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五情
(1).喜、怒、哀、乐、怨五种情感。《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弔,五情愧赧。” 刘良 注:“五情:喜、怒、哀、乐、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2).犹言五内。 晋 刘琨 《劝进表》:“且悲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一:“五情今已伤,安得能自老。”
(3).指五种致病因素。 清 唐甄 《潜书·厚本》:“人有五情:思、气、味、饮、色也,过则为灾。”
(4).星相家称天干。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五情六情》:“五情者,天干也。甲乙为本情,丙丁为合情,戊己为刑情,庚辛为冲情,壬癸为钩情。”
(5).佛教谓眼、耳、口、鼻、身五根产生的情欲。《大智度论》卷四八:“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
(2).犹言五内。 晋 刘琨 《劝进表》:“且悲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一:“五情今已伤,安得能自老。”
(3).指五种致病因素。 清 唐甄 《潜书·厚本》:“人有五情:思、气、味、饮、色也,过则为灾。”
(4).星相家称天干。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五情六情》:“五情者,天干也。甲乙为本情,丙丁为合情,戊己为刑情,庚辛为冲情,壬癸为钩情。”
(5).佛教谓眼、耳、口、鼻、身五根产生的情欲。《大智度论》卷四八:“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
《漢語大詞典》:五王
(1).指 唐明皇 兄弟 让皇帝 宪 、 惠庄太子 撝 、 惠文太子 范 、 惠宣太子 业 、 隋王 隆悌 。 唐 《依御史温飞卿华清宫二十二韵》:“五王更入帐,七贵迭封侯。” 明 高启 《唐宫》诗:“五王宴罢皆归院,大被空闲一夜凉。”《醒世恒言·三孝亷让产立高名》:“﹝ 明皇 ﹞有五个兄弟,皆封王爵,时号五王。”参见“ 五王帐 ”。
(2).指 唐 代 张柬之 、 敬晖 、 崔玄暐 、 袁恕己 、 桓彦范 。 武后 周 天授 五年 张柬之 等五人发动政变,重立 中宗 为帝,复国号 唐 ,以功皆封郡王。 唐 颜真卿 《宋开府碑》:“清宫问罪,事出五王。”参阅《新唐书·则天皇后纪》。
(3).复姓。《通志·氏族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姓氏》:“ 五王氏 , 齐 自 威 、 宣 、 湣 、 襄 至 建 五王,因以为氏。”
(2).指 唐 代 张柬之 、 敬晖 、 崔玄暐 、 袁恕己 、 桓彦范 。 武后 周 天授 五年 张柬之 等五人发动政变,重立 中宗 为帝,复国号 唐 ,以功皆封郡王。 唐 颜真卿 《宋开府碑》:“清宫问罪,事出五王。”参阅《新唐书·则天皇后纪》。
(3).复姓。《通志·氏族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姓氏》:“ 五王氏 , 齐 自 威 、 宣 、 湣 、 襄 至 建 五王,因以为氏。”
《國語辭典》:五阴(五陰) 拼音:wǔ yīn
佛教用语。阴是堆、积聚的意思。佛教称构成人或其他众生的五堆成分为「五阴」。分别为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其中除色阴外,其馀皆属精神层面。色指组成身体的物质,受指感觉,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识指认识分别作用。由于每一种阴,都是由许多分子积聚而成,故称为「阴」。《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乐观五阴如怨贼。」也称为「五蕴」。
《漢語大詞典》:五公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西汉 张汤 、 杜周 、 萧望之 、 冯奉世 、 史丹 。《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李善 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 张汤 为御史大夫,徙 杜陵 ; 杜周 为御史大夫,徙 茂陵 ; 萧望之 为前将军,徙 杜陵 ; 冯奉世 为右将军,徙 杜陵 ; 史丹 为大将军,徙 杜陵 。’”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 田蚡 、 张安世 、 朱博 、 平晏 、 韦赏 。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 李贤 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东汉 袁安 、子 敞 、孙 汤 、 汤 子 逢 、 逢 弟 隗 。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晋 葛旟 、 路秀 、 卫毅 、 刘真 、 韩泰 。《晋书·齐王冏传》:“封 葛旟 为 牟平公 , 路秀 小黄公 , 卫毅 阴平公 , 刘真 安乡公 , 韩泰 封丘公 ,号曰‘五公’,委以心膂。”
(4).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晋 王导 、 谢安 、 温峤 、 陶侃 、 谢玄 。见《南史·宋武帝纪》、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五公》。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东汉 袁安 、子 敞 、孙 汤 、 汤 子 逢 、 逢 弟 隗 。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晋 葛旟 、 路秀 、 卫毅 、 刘真 、 韩泰 。《晋书·齐王冏传》:“封 葛旟 为 牟平公 , 路秀 小黄公 , 卫毅 阴平公 , 刘真 安乡公 , 韩泰 封丘公 ,号曰‘五公’,委以心膂。”
(4).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晋 王导 、 谢安 、 温峤 、 陶侃 、 谢玄 。见《南史·宋武帝纪》、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五公》。
《漢語大詞典》:五山
(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 岱舆 、 员嶠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史记·孝武本纪》:“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后汉书·冯衍传》:“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径山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阿育王山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史记·孝武本纪》:“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后汉书·冯衍传》:“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径山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阿育王山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
《漢語大詞典》:五辛
《漢語大詞典》:五辛菜
用葱、蒜、韭、蓼蒿、芥五种辛物做成的菜肴。《太平御览》卷二九引 汉 应劭 《风俗通》:“於是下五辛菜、胶牙糖,各进一鸡子。”原注:“ 周处 《风土记》云:‘正旦,当生吞鷄子一枚,谓之鍊形。又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五辛菜》:“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分類:菜肴
《漢語大詞典》:五部
(1).谓金、木、水、火、土五行。《史记·历书》:“盖闻昔者 黄帝 合而不死,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五部,金、木、水、火、土也。”《隋书·律历志中》:“洎乎 炎帝 分八节, 轩辕 建五部。”
(2).指古代 高句骊国 消奴 、 绝奴 、 顺奴 、 灌奴 、 桂娄 五个部族。见《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亦泛指 高句骊国 。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威振六官,风扬五部。”
(3).中医指额、頦、鼻、左腮、右腮。《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臟,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部者,额属心,頦属肾,鼻属脾,左腮属肝,右腮属肺也。”
(2).指古代 高句骊国 消奴 、 绝奴 、 顺奴 、 灌奴 、 桂娄 五个部族。见《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亦泛指 高句骊国 。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威振六官,风扬五部。”
(3).中医指额、頦、鼻、左腮、右腮。《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臟,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部者,额属心,頦属肾,鼻属脾,左腮属肝,右腮属肺也。”
《漢語大詞典》:五松
(1). 秦始皇 登 泰山 ,避雨松树下,因封为五大夫松。后人误以为是五株松树,故称五松。 唐 李白 《奉钱二翁寻桃花源序》:“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 金 元好问 《送仲梁出山》诗:“五松平头白日静,千山万山如乱云。”《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始皇 等待雾开,见五松遮盖车驾。 秦始皇 遂封为五大夫。”详“ 五大夫 ”。
(2).山名。在今 安徽 铜陵县 东南。 唐 诗人 李白 曾筑室居此。 唐 李白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躋攀,徵古絶遗老,因名 五松山 。” 明 嘉靖 《铜陵县志·地理志》:“ 五松山 ,在县南四里,山旧有松,一本五枝,故名。 唐 李白 筑室于上,为 五松书院 。”
(2).山名。在今 安徽 铜陵县 东南。 唐 诗人 李白 曾筑室居此。 唐 李白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躋攀,徵古絶遗老,因名 五松山 。” 明 嘉靖 《铜陵县志·地理志》:“ 五松山 ,在县南四里,山旧有松,一本五枝,故名。 唐 李白 筑室于上,为 五松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