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171  172  173  174  175  177  178  179  18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五师子
五秘
五秘密
五秘密曼荼罗
五秘密仪轨
五衰
五根
五根本
五瓶
五瓶智水
五瓶灌顶
五神通
五神变
五悔
天台五悔
五师子
【佛学大辞典】
(杂语)自如来之五指出五师子也。涅槃经十六曰:「如提婆达多教阿阇世愿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阇世王即放护财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诸弟子。(中略)我于尔时为欲降伏护财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寻即失粪。举身投地,敬礼我足。」又见报恩经四。
五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秘密之略。
五秘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界所立之秘法。金刚萨埵(中)、欲(东)、触(南)、爱(西)、慢(北),之五金刚菩萨也。一、金刚萨埵,谓一切众生本有自性之六大。六大之体性坚固不变,故云金刚。萨埵译言有情,安之于中央者,以六大为诸法之根本体性故也。二、欲金刚,凡夫始遇阿阇梨,开示六大平等生佛不二之理,而发菩提心之位也。欲者,金刚顶莲华部心仪轨说为菩提大欲,理趣经说为大欲最爱成就,菩提心为自取大菩提度尽法界大众生之大贪欲心,故名欲。三、触金刚,已发菩提心,入于三界,触于一切众生,而修大悲万行之位也。能化为缘,所化为因,因缘和合而成济度。是触之义也。四、爱金刚,自成就佛果而专怜爱众生之位也。五、慢金刚,住于涅槃而大我自在之位也。此欲触爱慢之四字,虽悉为烦恼之名,然以表佛德故,悉付秘密之名字,故此五尊名为五秘密。理趣经开题曰:「欲触爱慢之体,还表果德。」
五秘密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图像)又名十七尊曼荼罗。于金刚萨埵欲触爱慢之五秘密,加八供四摄而成,故有此称。金刚界九会中之理趣会,即与此曼荼罗相当。普通流布之像,中央画金刚萨埵,右边安欲触二尊,左边安爱慢二尊。而宗睿所传之曼荼罗,欲金刚画于萨埵之左后,触金刚安于右后,爱金刚安于左侧,慢金刚安于右侧。又有以欲触爱慢四菩萨顺次安于前右后左者。若依深秘之义,则欲菩萨为金刚界大圆智镜,故为大慧,触菩萨为宝部平等性智,故为大定,爱菩萨为莲华部妙观察智,故为大悲,慢菩萨为羯磨部成所作智,故为大精进,乃摄定于慧,摄进于悲,合此四菩萨为悲智二德,合悲智二德为一金刚萨埵,是即为爱染明王也。
五秘密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之略名。
五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五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佛学常见辞汇】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 信根,谓信三宝四谛,又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二、进 精进根,又名勤根。谓修勇猛之善法,又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 念根,谓忆念正法。又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 定根,谓心止于一境,不散失。又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 慧根谓思惟真理也。又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三藏法数】
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五根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大烦恼中除见之一,馀贪瞋痴慢疑为五大烦恼。大日经疏二曰:「由有无明故生五根本烦恼心。谓贪瞋痴慢疑。」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
五瓶
【佛学大辞典】
(物名)密教之仪轨以五宝五谷五药及香水满盛五瓶。于此插宝花而奉佛。大日经疏八曰:「次说吉祥瓶法,当用金银等宝,乃至无者应以瓷或净瓦为之,极令圆满端正,又不泄漏。如毗尼中方便灌漉净水盛满其中,内五宝五谷五药。(中略)又取如前所说诸涂香末和水,兼置龙脑牛黄,于瓶口插以宝华。或随方土所有名花,取其花果条叶茂好圆具者使间错垂布,令极端严,以彩缯缠头并系华鬘涂以众香。(中略)中胎藏当安五瓶,最中大日瓶安在华台,馀置外华叶中。」一字奇特佛顶经曼荼罗仪轨品曰:「应取新瓶底不黑者,令应量,取阿摩罗(此曰梨树)梢叶插其中,又取俱缘果(此土无)安瓶口上,瓶中置诸宝及诸种子,并香水令满,以细缯帛系其顶,安于坛四角及中央。」
五瓶智水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瓶为金刚界之五部,其香水表五智如来之智慧者。
五瓶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以五瓶之水灌顶,谓五智如来之智慧,注于行者之头上也。
五神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通,五神变。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不思议自在之用有五种:一、天眼通,谓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二、天耳通,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三、他心通,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四、宿命通,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五、如意通,又曰神境通,神足通。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见智度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瞭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三藏法数】
(出菩萨处胎经)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心,彻照无碍,故名神通。经云:妙胜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修习何法,得神通道?佛遂为说欲界中之五通焉。
〔一、足不履地〕,谓身能飞行,履空如地,是为足不履地。
〔二、知人心命〕,谓能知他人之心,行善行恶,生善处恶处,是为知人心命。
〔三、回眼千里〕,谓于天下众生之类,若好若丑,城郭屋舍,山岩树木,回眼之时,无有远近,皆悉能见,是为回眼千里。
〔四、呼名即至〕,谓于天下男女,及象马巨细等声,无不能闻,若有呼其名者,或远或近,随即而至,是为呼名即至。
〔五、石壁无碍〕,谓于天下周旋往来,山河石壁,无所障碍,是为石壁无碍。
五神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神通同。
五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真言,所立略异。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誓愿以导引前面之四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为忏悔。
〔二、劝请〕,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四、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證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
天台五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大师为修法华三昧者依弥勒问经占察经普贤观经等之意,说五种之忏悔法,使于昼夜六时修之。名为六时五悔:一、忏悔,发露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也。二、劝请,劝请十方如来以转法轮也。三、随喜,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也。四、回向,以一切所修之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也。五、发愿,发四弘誓而导前之四行也。此中有忏悔之名者,虽仅一则。然其他四法,通为悔罪灭恶者,故亦名悔法。止观七下曰:「唯法华忏别约六时五悔,重作方便。」辅行七之四曰:「虽有劝请等四不同,莫非悔罪,故名五悔。」修忏要旨曰:「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罪,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罪,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三昧行法曰:「采法华普贤观及诸大乘经意撰此法门。」