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41,分250页显示 上一页 191 192 193 194 195 197 198 199 200 下一页
内五股印
比丘五德
仁王般若五坛法
四重五逆
四律五论
四信五行
四信五品
四教五时
正五九月
五种布施
出世五食
外五钴印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犯戒五过
佛类词典(续上)
内五明内五股印
比丘五德
仁王般若五坛法
四重五逆
四律五论
四信五行
四信五品
四教五时
正五九月
五种布施
出世五食
外五钴印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犯戒五过
内五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明)
(术语)(参见:五明)
五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西域内外学者,必宜学习之处,有五明,故云五明处:一、声明S/abdavidya,明言语文字者(见声明顶)。二、工巧明Silpakarmastha%navidya%,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Cikitsa%vida%,明医术者。四、因明Hetuvidya%,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所谓论理学也。五、内明Adhya%tmavidya%,明自家之宗旨者。前四明与自他同;内明之一,与自他各学异。婆罗门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明者阐明之义,各开阐其理而證明之,故曰明。又明为智之异名,各依其学而得其智,故曰明。西域记二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菩萨地持经三曰:「明处者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
【佛学常见辞汇】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钞)
〔一、声明〕,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三、医方明〕,医方,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名数)西域内外学者,必宜学习之处,有五明,故云五明处:一、声明S/abdavidya,明言语文字者(见声明顶)。二、工巧明Silpakarmastha%navidya%,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Cikitsa%vida%,明医术者。四、因明Hetuvidya%,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所谓论理学也。五、内明Adhya%tmavidya%,明自家之宗旨者。前四明与自他同;内明之一,与自他各学异。婆罗门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明者阐明之义,各开阐其理而證明之,故曰明。又明为智之异名,各依其学而得其智,故曰明。西域记二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菩萨地持经三曰:「明处者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
【佛学常见辞汇】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钞)
〔一、声明〕,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三、医方明〕,医方,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内五股印
【佛学大辞典】
(印名)(参见:五股印)
(印名)(参见:五股印)
五股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为表五智与五佛之印,有五大印,五智印,五峰印,金刚慧印,大羯磨印,大率都婆印等之称。五股印中有内外二种,即内缚五股印,外缚五股印也。此极为秘密。真言宗于事相上生种种之异说。与玄谈,口传。经轨中之本据,如瑜祇经序品曰:「常持此赞王,结大羯磨印。以一字心明,三十七圆满。若作漫荼罗,及画瑜伽像。结窣睹波印,诵明如四处。普贤三昧耶,屈进力(二头指)如钩,檀慧(二小指)禅智(二大指)合,是名彼大印。次诵一字明,结羯磨印,时时不间断,三十七圆满。」此所以生,上述之异名也。
(印相)为表五智与五佛之印,有五大印,五智印,五峰印,金刚慧印,大羯磨印,大率都婆印等之称。五股印中有内外二种,即内缚五股印,外缚五股印也。此极为秘密。真言宗于事相上生种种之异说。与玄谈,口传。经轨中之本据,如瑜祇经序品曰:「常持此赞王,结大羯磨印。以一字心明,三十七圆满。若作漫荼罗,及画瑜伽像。结窣睹波印,诵明如四处。普贤三昧耶,屈进力(二头指)如钩,檀慧(二小指)禅智(二大指)合,是名彼大印。次诵一字明,结羯磨印,时时不间断,三十七圆满。」此所以生,上述之异名也。
比丘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怖魔,乞士,净戒,净明,破恶也。(参见:苾刍)
(名数)怖魔,乞士,净戒,净明,破恶也。(参见:苾刍)
仁王般若五坛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设五个坛供养五大力菩萨即五大明王之法也。是仁王经之佛说。
(修法)设五个坛供养五大力菩萨即五大明王之法也。是仁王经之佛说。
四重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重罪与五逆罪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重罪与五逆罪。
(名数)四重罪与五逆罪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重罪与五逆罪。
四律五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律者:一、十诵律Sarva%stiva%da-vinaya,六十一卷,后秦弗若多罗译。是五部中之萨婆多部也。二、四分律Dharmagupta-vinaya,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译,是五部中之昙无德部也。三、僧祇律Sa%n%ghika-vinaya,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等译。本名摩诃僧祇律Maha%sa%n%gha,是根本窟内之上座部也。四、五部律Mahis/a%saka-vinaya,三十卷,宋佛陀什等译,具名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Mahi^s/a%sakanika%ya-pan^cavarga-vinaya,是五部中之弥沙塞部也。其他五部中之迦叶遗部,唯传戒本(解脱戒经)广律未传,又五部中之婆苏富多罗部,戒律广本皆未传,五论者:一、毗尼母论Vinaya-ma%trika%-s/a%stra八卷,失译。本名毗尼母经。二、摩得勒伽论,十卷。宋僧伽跋摩译。具名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Sarva%stiva%danika%ya-vinaya-ma%trika%,此二论是依萨婆多者。三、善见论Samanta-pa%sa%dika%,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本名善见律毗婆沙Sudars/ana-vibha%s!a%-vinaya,此解四分律者,四、萨婆多论。九卷,失译。本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Sarva%stiva%da-vinaya-vibha%s!a%,此释十诵律者。五、明了论。一卷,陈真谛译。本名律二十二明了论Vnaya-dva%vim%sati-prasanna%rtha-s/a%stra,此依十八部中之正量部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字部四律五论)
(名数)四律者:一、十诵律Sarva%stiva%da-vinaya,六十一卷,后秦弗若多罗译。是五部中之萨婆多部也。二、四分律Dharmagupta-vinaya,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译,是五部中之昙无德部也。三、僧祇律Sa%n%ghika-vinaya,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等译。本名摩诃僧祇律Maha%sa%n%gha,是根本窟内之上座部也。四、五部律Mahis/a%saka-vinaya,三十卷,宋佛陀什等译,具名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Mahi^s/a%sakanika%ya-pan^cavarga-vinaya,是五部中之弥沙塞部也。其他五部中之迦叶遗部,唯传戒本(解脱戒经)广律未传,又五部中之婆苏富多罗部,戒律广本皆未传,五论者:一、毗尼母论Vinaya-ma%trika%-s/a%stra八卷,失译。本名毗尼母经。二、摩得勒伽论,十卷。宋僧伽跋摩译。具名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Sarva%stiva%danika%ya-vinaya-ma%trika%,此二论是依萨婆多者。三、善见论Samanta-pa%sa%dika%,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本名善见律毗婆沙Sudars/ana-vibha%s!a%-vinaya,此解四分律者,四、萨婆多论。九卷,失译。本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Sarva%stiva%da-vinaya-vibha%s!a%,此释十诵律者。五、明了论。一卷,陈真谛译。本名律二十二明了论Vnaya-dva%vim%sati-prasanna%rtha-s/a%stra,此依十八部中之正量部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字部四律五论)
四信五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起信论之法相也。四信者,为信真如与三宝之四种信心。五行者:一施门,二戒门,三忍门,四进门,五止观门。是六波罗蜜也。合禅定智慧之二波罗蜜而为一止观门者,以止观合修。双运不二也。见起信论义记下末。
(名数)起信论之法相也。四信者,为信真如与三宝之四种信心。五行者:一施门,二戒门,三忍门,四进门,五止观门。是六波罗蜜也。合禅定智慧之二波罗蜜而为一止观门者,以止观合修。双运不二也。见起信论义记下末。
四信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之名目。佛为明法华之功德,于分别功德品,约在世之弟子,明四信之功德,约灭后之弟子,明五品之功德。四信者:一一念信解,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人说,四信深观成也。五品者: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也(此五行品类差别,故名品,非篇章之名也)。此四信与五品为同体异名,但在世者,无色尘之经卷,故缺读诵品之一云。
(名数)台家之名目。佛为明法华之功德,于分别功德品,约在世之弟子,明四信之功德,约灭后之弟子,明五品之功德。四信者:一一念信解,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人说,四信深观成也。五品者: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也(此五行品类差别,故名品,非篇章之名也)。此四信与五品为同体异名,但在世者,无色尘之经卷,故缺读诵品之一云。
四教五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之教相判释也。四教者,化仪化法各有四教,五时者,说两种四教之时也。(参见:五时及四教)
(术语)天台所立之教相判释也。四教者,化仪化法各有四教,五时者,说两种四教之时也。(参见:五时及四教)
正五九月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三长斋月)
(杂语)(参见:三长斋月)
五种布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见贤愚经诸经要集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施饥饿者、施智法人。
(名数)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见贤愚经诸经要集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施饥饿者、施智法人。
出世五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述之九种中,后五种为增长资益出世之善根者,故称出世之五食。见华严大疏十九。
(术语)(参见: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述之九种中,后五种为增长资益出世之善根者,故称出世之五食。见华严大疏十九。
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外五钴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参见:五钴印)。合两手之小指,而形一钴,合左右之中指而又形一钴,开左右之头指,各形一钴,合左右之拇指而形一钴通成五钴。而交叉左右之无名指,容于掌内,为内五钴印,出于手背,为外五钴印。见图印集二。
(印相)(参见:五钴印)。合两手之小指,而形一钴,合左右之中指而又形一钴,开左右之头指,各形一钴,合左右之拇指而形一钴通成五钴。而交叉左右之无名指,容于掌内,为内五钴印,出于手背,为外五钴印。见图印集二。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馀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馀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犯戒五过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害自身。二为智者所呵。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道。见四分律五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触犯佛所制的戒律者有五种的罪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
(名数)一害自身。二为智者所呵。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道。见四分律五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触犯佛所制的戒律者有五种的罪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