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187 188 189 190 191 193 194 195 196 下一页
五乐
五篇
五德
自恣五德
瞻病五德
戒师五德
五摄论
五灯录
五灯会元
五灯严统
五浊
五浊增时
五谷
五缚
佛类词典(续上)
五箭五乐
五篇
五德
自恣五德
瞻病五德
戒师五德
五摄论
五灯录
五灯会元
五灯严统
五浊
五浊增时
五谷
五缚
五箭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五欲之害身俱舍论一曰:「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譬喻)譬五欲之害身俱舍论一曰:「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五乐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欲之快乐也。群疑论探要记七曰:「五情快乐名为五乐,谓凡愚人贪染五境深生乐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出家乐,世间之人,多诸惑业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此苦也。二远离乐,为色界初禅天之乐。初禅能远离欲界之爱染烦恼,生禅定之喜乐也。三寂静乐,为二禅天之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乐也。四菩提乐,成无上道,于法界得自在之法乐也。五涅槃乐,离生死之苦,入于无馀涅槃,究竟寂灭之乐也。见华严大疏钞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出家乐是世人有许多的惑业烦恼,如果出家修道證果,便能永断这种痛苦;远离乐是色界初禅天的乐,初禅能远离欲界的爱染烦恼,而生禅定的喜乐;寂静乐是二禅天的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而发深妙的喜乐;菩提乐就是成就无上妙道,于法界得自在的法乐;涅槃乐即离生死的痛苦,而入于无馀涅槃,获得究竟寂灭之乐。
(杂语)五欲之快乐也。群疑论探要记七曰:「五情快乐名为五乐,谓凡愚人贪染五境深生乐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出家乐,世间之人,多诸惑业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此苦也。二远离乐,为色界初禅天之乐。初禅能远离欲界之爱染烦恼,生禅定之喜乐也。三寂静乐,为二禅天之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乐也。四菩提乐,成无上道,于法界得自在之法乐也。五涅槃乐,离生死之苦,入于无馀涅槃,究竟寂灭之乐也。见华严大疏钞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出家乐是世人有许多的惑业烦恼,如果出家修道證果,便能永断这种痛苦;远离乐是色界初禅天的乐,初禅能远离欲界的爱染烦恼,而生禅定的喜乐;寂静乐是二禅天的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而发深妙的喜乐;菩提乐就是成就无上妙道,于法界得自在的法乐;涅槃乐即离生死的痛苦,而入于无馀涅槃,获得究竟寂灭之乐。
五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律学惯读为五篇七聚。(参见:篇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波罗夷罪Pa%ra%jika,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而不能再生,不复得为比丘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Sam%gha%vasesa,僧者,僧伽之略,残为婆尸沙之译,残者,比丘犯此罪,殆濒于死,仅有残馀之命。因此而向于僧众忏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三波逸提罪Pa%yattika,译曰堕,堕狱之人也。此有舍堕与舍二种,二种合而比丘有一百二十戒,比丘尼有二百八戒。四提舍尼罪,具云波罗提提舍Pratides/aniya,译曰向彼悔,向他比丘而忏悔,便得除灭之罪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五突吉罗罪Dus!kr!ta,译曰恶作,其所作之恶也,其罪尤轻,比丘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合有一百九戒,比丘尼亦同。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之一曰:「五篇名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
【佛学常见辞汇】
波罗夷、僧残、单堕、提舍尼、突吉罗。(参见:八段五篇)
【佛学次第统编】
五篇,即分犯罪以为五等也。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此五等犯罪,若以世俗罪律之意例之,可配五刑。翻译名义云:「五篇配五刑是也。」
一、波罗夷配死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此即根本极恶之戒。谓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无分,死堕地狱。四分律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生。若犯此法,不得复成比丘。」以由此罪极重,故以死罪配之。
二、僧残配流 毗尼母律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盖言人若犯此罪,僧作法除,庶几戒德可复,犹如斫残,咽漠喉未断,早救尚可。以由此罪稍轻于前,故以流罪配之。
三、波逸提配徒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通为覆障。」以由此罪轻于僧残,故以徒罪配之。
四、提舍尼配杖 梵语提舍尼,华言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祇律云:「此罪应发露也。」盖言此罪轻于前之三罪,乃容对众发露悔过,故以杖罪配之。
五、突吉罗配笞 善见律中,梵语突吉罗,华言恶作。四分律本中,梵语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馀戒罪重易持,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此又轻于前,故以笞罪配之。
(术语)律学惯读为五篇七聚。(参见:篇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波罗夷罪Pa%ra%jika,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而不能再生,不复得为比丘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Sam%gha%vasesa,僧者,僧伽之略,残为婆尸沙之译,残者,比丘犯此罪,殆濒于死,仅有残馀之命。因此而向于僧众忏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三波逸提罪Pa%yattika,译曰堕,堕狱之人也。此有舍堕与舍二种,二种合而比丘有一百二十戒,比丘尼有二百八戒。四提舍尼罪,具云波罗提提舍Pratides/aniya,译曰向彼悔,向他比丘而忏悔,便得除灭之罪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五突吉罗罪Dus!kr!ta,译曰恶作,其所作之恶也,其罪尤轻,比丘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合有一百九戒,比丘尼亦同。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之一曰:「五篇名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
【佛学常见辞汇】
波罗夷、僧残、单堕、提舍尼、突吉罗。(参见:八段五篇)
【佛学次第统编】
五篇,即分犯罪以为五等也。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此五等犯罪,若以世俗罪律之意例之,可配五刑。翻译名义云:「五篇配五刑是也。」
一、波罗夷配死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此即根本极恶之戒。谓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无分,死堕地狱。四分律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生。若犯此法,不得复成比丘。」以由此罪极重,故以死罪配之。
二、僧残配流 毗尼母律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盖言人若犯此罪,僧作法除,庶几戒德可复,犹如斫残,咽漠喉未断,早救尚可。以由此罪稍轻于前,故以流罪配之。
三、波逸提配徒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通为覆障。」以由此罪轻于僧残,故以徒罪配之。
四、提舍尼配杖 梵语提舍尼,华言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祇律云:「此罪应发露也。」盖言此罪轻于前之三罪,乃容对众发露悔过,故以杖罪配之。
五、突吉罗配笞 善见律中,梵语突吉罗,华言恶作。四分律本中,梵语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馀戒罪重易持,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此又轻于前,故以笞罪配之。
篇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类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称目也。此有篇门与聚门之别,篇门者,依结成之罪果及急要之义而区别为五篇,聚门者,类聚其罪性及因罪(犯波罗夷僧残二罪而未成者曰偷兰遮),而为六聚七聚八聚也。
(术语)类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称目也。此有篇门与聚门之别,篇门者,依结成之罪果及急要之义而区别为五篇,聚门者,类聚其罪性及因罪(犯波罗夷僧残二罪而未成者曰偷兰遮),而为六聚七聚八聚也。
八段五篇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是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属于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别列于附表说明之。
(名目) (比丘戒) (比丘尼戒) (名目)
┌第一 波罗夷----四-----八----波罗夷┐
│第二 僧 残---十三----十七----僧 残│
│第三 不 定----二-----无──┐ │
八段┤第四 舍 堕---三十----三十┐_│_堕 ├五篇
│第五 单 堕---九十---一七八┘ │ │
│第六 提舍尼----四-----八──┼─提舍尼│
│第七 众 学---一百----一百──│ │
└第八 灭 诤----七-----七──┘─突吉罗┘
(共计)二百五十戒 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是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属于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别列于附表说明之。
(名目) (比丘戒) (比丘尼戒) (名目)
┌第一 波罗夷----四-----八----波罗夷┐
│第二 僧 残---十三----十七----僧 残│
│第三 不 定----二-----无──┐ │
八段┤第四 舍 堕---三十----三十┐_│_堕 ├五篇
│第五 单 堕---九十---一七八┘ │ │
│第六 提舍尼----四-----八──┼─提舍尼│
│第七 众 学---一百----一百──│ │
└第八 灭 诤----七-----七──┘─突吉罗┘
(共计)二百五十戒 三百四十八戒
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五德。
(名数)有种种之五德。
自恣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安居竟日行自恣举罪之式,选僧众而为自恣举罪之任者,必具二种之五德:一不爱,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痴,五知自恣与不自恣,此名自恣之五德。又:一知时,二真实,三利益,四柔软,五慈心,此名举罪之五德。行事钞上四曰:「四分律取具二五法者,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不自恣,此名自恣五德。律文又差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尘穬,慈心不以瞋恚,此谓举罪五德。」
(名数)安居竟日行自恣举罪之式,选僧众而为自恣举罪之任者,必具二种之五德:一不爱,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痴,五知自恣与不自恣,此名自恣之五德。又:一知时,二真实,三利益,四柔软,五慈心,此名举罪之五德。行事钞上四曰:「四分律取具二五法者,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不自恣,此名自恣五德。律文又差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尘穬,慈心不以瞋恚,此谓举罪五德。」
瞻病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看护有病之人,当行五种之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贼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见四分律四十一。
(名数)看护有病之人,当行五种之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贼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见四分律四十一。
戒师五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见天台戒疏上。
(名数)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见天台戒疏上。
五摄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著菩萨摄集一切大乘之要义而作论,名摄大乘论。天亲无性二菩萨作释论而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各翻译之,故有五名。一无著摄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名曰摄大乘论,陈真谛译,三卷,亦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卷,名摄大乘论本。天亲摄论,又名世亲摄论。天亲菩萨,通释无著之本论者。陈真谛译十五卷,名摄大乘论释,随笈多译,十卷,名摄大乘轮释论,唐玄奘译,十卷,名摄大乘轮数。三无性摄论,无性菩萨,通释无著之本论者。唐玄奘译,十卷,名摄大乘论释。四梁摄论,称前真谛所译之无著摄论三卷,与天亲摄论十五卷。五唐摄论,称前玄奘所译之无著摄论三卷,与天亲摄论无性摄论各十卷也。见三藏法数二十。
【三藏法数】
(出法宝标目)
摄论者,即摄大乘论也。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也。此论乃无著菩萨所造,天亲、无性二菩萨各作论释,申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二法师翻译不同,故通名五摄论也。
〔一、无著摄论〕,谓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三卷成文,是为无著摄论。
〔二、天亲摄论〕,谓天亲菩萨因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复造论释,申明论议,名大乘摄论释,一十五卷成文,是为天亲摄论。
〔三、无性摄论〕,谓无性菩萨因无著摄论,亦造论释,申通其义,为摄大乘论释,十卷成文,是为无性摄论。
〔四、梁摄论〕,谓梁朝真谛三藏法师译天亲所造之论释,流传此土,是为梁摄论。
〔五、唐摄论〕,谓唐朝玄奘法师译无著菩萨论,及无性菩萨所造论释,是为唐摄论。
(名数)无著菩萨摄集一切大乘之要义而作论,名摄大乘论。天亲无性二菩萨作释论而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各翻译之,故有五名。一无著摄论,后魏佛陀扇多译,二卷,名曰摄大乘论,陈真谛译,三卷,亦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卷,名摄大乘论本。天亲摄论,又名世亲摄论。天亲菩萨,通释无著之本论者。陈真谛译十五卷,名摄大乘论释,随笈多译,十卷,名摄大乘轮释论,唐玄奘译,十卷,名摄大乘轮数。三无性摄论,无性菩萨,通释无著之本论者。唐玄奘译,十卷,名摄大乘论释。四梁摄论,称前真谛所译之无著摄论三卷,与天亲摄论十五卷。五唐摄论,称前玄奘所译之无著摄论三卷,与天亲摄论无性摄论各十卷也。见三藏法数二十。
【三藏法数】
(出法宝标目)
摄论者,即摄大乘论也。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也。此论乃无著菩萨所造,天亲、无性二菩萨各作论释,申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二法师翻译不同,故通名五摄论也。
〔一、无著摄论〕,谓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三卷成文,是为无著摄论。
〔二、天亲摄论〕,谓天亲菩萨因无著菩萨造大乘摄论,复造论释,申明论议,名大乘摄论释,一十五卷成文,是为天亲摄论。
〔三、无性摄论〕,谓无性菩萨因无著摄论,亦造论释,申通其义,为摄大乘论释,十卷成文,是为无性摄论。
〔四、梁摄论〕,谓梁朝真谛三藏法师译天亲所造之论释,流传此土,是为梁摄论。
〔五、唐摄论〕,谓唐朝玄奘法师译无著菩萨论,及无性菩萨所造论释,是为唐摄论。
五灯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景德传灯录,二广灯录,三续灯录,四联灯录,五普灯录也。禅宗正脉序曰:「已而六传至曹溪,而支分派别,洋溢汎滥,遍满天下。不有文字纪录事缘,又何以知其投针玄趣,激电迅机,开示妙明之真性哉!此吴僧道原传灯录之所有作。(中略)后斯辙者曰广灯、续灯、联灯、普灯,虽各详略不同亦无非所以明此一大事也。宋时有僧普济者,患五灯之浩瀚,作五灯会元以惠来学,甚盛心也。」
(名数)一景德传灯录,二广灯录,三续灯录,四联灯录,五普灯录也。禅宗正脉序曰:「已而六传至曹溪,而支分派别,洋溢汎滥,遍满天下。不有文字纪录事缘,又何以知其投针玄趣,激电迅机,开示妙明之真性哉!此吴僧道原传灯录之所有作。(中略)后斯辙者曰广灯、续灯、联灯、普灯,虽各详略不同亦无非所以明此一大事也。宋时有僧普济者,患五灯之浩瀚,作五灯会元以惠来学,甚盛心也。」
五灯会元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宋释普济撰。其书取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驸马都尉李遵勖天圣广灯录,释维白建中靖国续灯录,释道明联灯会要,释正受嘉泰普灯录,撮其要旨,汇为一书,故曰五灯会元。删薙冗杂,颇为简要。其考论宗系,亦最详明。见四库提要。
(书名)二十卷。宋释普济撰。其书取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驸马都尉李遵勖天圣广灯录,释维白建中靖国续灯录,释道明联灯会要,释正受嘉泰普灯录,撮其要旨,汇为一书,故曰五灯会元。删薙冗杂,颇为简要。其考论宗系,亦最详明。见四库提要。
五灯严统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五卷,明费隐通容,百痴愿公共撰。录过去七佛至云门澄法嗣之禅宗五家传灯法系者也。匡五灯续略之讹谬,严加勘校。使从前相传之道统,不涉紊乱,故立此书名。
(书名)二十五卷,明费隐通容,百痴愿公共撰。录过去七佛至云门澄法嗣之禅宗五家传灯法系者也。匡五灯续略之讹谬,严加勘校。使从前相传之道统,不涉紊乱,故立此书名。
五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五滓,五浑等。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一、劫浊,谓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二、见浊,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三、烦恼浊,贪瞋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四、众生浊,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五、命浊,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十岁也,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劫浊中有四浊,以四浊之故为劫浊也,又四浊中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此二者成众生浊与命浊之二者也。文句四下曰:「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同文句记曰:「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不有浊,至二万岁为五浊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三曰:「言五浊者:一劫浊,劫浊无别体,但四浊聚于此时。悲华云:从灭劫人寿二万岁时为劫浊。二见浊,五利使。三烦恼浊,五钝使。四众生浊,亦无别体,揽前利钝果报立此假名。五命浊,连持色心,摧年促寿。」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阿弥陀经曰:「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二、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三、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四、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
〔五、劫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
(名数)又名五滓,五浑等。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一、劫浊,谓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二、见浊,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三、烦恼浊,贪瞋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四、众生浊,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五、命浊,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十岁也,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劫浊中有四浊,以四浊之故为劫浊也,又四浊中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此二者成众生浊与命浊之二者也。文句四下曰:「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同文句记曰:「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不有浊,至二万岁为五浊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三曰:「言五浊者:一劫浊,劫浊无别体,但四浊聚于此时。悲华云:从灭劫人寿二万岁时为劫浊。二见浊,五利使。三烦恼浊,五钝使。四众生浊,亦无别体,揽前利钝果报立此假名。五命浊,连持色心,摧年促寿。」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阿弥陀经曰:「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二、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三、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四、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
〔五、劫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
五浊增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浊者,住劫中自人寿二万岁之时为始,初则其浊轻微,渐从时代之变化,而增高其度,在末法浇季之今时,愈益增长,故谓之五浊增时。
【佛学常见辞汇】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术语)五浊者,住劫中自人寿二万岁之时为始,初则其浊轻微,渐从时代之变化,而增高其度,在末法浇季之今时,愈益增长,故谓之五浊增时。
【佛学常见辞汇】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五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稻谷,二大麦,三小麦,四菉豆,五白芥子。见法华轨。一大麦,二小麦,三稻谷,四小豆,五胡麻,见建立轨,一髻尊陀罗尼经。
(名数)一稻谷,二大麦,三小麦,四菉豆,五白芥子。见法华轨。一大麦,二小麦,三稻谷,四小豆,五胡麻,见建立轨,一髻尊陀罗尼经。
五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相应所缘二缚之中,更开所缘为四缚,合于相应缚而为五缚。四缚者:一同部同品缚,二同部异品缚,三异部同品缚,四异部异品缚。部谓四谛修道之五部,品谓贪瞋等之各种。见俱舍光记一。
(名数)(参见: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相应所缘二缚之中,更开所缘为四缚,合于相应缚而为五缚。四缚者:一同部同品缚,二同部异品缚,三异部同品缚,四异部异品缚。部谓四谛修道之五部,品谓贪瞋等之各种。见俱舍光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