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42,分250页显示  上一页  192  193  194  195  196  198  199  200  20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犯戒五过
犯戒五衰
百法五位
五种自在
地水火风空五指
如来五种说法
五戒分满
五戒果报
五戒与五常
五戒二十五神
忍行五德
五序
佛五姓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五佛性
犯戒五过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害自身。二为智者所呵。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道。见四分律五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触犯佛所制的戒律者有五种的罪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
犯戒五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求财不遂。二设得即耗。三众不爱敬。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见中阿含经。
【佛学常见辞汇】
触犯佛所制戒的人会有五种的衰耗,即求财不遂、设得即耗、众不爱敬、恶名流布、死入地狱。
百法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唯识宗立一切法为百法,分别之为五位。
五种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之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不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也。二生自在,菩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非乐,地狱非苦,去住无碍也。三业自在,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或现神能,或说妙法,或入禅定,或修苦行,所作之行业,但为利他而纵任无碍也。四觉观自在,粗心曰觉,细心曰观。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行,虽有思惟,然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也。五众具果报自在,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须之具,不假经营,自然周具,心无染碍也。见大宝积经六十八。
地水火风空五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说从小指至拇指如其次第,以配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
如来五种说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说法之五种方法:一言说,以言音而说法。二随宜,随顺众生之机根而说法。三方便,以善巧方便而导之。四法门,说妙法,开解脱之门,而使入于清净之地。五大悲,起大悲心一念一刹那不舍众生而说法。
五戒分满
【佛学大辞典】
(术语)萨婆多部宗之义,不许五戒之分受,成实宗之义,则许随意分受。俱舍论十四曰:「近事必具律义。」成实论五戒品曰:「问曰: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但取要有五。」智度论十三曰:「五戒有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
五戒果报
【佛学大辞典】
(杂语)持五戒则得人趣之果报。文句四下曰:「普曜曰:五道源来,五戒为人,十善生天。」
五戒与五常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天台仁王经疏上引提谓经以五戒配于五常,谓不杀,仁也。不偷盗,智也。不邪淫,义也。不饮酒,礼也。不妄语,信也。止观六上所配不同:谓仁者不杀戒也,义者不盗戒也,礼者不饮酒戒也,智者不妄语戒也,信者不邪淫戒也。
五戒二十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戒一一各有五神。护持五戒者。见灌顶经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戒——各有五神,保护受持五戒的人。
忍行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行堪忍,则有无根,无呵,众人爱,有好名,生善道之五德也。
五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分科法华经之别序而为五序:一众准序,尔时世尊四众围绕等是也。二现瑞序,六瑞是也。三疑念序,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等是也。四发问序,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等是也。五答问序,尔时文殊师利是也。
佛五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家前释尊之俗姓有五种:瞿昙、甘蔗、日种、舍夷、释迦是也。(参见:瞿昙)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前二十九品诸弟子各说本因,第三十品佛说九恼之本因。经文未完。
五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觉之智谓之菩提。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显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法华文句十曰:「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当,了、缘,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