亦出生随类之形,故为第四(青色含五色)。摄召法(钩召法)黑。黑是摄召之义,即诸奉教者忿怒等所为众务,故为第五。
五种护摩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息灾者甘木,降伏者苦木,增益者果木,敬爱者花木,钩召者剌木。
(名数)息灾者甘木,降伏者苦木,增益者果木,敬爱者花木,钩召者剌木。
五扇提罗
【佛学大辞典】
(传说)五恶比丘各得石女之报者。止观一曰:「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心。」同辅行曰:「言扇提罗者。未曾有经下卷云:昔五比丘懒惰懈怠,不修经书。时世谷贵,为人所轻,不供养之。五人议云:夫人生计随其行仪,人命至重,不可守死。各共乞求办具绳床,坐旷野中,扫洒庄严,依次而坐。外形似禅,内思邪浊,见者谓圣,因此招供,饱足有馀。有一女人名曰提韦,闻之喜供,提韦有十顷园林,令住终身。(中略)提韦真心供养福尽命终生化乐天,其五比丘专行巧伪邪浊心,福尽命终生于地狱。经八千劫偿其施主,虽复为人,诸根闇钝,无男女根,名为石女。经尔所劫偿施主已,佛告匿王,时提韦者今皇后是,五比丘者随从担舆五人者是。」
(传说)五恶比丘各得石女之报者。止观一曰:「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心。」同辅行曰:「言扇提罗者。未曾有经下卷云:昔五比丘懒惰懈怠,不修经书。时世谷贵,为人所轻,不供养之。五人议云:夫人生计随其行仪,人命至重,不可守死。各共乞求办具绳床,坐旷野中,扫洒庄严,依次而坐。外形似禅,内思邪浊,见者谓圣,因此招供,饱足有馀。有一女人名曰提韦,闻之喜供,提韦有十顷园林,令住终身。(中略)提韦真心供养福尽命终生化乐天,其五比丘专行巧伪邪浊心,福尽命终生于地狱。经八千劫偿其施主,虽复为人,诸根闇钝,无男女根,名为石女。经尔所劫偿施主已,佛告匿王,时提韦者今皇后是,五比丘者随从担舆五人者是。」
观行五品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上示观行即之位,成就五品之功德,故云观行五品之位。五品者法华分别功德品所说: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也。天台大师居于此位云。四教仪曰:「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
(名数)于上示观行即之位,成就五品之功德,故云观行五品之位。五品者法华分别功德品所说: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也。天台大师居于此位云。四教仪曰:「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
郁头为女失五通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十七曰:「如郁陀罗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
(传说)智度论十七曰:「如郁陀罗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
八段五篇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是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属于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别列于附表说明之。
(名目) (比丘戒) (比丘尼戒) (名目)
┌第一 波罗夷----四-----八----波罗夷┐
│第二 僧 残---十三----十七----僧 残│
│第三 不 定----二-----无──┐ │
八段┤第四 舍 堕---三十----三十┐_│_堕 ├五篇
│第五 单 堕---九十---一七八┘ │ │
│第六 提舍尼----四-----八──┼─提舍尼│
│第七 众 学---一百----一百──│ │
└第八 灭 诤----七-----七──┘─突吉罗┘
(共计)二百五十戒 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是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属于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别列于附表说明之。
(名目) (比丘戒) (比丘尼戒) (名目)
┌第一 波罗夷----四-----八----波罗夷┐
│第二 僧 残---十三----十七----僧 残│
│第三 不 定----二-----无──┐ │
八段┤第四 舍 堕---三十----三十┐_│_堕 ├五篇
│第五 单 堕---九十---一七八┘ │ │
│第六 提舍尼----四-----八──┼─提舍尼│
│第七 众 学---一百----一百──│ │
└第八 灭 诤----七-----七──┘─突吉罗┘
(共计)二百五十戒 三百四十八戒
五趣地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趣杂居地)
(参见:五趣杂居地)
五位百法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请参见附表。
┌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阿赖耶识)────────────────────八┐
│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 │
│ │ 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宇 │ │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
宙 │ │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 │
万 ─┤ │ 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法
│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
│ 法处所摄色)──────────────────十一│
│不相应法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 │
│ 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 │
│ 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 │
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请参见附表。
┌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阿赖耶识)────────────────────八┐
│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 │
│ │ 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宇 │ │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
宙 │ │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 │
万 ─┤ │ 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法
│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
│ 法处所摄色)──────────────────十一│
│不相应法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 │
│ 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 │
│ 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 │
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
五蕴非有
【佛学常见辞汇】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五蕴皆空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五净肉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
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