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176 177 178 179 180 182 183 184 185 下一页
五停四念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位
五处供养
五处真言
五处加持
五问十题
五族如来
五盛阴苦
五庄严法
五茎莲华
五智
五智所生三身
五智印
佛类词典(续上)
五坚固五停四念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位
五处供养
五处真言
五处加持
五问十题
五族如来
五盛阴苦
五庄严法
五茎莲华
五智
五智所生三身
五智印
五坚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五百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五百年)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五百年)
(术语)(参见:五五百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五百年)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五百年)
五五百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后五期之五百年也。一期各说一坚固,以示法之兴废。一、解脱坚固,谓佛灭后第一之五百年间。以正法盛,得解脱者多故也。二、禅定坚固,谓等二之五百年间。以虽无得解脱者。而禅定者多故也。三、多闻坚固,谓第三之五百年。以实行渐衰,唯尚多闻故也。四、塔寺坚固,谓第四之五百年间。以此时唯塔寺之建立为盛故也。五、斗诤坚固,谓第五之五百年间。废三学,唯以斗诤为事,增长邪见之时也。行之各坚固,故云坚固。大集月藏经十曰:「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佛学常见辞汇】
谓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废。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二、禅定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获得解脱,但是修学禅定的人很多。三、多闻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五、斗诤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五个五百年间,戒定慧三学已被世人遗忘,唯以斗诤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时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五五百年者,乃如来出世正、像、末法之年数也。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今以二千五百年,分为五者。其初二五百年,为正法之时,有修證解脱禅定之人。次二五百年,为像法之时,人虽有修行,而无證果,唯有多闻布施之者。后五百年,乃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也,此时之人,无修无證,但以斗诤而为正修,以法有盛衰不同,故分此五五百年也。
〔第一五百年,解脱坚固〕,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不攻异学,唯务大乘,利益众生,解脱自在,坚固不变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厌居生死,求證涅槃,顿息攀缘,深修禅定,坚固不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三五百年,多闻坚固〕,谓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持戒律,怠习禅定,唯尚多闻,依语生解,坚固不变也。
〔第四五百年,塔寺坚固〕,谓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习禅定,喜种福田,广结善缘,多修塔寺,坚固不变也。
〔第五五百年,斗诤坚固〕,谓诸比丘于末法五百年中,不修戒律,唯尚斗诤,增长邪见,坚固不变也。
(术语)佛灭后五期之五百年也。一期各说一坚固,以示法之兴废。一、解脱坚固,谓佛灭后第一之五百年间。以正法盛,得解脱者多故也。二、禅定坚固,谓等二之五百年间。以虽无得解脱者。而禅定者多故也。三、多闻坚固,谓第三之五百年。以实行渐衰,唯尚多闻故也。四、塔寺坚固,谓第四之五百年间。以此时唯塔寺之建立为盛故也。五、斗诤坚固,谓第五之五百年间。废三学,唯以斗诤为事,增长邪见之时也。行之各坚固,故云坚固。大集月藏经十曰:「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佛学常见辞汇】
谓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废。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二、禅定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获得解脱,但是修学禅定的人很多。三、多闻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五、斗诤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五个五百年间,戒定慧三学已被世人遗忘,唯以斗诤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时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五五百年者,乃如来出世正、像、末法之年数也。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今以二千五百年,分为五者。其初二五百年,为正法之时,有修證解脱禅定之人。次二五百年,为像法之时,人虽有修行,而无證果,唯有多闻布施之者。后五百年,乃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也,此时之人,无修无證,但以斗诤而为正修,以法有盛衰不同,故分此五五百年也。
〔第一五百年,解脱坚固〕,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不攻异学,唯务大乘,利益众生,解脱自在,坚固不变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厌居生死,求證涅槃,顿息攀缘,深修禅定,坚固不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三五百年,多闻坚固〕,谓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持戒律,怠习禅定,唯尚多闻,依语生解,坚固不变也。
〔第四五百年,塔寺坚固〕,谓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习禅定,喜种福田,广结善缘,多修塔寺,坚固不变也。
〔第五五百年,斗诤坚固〕,谓诸比丘于末法五百年中,不修戒律,唯尚斗诤,增长邪见,坚固不变也。
五停四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也。法华玄义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术语)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也。法华玄义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五停心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尔。」天台于四教仪、四念处、名第四观为界方便,而举第一种。于玄义、止观即、为念佛观,而举第二种。图示其次第并名字之不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尔。」天台于四教仪、四念处、名第四观为界方便,而举第一种。于玄义、止观即、为念佛观,而举第二种。图示其次第并名字之不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五停心观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贤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观法之位。
(术语)七贤位之第一。修五停心观法之位。
五处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言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之五者,常宜供养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名数)言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之五者,常宜供养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五处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谓加持五处之入佛三昧耶真言。见青龙轨上。
(真言)谓加持五处之入佛三昧耶真言。见青龙轨上。
五处加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指印或杵铃当身体之五处也。五处加持有二义:大日三世常住,故以喉表之,人喉寿也。大日弥陀一佛义可思之,弥陀能成无量寿,大日所成无量寿也。
(术语)以指印或杵铃当身体之五处也。五处加持有二义:大日三世常住,故以喉表之,人喉寿也。大日弥陀一佛义可思之,弥陀能成无量寿,大日所成无量寿也。
五问十题
【佛学大辞典】
(杂语)论义有五问十题之称。问者五人,讲师一人。问者一人以各业副为十题。初问之题曰业义。次问之题曰副义。
(杂语)论义有五问十题之称。问者五人,讲师一人。问者一人以各业副为十题。初问之题曰业义。次问之题曰副义。
五族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谓金刚界之五智如来也。见安像三昧仪轨经。
(佛名)谓金刚界之五智如来也。见安像三昧仪轨经。
五盛阴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阴而成,其五阴之势用炽盛,故曰盛阴。受于盛阴一切之苦,谓之五阴盛苦。即心身之总苦也。又曰五阴盛。(参见:五阴盛苦)
(术语)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阴而成,其五阴之势用炽盛,故曰盛阴。受于盛阴一切之苦,谓之五阴盛苦。即心身之总苦也。又曰五阴盛。(参见:五阴盛苦)
五庄严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三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于极理为精,勤策于清净法界中为进。入真言门之菩萨,先发菩提心,被慈悲甲冑,于无尽生死中,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都无有怯弱,破诸天魔等,直进于不退转,名为精进。明王为表示三部诸尊之本誓愿力者,即明可以诸佛之三昧道为所依者。若菩萨不依凭诸佛之本誓,则不得警发尘数之圣众,入生死海利益单品也。除障以下三者,如其次第为扇底迦(息灾),阿毗遮噜迦(调伏),补瑟徵迦(增益)之三种法。扇底迦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之三惑三障,故云除障。阿毗遮噜迦法,降伏凡圣无始之怨敌。今随能伏之法,故名为成就诸勇猛事。补瑟徵迦法,能满凡圣一切之所乐,故云成就一切,能成就之法,为真言也。见苏悉地经疏第一等。
(名数)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三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于极理为精,勤策于清净法界中为进。入真言门之菩萨,先发菩提心,被慈悲甲冑,于无尽生死中,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都无有怯弱,破诸天魔等,直进于不退转,名为精进。明王为表示三部诸尊之本誓愿力者,即明可以诸佛之三昧道为所依者。若菩萨不依凭诸佛之本誓,则不得警发尘数之圣众,入生死海利益单品也。除障以下三者,如其次第为扇底迦(息灾),阿毗遮噜迦(调伏),补瑟徵迦(增益)之三种法。扇底迦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之三惑三障,故云除障。阿毗遮噜迦法,降伏凡圣无始之怨敌。今随能伏之法,故名为成就诸勇猛事。补瑟徵迦法,能满凡圣一切之所乐,故云成就一切,能成就之法,为真言也。见苏悉地经疏第一等。
五茎莲华
【佛学大辞典】
(本生)(参见:然灯佛)
【佛学大辞典】
(本生)释迦如来昔遇燃灯佛(锭光佛),奉五茎莲华,布发于泥,使佛蹈之,因受记别。(参见:然灯佛)
(本生)(参见:然灯佛)
【佛学大辞典】
(本生)释迦如来昔遇燃灯佛(锭光佛),奉五茎莲华,布发于泥,使佛蹈之,因受记别。(参见:然灯佛)
五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显教转八识而成就四智,以立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于此加第九识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识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于尘沙,是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为法界体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圆镜智,是转阿赖耶识所得。显现法界之万象,如大圆镜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转末那识所得。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观察智,是转意识所得。分别好妙诸法而观察众机,说法断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转眼等之五识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也。此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为体相二大。盖法界体性智之大日为六大,是体大也,四方之四佛为其所出之别德,则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圆镜智之阿閦,为大曼荼罗身。平等性智之宝生,为三昧耶(译平等)曼荼罗身。妙观察智之弥陀,为法曼荼罗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为羯磨(译作业)曼荼罗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样。(参见:五大)。此有通别二门,今依别门也,若依通门,则五智直为五智,五如来直为五如来,教观大纲曰:「慈觉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体性智缘中道遮照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开佛智为五智,前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是密教特有之说也。(参见:五字部五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所说,如来之五智也。于上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参见:五字部五智)
【佛学次第统编】
五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一、大圆镜智 第八阿赖耶识,在于因位,含藏染净之种子,以生一切法之现行,至于果位,转而成照一切法而现其影像,之智故喻曰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 因位之第七末那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疑,四烦恼相应,而任运执我他彼此之差别,为此差别之执故,则第八识受染污,前六识亦受染污,及至果位,转而为缘一切法平等性,即真如实相之智,故曰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 第六意识,在于因位,缘有为无为之一切法而观察之,故至果位,转而成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 前五识在于因位,缘取现量五尘之境界而成所作,故至果位转而成化他事业之智,故曰成所作智。
五、法界体性智 第九识在因位,为八识之总体。八识者,第九识之别作用也,至果位转而为世间出世间等之一切法体性智,故名法界体性智。
〔表〕
(名数)显教转八识而成就四智,以立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于此加第九识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识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于尘沙,是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为法界体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圆镜智,是转阿赖耶识所得。显现法界之万象,如大圆镜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转末那识所得。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观察智,是转意识所得。分别好妙诸法而观察众机,说法断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转眼等之五识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也。此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为体相二大。盖法界体性智之大日为六大,是体大也,四方之四佛为其所出之别德,则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圆镜智之阿閦,为大曼荼罗身。平等性智之宝生,为三昧耶(译平等)曼荼罗身。妙观察智之弥陀,为法曼荼罗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为羯磨(译作业)曼荼罗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样。(参见:五大)。此有通别二门,今依别门也,若依通门,则五智直为五智,五如来直为五如来,教观大纲曰:「慈觉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体性智缘中道遮照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开佛智为五智,前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是密教特有之说也。(参见:五字部五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所说,如来之五智也。于上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参见:五字部五智)
【佛学次第统编】
五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一、大圆镜智 第八阿赖耶识,在于因位,含藏染净之种子,以生一切法之现行,至于果位,转而成照一切法而现其影像,之智故喻曰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 因位之第七末那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疑,四烦恼相应,而任运执我他彼此之差别,为此差别之执故,则第八识受染污,前六识亦受染污,及至果位,转而为缘一切法平等性,即真如实相之智,故曰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 第六意识,在于因位,缘有为无为之一切法而观察之,故至果位,转而成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 前五识在于因位,缘取现量五尘之境界而成所作,故至果位转而成化他事业之智,故曰成所作智。
五、法界体性智 第九识在因位,为八识之总体。八识者,第九识之别作用也,至果位转而为世间出世间等之一切法体性智,故名法界体性智。
〔表〕
五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也。数论胜论皆立之。别(参见:五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胜论于九实中摄之,数论于二十五谛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则于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色界空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为一种之显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团形,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体。成实宗及诸大乘,皆以之为空无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三藏法数】
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名数)大日经所说,地水火风空也。数论胜论皆立之。别(参见:五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也。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胜论于九实中摄之,数论于二十五谛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遍于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于五大。有情则于此加识大。唯识述记一末谓数论言:「五大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色界空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为一种之显色,收之于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团形,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体。成实宗及诸大乘,皆以之为空无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三藏法数】
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五智所生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莲华三昧经谓依五智而生三身:一、法界体性智之身业为毗庐遮那佛,口业为普贤菩萨,意业为不动金刚。二、大圆镜智之身业为阿閦佛,口业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为降三世金刚。三、平等性智之身业为宝生佛,口业为虚空藏菩萨,意业为军荼利金刚。四、妙观察智之身业为阿弥陀佛,口业为观自在菩萨,意业为六足金刚。五、成所作智之身业为释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口业为金刚业菩萨,意业为摩诃药叉金刚。此三者即如其次第为自性正法教令之三轮身也。瑜祇经曰:「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中略)光明心殿中,云云。」十住心广名目六曰:「以上五智,一切佛具之。然而约别相云之者,如次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五佛也,自家不二实义可思之。」
(术语)莲华三昧经谓依五智而生三身:一、法界体性智之身业为毗庐遮那佛,口业为普贤菩萨,意业为不动金刚。二、大圆镜智之身业为阿閦佛,口业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为降三世金刚。三、平等性智之身业为宝生佛,口业为虚空藏菩萨,意业为军荼利金刚。四、妙观察智之身业为阿弥陀佛,口业为观自在菩萨,意业为六足金刚。五、成所作智之身业为释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口业为金刚业菩萨,意业为摩诃药叉金刚。此三者即如其次第为自性正法教令之三轮身也。瑜祇经曰:「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中略)光明心殿中,云云。」十住心广名目六曰:「以上五智,一切佛具之。然而约别相云之者,如次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五佛也,自家不二实义可思之。」
五智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吽,金刚智印。二怛落,宝智印三昧。三纥利,法轮智印。四恶,羯磨智印。五鍐,一切如来法界智印。见金刚顶义诀。
(名数)一吽,金刚智印。二怛落,宝智印三昧。三纥利,法轮智印。四恶,羯磨智印。五鍐,一切如来法界智印。见金刚顶义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